2017年高考一卷历史,2017高考历史一轮巩固训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副标题:2017高考历史一轮巩固训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时间:2023-03-22 08:22: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2015宜昌三模)1825年英国取消了机器出口的禁令,迅速奠定了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英国的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B.形成了工业国之间不平等的关系

  C.成为英国建立世界霸权的基本条件

  D.体现了英国维护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解析:A 英国的机器出口,使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故A项正确;别的国家也可以使用机器生产,不能体现工业国之间存在不平等的关系,故B项错误;英国建立世界霸权的基本条件不是机器出口,而是强大的经济实力,故C项错误;机器出口是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否定,故D项错误。

  2.(2016北京模拟)下图为1500年以后的商队路线图,从中可以看出(  )

  A.全球性物产交流的雏形出现

  B.亚非拉成为欧洲的商品市场

  C.工业品在交流中居主导地位

  D.世界商业的中心转到印度洋

  解析:A 根据图示,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使得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故A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亚非拉成为欧洲的商品市场,不符合题目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此时资本的原始积累在交流中居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世界商业的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故D项错误。

  3.(2016武汉月考)17世纪,荷兰在国内创办了养老院、孤儿院和救济院,政府还兴办医院,实行日常消费品的低税政策,维持物价低水平,保证社会大众的生活。与这些举措相关联的历史背景是(  )

  A.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

  B.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发展

  C.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D.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解析:A 新航路的开辟、早期的殖民扩张使得大量黄金、白银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17世纪的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是当时世界性的商业大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使得荷兰有能力实施关注民生的措施,故A项正确;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开始,1857年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发生,1945年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进行调整,都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C、D三项错误。

  4.(2015齐齐哈尔摸底)下面是西属美洲白银经欧洲流到东方的白银数量表。(单位:百万银元)这一表格能够说明(  )

  年份 西属美洲白银产量 运抵欧洲数量 经欧洲运到东方数量

  1550 3 3 2~3

  1600 11~14 10 4.4

  1650 10~13 8~9 6

  1700 12 10~12 8.5

  1750 18~20 18~25 12.2

  1800 30 23~25 18

  A.西属美洲成为世界主要白银生产地

  B.西班牙是当时中国的第一贸易大国

  C.欧、美、亚三洲间的贸易不断扩大

  D.新航路开辟亦为中国提供了商机

  解析:D 根据题干中时间,可知与新航路开辟以及早期殖民扩张有关,没有其他地区参照,仅就题干材料不能得出A项结论;从新航路开辟至工业革命,西班牙逐渐衰落,不是中国的第一贸易大国,所以B项错误;美洲大量白银流入欧洲主要是由于殖民掠夺而非贸易,所以C项说法不正确,A、B、C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故D项正确。

  5.19世纪80年代,德国政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如《疾病社会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和《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等,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最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德国取得这一成就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国家统一

  B.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C.工业革命的推动

  D.法制的完善

  解析:C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德国逐渐由农业文明进入到工业文明,这为德国建立社会保险体系提供了经济根源。A、B、D是政治因素,而起决定性因素的肯定是经济方面,故正确答案为C。

  6.(2016昆明检测)“哥伦布首航美洲时,于1492年12月发现了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据相关史料记载,当时岛上的印第安人约为25万人,到了1550年,只剩下约150人。”这段史料可以作为下列哪一选项的历史背景(  )

  A.新航路开辟

  B.荷兰海上马车夫

  C.黑奴贸易

  D.北美独立战争

  解析:C 本题所考查的是所述史料是“哪一选项的历史背景”,即在这一背景下会发生什么;哥伦布首航美洲发现海地岛本身属于新航路开辟,所以海地岛印第安人锐减不可能成为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故A项错误;B项发生于17世纪,D项发生于18世纪,与海地岛居民人数减少时间不符,且该史料与B、D两项没有直接关系,更不可能成为它们的背景;根据所学,殖民者到达美洲后,对当地印第安人大量屠杀、驱赶、劳役,以及旧大陆病菌的侵袭,印第安人大量死亡,欧洲殖民者从非洲猎获黑人奴隶,罪恶的黑奴贸易盛行,故C项是该史料的背景,因此正确选项为C。

