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畎quǎn亩 傅说yuè 胶鬲gé 拂bì士
2.解释下面加点词。
(1)委而去之 委:放弃。去:离开。
(2)寡助之至 至:极点。
(3)天下顺之 顺:归顺,服从。
(4)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5)苦其心志 苦:使……苦恼。
(6)人恒过 恒:常常。
(7)而后作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8)而后喻 喻:明白,了解。
⑼七里之郭 郭:外城。
⑽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围。
⑾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
⑿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这里指限制。⒀舜发起于畎亩之中 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⒁举于士 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作用。
⒂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使命。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
⒃劳其筋骨 劳:使┅┅劳累
⒄饿其体肤 饿:使……饥饿。
⒅空乏其身 空乏:使┅┅贫困
⒆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
⒇所以动心忍性 动:使┅┅惊动;
忍:使┅┅坚韧;
(21)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22)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在国内。
(2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国外。
(24)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亲戚畔之 畔通叛 解释为背叛
(2)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 解释为增加
(3)衡于虑 衡通横 解释为梗塞,不顺
(4)人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 解释为辅佐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提出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作战就一定胜利。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到这样的人身上。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增加他尚未具备的才干。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人们才会懂得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第二段。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补充: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心内容
1、本文论述了“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本文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心内容
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 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 本文开头所列举的六个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都是在经历了一番艰难困苦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3、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
答: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五、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2.《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初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doc正在阅读:
初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12-23
中考英语备考:中考英语作文范文【三篇】07-29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作文300字左右:一年一度的中秋节300字精选作文03-16
乡镇医生年度工作总结201809-20
游儿童公园作文350字10-01
2022年江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开招聘工作人员122人公告(3月10日9:00开始报名)05-05
2022年移民英国有哪些条件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