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经典名句及翻译:经典的初中文言文及翻译五篇

副标题:经典的初中文言文及翻译五篇

时间:2022-04-28 13:24: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能力训练# 导语】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文化,欣赏古代文学,研究古代文明。下面是©文档大全网分享的经典的初中文言文及翻译五篇。欢迎阅读参考!



1.经典的初中文言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

  孔子及其弟子〔先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注释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愠:生气,发怒。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有才德的人。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诚信。

  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站立,站得住。

  惑:迷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疑惑。

  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能忍受。

  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者:代词,“……的人”。

  好:喜爱,爱好。

  乐:以……为快乐。

  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于:介词,对,对于。

  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善,好。者,……的人

  川上:河边。川,河流。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三军:指军队。

  夺:改变。

  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

  笃志:志向坚定。笃,坚守。

  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仁:仁德。

2.经典的初中文言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宋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 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

  于:在。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藻,藻类植物。荇,荇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仅仅。“耳”同“尔”,语气词,罢了。

  闲人:闲散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罢了”。

3.经典的初中文言文及翻译

  小石潭记

  柳宗元〔唐代〕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珮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注释

  从:自,由。

  小丘:小山丘(在小石潭东边)。

  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行:走。

  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

  如鸣珮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鸣,使……发出声音。珮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

  心乐之:心里为之高兴。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

  伐:砍伐。

  取:这里指开辟。

  下见小潭:向下看就看见一个小潭。见,看见。下,向下。

  水尤清冽:水格外(特别)清凉。尤,格外,特别。冽,凉。清冽,清凉。

  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潭)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以,把。为,当作。

  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近,靠近。岸,岸边。卷,翻卷。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

  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岩,悬崖。

  翠蔓:翠绿的藤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文中指小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空:在空中,名词作状语。皆:全,都。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下,向下照射。布:照映,分布。澈,穿透,一作“彻”。

  佁然不动:(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

  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俶(chù)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

  俶尔,忽然。

  往来翕(xī)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若隐若现。灭,暗,看不见。

  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互相交错。

  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悄怆:忧伤的样子。邃:深。

  以其境过清: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以,因为。其,那。清,凄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小石潭的情况就离开了。居,待、停留。乃,于是……就。之,代游小石潭这件事。去,离开。

  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

  龚古:作者的朋友。

  宗玄:作者的堂弟。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着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而从,跟着同去的。隶,作为随从,动词。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简。小生,年轻人。

4.经典的初中文言文及翻译

  醉翁亭记

  欧阳修〔宋代〕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像那太阳升起,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注释

  环:环绕。

  皆:副词,都。

  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滁: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

  其:代词,它,指滁州城。

  壑:山谷。

  尤:格外,特别。

  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而:表并列。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潺潺:流水声。

  而:表承接。

  酿泉:泉的名字。因水清可以酿酒,故名。

  回:回环,曲折环绕。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然:......的样子。

  临:居高面下,由上看下。

  于:在。

  作:建造。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自谓: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号:名词作动词,取别号。

  曰:叫做。

  辄:就。

  年又:年纪又是的。

  意:这里指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

  乎:相当于“于”。

  得:领会。

  寓:寄托。

  林霏:树林中的雾气。霏,原指雨、雾纷飞,此处指雾气。

  开:消散,散开。

  归:聚拢。

  暝:昏暗。

  晦:阴暗。

  晦明:指天气阴晴明暗。

  芳:香花。

  发:开放。

  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

  秀:茂盛,繁茂。

  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这里名词作动词,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

  风霜高洁: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至于:连词,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事。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伛偻:腰弯背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

  提携:指搀扶着走的小孩子。

  临:靠近,这里是“……旁”的意思。

  渔:捕鱼。

  酿泉:一座泉水的名字,原名玻璃泉,在琅邪山醉翁亭下。

  洌:水(酒)清。

  山肴:野味。

  野蔌:野菜。蔌,菜蔬。

  杂然:众多而杂乱的样子。

  陈:摆放,摆设。

  酣:尽情地喝酒。

  丝:琴、瑟之类的弦乐器。

  竹:箫、笛之类的管乐器。

  非丝非竹:不在于琴弦管箫。

  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弈:下棋。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喝酒尽欢的样子。觥,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

  苍颜:苍老的容颜。

  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倒下的样子。

  归:回家。

  已而:不久。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翳:遮蔽。

  鸣声上下: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

  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乐①其乐②: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乐①:意动用法,以…为乐。乐②:快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谓:为,是。

  庐陵:庐陵郡,就是吉洲。今江西省吉安市,欧阳修先世为庐陵大族。

5.经典的初中文言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

  张岱〔明代〕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拏一作:余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注释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 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俱:都。

  绝:消失。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停止,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拏:通“桡”,撑(船)。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惟:只有。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这里指苏堤。一,数词。痕,痕迹。

  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

  而已:罢了。

  毡:毛毯。

  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拉:邀请。

  强(qiǎng)饮:尽情喝。强,尽力,勉力,竭力。一说,高兴地,兴奋地。

  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客此:客,做客,名词作动词。在此地客居。

  及:等到。

  舟子:船夫。

  喃喃:低声嘟哝。

  莫:不要。

  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更:还。

  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经典的初中文言文及翻译五篇.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mNhP.html

微信扫码分享

下载全文
搜索大全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