  7.(2016鄂尔多斯模拟)“英国的社会结构不像欧洲大陆那样僵硬不变。没有因袭的社会风尚去阻挠拥有土地的士绅经营工业或做买卖;没有法律上的障碍会阻止一个工匠的社会地位上升。”这主要说明(  )

  A.英国具备进行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

  B.圈地运动改变了英国的传统农业

  C.传统道德观念对英国社会束缚较少

  D.工场手工业在英国获得不断发展

  解析:A 据“没有因袭的社会风尚去阻挠……经营工业或做买卖;没有法律上的障碍会阻止一个工匠……”可知材料所体现的是英国社会的宽松环境和人人追求财富、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这种社会条件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圈地运动,故B项错误;材料讨论的中心不是英国社会的道德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具体讲述当时英国手工业的具体经营形态,故D项错误。

  8.到了1860年,英国所有贸易和关税限制被单边取消。在此期间,荷兰采取了与英国相似的政策。1860年,英国和法国签署了《科布登——雪佛利尔条约》,使两国之间实现了自由贸易。法国随后也与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和瑞士签署了类似的条约。这是因为(  )

  A.欧洲间的贸易壁垒被取消

  B.西欧国家认识到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性

  C.英法两个大国主宰着欧洲

  D.工业革命的发展需要自由贸易

  解析:D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由时间“1860年”可知当时欧洲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要求建立自由贸易市场,因此答案为D。

  9.(2016吉林摸底)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商品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的方向运送的金银。但是在这之后的新的海外产品开始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其商业价值也不断的增长。包括新的饮料、新的染料、新的香料、新的食物。材料主要说明了(  )

  A.世界贸易中商品种类的变化

  B.世界贸易量的增长

  C.世界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

  D.世界贸易使殖民者财富猛增

  解析:A 材料中“新的海外产品开始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新的饮料、新的染料、新的香料、新的食物”说明商品种类的变化,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贸易量的变化,故B项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与题干时间16世纪不符合,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财富猛增”,故D项错误。

  10.(2015洛阳二模)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授予公司特许……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摈弃特权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构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这主要反映了(  )

  A.经济发展推动民主化进程的加快

  B.生产发展促使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C.科技进步改变了国家的经济职能

  D.生产发展推动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解析:D 19世纪中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生产迅速发展,企业的设立由国王和议会特许到符合法律规定即可设立,体现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对18世纪的英国,市场机制究竟如何发挥作用,以及给英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两种解释框架引人注目。那些最先使用市场机制和“看不见的手”等术语来解释说明18、19世纪英国经济史的人,简称“斯密派”,而那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强调权力和“看得见的手”的人,简称为“马克思派”。

  “斯密派”和“马克思派”都承认18世纪的英国已经出现市场经济,商品价格最终由供需决定。其分歧在于,市场竞争在多大程度上是完美的,该在何种程度上实行自由的市场竞争以及随之产生的影响。“斯密派”认为“看不见的手”占绝对优势。在他们看来,英国的工业革命应当归因于早在18世纪英国经济就实现完全的自由竞争,与之相伴的还有稳步扩展的市场,以及其所提供的创新和增长的广阔平台。“马克思派”认为,英国之所以发生资本积累和投资行为是因为,从生产角度看,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受到政治领导的保护和支持而大行其道。以众多英国人变为完全依赖工资的劳动力这一事实为例,他们认为没有政府的合谋协助是不可想象的。

  ——荷]皮尔·弗里斯《从北京回望曼彻斯特:英国、工业革命和中国》

  以英国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为例,评述材料中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以两个派别对英国经济发展的观点为命题切入,介绍了两种观点,要求以其中一种观点或两种观点为论点,寻找史实论据,进行史论结合的评述,要注意的是“斯密派”侧重于经济上的分析,“马克思派”在经济分析的同时,也重视阶级和政治的分析。答案:观点:同意“斯密派”。(2分)

  史实:圈地运动提供了原料、劳动力、市场等;奴隶贸易和殖民扩张积累了原始资本,扩大了海外市场;手工工场积累了大量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商业经营模式的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出现;世界殖民霸权的确立等。(10分)观点:同意“马克思派”。(2分)

  史实:政府颁布圈地法令,扩大国内市场;鼓励海外贸易,颁布《航海条例》;发动殖民战争,拓展海外市场;进行议会改革,加强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工业革命成果的推广等。(10分)(答出一种观点即可)

  另:将两种观点综合评述也可,史实可参考前两种观点的答案。

  12.(2016黄冈摸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扬州的区位条件十分优越,处于长江与运河交汇处,沟通南北的运河要道和连接东西的长江是其生长发展的命脉所在。扬州居南北交通枢纽和明清两淮盐业中心的地位,使其成为沟通南北东西贸易的“四汇五达之衢”,成为长江下游地区最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之一。四方舟车、商贾荟萃,商业高度繁荣。不仅如此,运河还被赋予了更多的国家政治、军事功能,从唐朝开始,扬州就成为东南漕粮转运京师的咽喉,一直至清中叶。为了保证漕粮能顺利运达京师,历代王朝都加强对扬州的统治,并不惜巨资和代价对运河进行疏浚、整治,以保证国家命脉——运河的畅通,从而也确保了扬州在漕运中的咽喉地位和商业、贸易的繁荣。

  ——何一民《中国传统工商业城市在近代的衰落——以苏州、杭州、扬州为例》

  材料二 曼彻斯特的真正崛起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事。18世纪80年代第一家棉纺织厂在曼彻斯特诞生。到1830年,曼彻斯特的棉纺织厂已达99家。自1780年后的四十年中,拥有全国棉纺织工业的四分之一;也是原棉和棉纱的贸易中心。1830年建成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最早被清政府派赴欧洲考察的官员斌椿在《乘槎笔记》(1866年前后)中写道:“此地人民五十万。街市繁盛,为英国第二埠头。中华及印度、美国棉花皆集于此。所织之布,发于各路售卖……往织布大行(指工厂)遍览。楼五重,上下数百间。工匠计三千人,女多于男。棉花包至此开始。由弹而纺,而织,而染,皆用火轮法……织机万张,刻不停梭。每机二三张以一人司之。计自木棉出包时,至纺织染成,不逾晷刻,亦神速哉?”那时的曼彻斯特已从旧集镇发展为英国有数的大城市和世界棉纺工业之都。

  ——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扬州城市发展的特点及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曼彻斯特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扬州和曼彻斯特一衰一兴的原因。(15分)

  解析:第(1)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商业高度繁荣、“运河还被赋予了更多的国家政治、军事功能”等信息概括即可;“背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经济状况、扬州地理位置和政府的态度等方面概括即可。第(2)问,“特点”,根据材料二“曼彻斯特的真正崛起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事”“拥有全国棉纺织工业的四分之一”等信息概括即可;“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扬州衰落的原因是近代上海等新兴城市的兴起,传统经济衰退等;曼彻斯特兴盛的原因是棉纺织业的发展,铁路、水运等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蒸汽机广泛应用,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工厂制的建立,世界市场的扩大等。

  答案:(1)特点:传统封建城市,商业繁荣;政治、军事功能突出。(4分)

  背景:封建经济和商品经济发展;区位条件优越;历代王朝的重视;运河的畅通。(6分)

  (2)特点:近代新兴工业城市,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城市的经济功能突出。(3分)

  原因:衰:近代以来交通优势的丧失;上海崛起;传统经济衰退与新式经济发展缓慢等。(6分)

  兴:工业革命的推动;蒸汽机的推广使用;工厂制的建立;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不断扩大等。(6分)

2017高考历史一轮巩固训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lba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