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免费: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人教版【五篇】

副标题: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人教版【五篇】

时间:2024-02-11 03:54: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初二# 导语:学好物理,关键问题是要尽快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否则,就会“坐飞机”,云里雾里,穷于应付,失去学习主动性。以下是®文档大全网整理的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人教版【五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物理光学知识点 


【杨氏干涉实验】 


杨格于1801年设法稳定两光源之相位差,首次做出可见光之干涉实验,并由此求出可见光波之波长。其方法是,使太阳光通过一挡板上之小孔使成单一光源,再使此单一光源射到另一挡板上,此板上有两相隔很近的小孔,且各与单光源等距离,则此两同相位之两光源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因为通过第二挡板上两小孔之光因来自同一光源,故其波长相等,并且维持一定的相位关系(一般均维持同相),因而能在屏幕上形成固定不变的干涉条纹。若X为屏幕上某一明(或暗)条纹与中心点O的距离,D为双孔所在面与屏幕之间的距离,2a为两针孔S1,S2间之距离(通常小于1毫米),λ为S光源及副光源S1、S2所发出的光之波长。两光源发出的两列光源必然在空间相迭加,在传播中两波各有各的波峰和波谷。当两列波的波峰和波峰或波谷和波谷相重叠之点必为亮点。这些亮点至S1与S2的光程差必为波长λ的整数倍。在两列波的波峰与波谷相重叠之点必为暗点,这些暗点至S1与S2的光程差必为波长λ/2的整数倍。 


【薄膜干涉】 


水面上的薄层油膜,机动车在潮湿柏油道上所遗留下来的油迹,或是肥皂泡等,都会在白光中出现灿烂的彩色。所有上述的各例中,均是由薄膜干涉现象引起的。若将一用金属细丝制成的矩形框架,浸以肥皂水形成一层薄膜,然后用弧光灯的白光或阳光照射于其上,就呈现出典型的薄膜干涉。其中一部分是由反射光产生的干涉条纹,而其余的则从皂液膜中透过去。此时从反射光中可以看到许多与水平框架上缘平行的彩色横条纹。不但如此,这些横条纹还会慢慢地向下移动,愈靠近框架上缘则愈宽。此外,透射光在白幕上也显示出许多彩色横条纹,但比起反射光中的条纹要暗淡得多。如果用单色光代替白光,则彩色现象会立即消失,而出现的便是一些彩色条纹的花样类似于明暗相间的条纹。在1800年英国科学家杨格指出薄膜彩色条纹之形成,是因为干涉现象所致。 


【牛顿环】 


又称“牛顿圈”。光的一种干涉图样,是一些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例如用一个曲率半径很大的凸透镜的凸面和一平面玻璃接触,在日光下或用白光照射时,可以看到接处点为一暗点,其周围为一些明暗相间的彩色圆环;而用单色光照射时,则表现为一些明暗相间的单色圆圈。这些圆圈的距离不等,随离中心点的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变窄。它们是由球面上和平面上反射的光线相互干涉而形成的干涉条纹。在加工光学元件时,广泛采用牛顿环的原理来检查平面或曲面的面型准确度。 


光学知识点 


1、基本概念 


光源发光的物体。分两大类:点光源和扩展光源.点光源是一种理想模型,扩展光源可看成无数点光源的集合.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几何线.光束通过一定面积的一束光线.它是温过一定截面光线的集合.光速——光传播的速度。光在真空中速度。恒为C=3×108m/s。丹麦天文学家罗默第一次利用天体间的大距离测出了光速。法国人裴索第一次在地面上用旋转齿轮法测出了光这。实像——光源发出的光线经光学器件后,由实际光线形成的.虚像——光源发出的光线经光学器件后,由发实际光线的延长线形成的。本影——光直线传播时,物体后完全照射不到光的暗区。半影——光直线传播时,物体后有部分光可以照射到的半明半暗区域。 


2.基本规律 


(1)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先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都是光沿直线传播的例证。 


(2)光的独立传播规律光在传播时虽屡屡相交,但互不扰乱,保持各自的规律继续传播。 


(3)光的反射定律反射线、人射线、法线共面;反射线与人射线分布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线、人射线、法织共面,折射线和入射线分居法线两侧;对确定的两种介质,入射角(i)的正弦和折射角(r)的正弦之比是一个常数.介质的折射串n=sini/sinr=c/v。全反射条件①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②入射角大于临界角A,sinA=1/n。 


(5)光路可逆原理光线逆着反射线或折射线方向入射,将沿着原来的入射线方向反射或折射。 


3.常用光学器件及其光学特性 


(1)平面镜点光源发出的同心发散光束,经平面镜反射后,得到的也是同心发散光束.能在镜后形成等大的、正立的虚出,像与物对镜面对称。 


(2)球面镜凹面镜有会聚光的作用,凸面镜有发散光的作用。 


(3)棱镜光密煤质的棱镜放在光疏煤质的环境中,入射到棱镜侧面的光经棱镜后向底面偏折。隔着棱镜看到物体的像向项角偏移。棱镜的色散作用复色光通过三棱镜被分解成单色光的现象。 


(4)透镜在光疏介质的环境中放置有光密介质的透镜时,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透镜成像作图利用三条特殊光线。成像规律1/u+1/v=1/f。线放大率m=像长/物长=|v|/u。说明①成像公式的符号法则——凸透镜焦距f取正,凹透镜焦距f取负;实像像距v取正,虚像像距v取负。②线放大率与焦距和物距有关。 


(5)平行透明板光线经平行透明板时发生平行移动(侧移).侧移的大小与入射角、透明板厚度、折射率有关。 


4.简单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和眼睛 


(1)放大镜是凸透镜成像在。 


(2)照相机是凸透镜成像在u>2f时的应用.得到的是倒立缩小施实像。 


(3)幻灯机 


(4)显微镜由短焦距的凸透镜作物镜,长焦距的透镜作目镜所组成。物体位于物镜焦点外很靠近焦点处,经物镜成实像于目镜焦点内很靠近焦点处。再经物镜在同侧形成一放大虚像(通常位于明视距离处)。 


(5)望远镜由长焦距的凸透镜作物镜,辕焦距的〕透镜作目镜所组成。极远处至物镜的光可看成平行光,经物镜成中间像(倒立、缩小、实像)于物镜焦点外很靠近焦点处,恰位于目镜焦点内,再经目镜成虚像于极远处(或明视距离处)。 


(6)眼睛等效于一变焦距照相机,正常人明视距约25厘米。明视距离小子25厘米的近视眼患者需配戴凹透镜做镜片的眼镜;明视距离大于25厘米的远视25者需配戴凸透镜做镜片的眼镜。 


光的电磁知识点 


一、电路 


1.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 


2.电流的方向: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3.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4.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5.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盐水溶液等。 


6.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7.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开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8.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串联:把元件逐个顺序连接起来,叫串联。(任意处断开,电流都会消失) 


并联:把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叫并联。(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二、电流 


1.国际单位:安培(A);常用:毫安(mA),微安(A),1安培=1000毫安=1000000微安。 


2.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 


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电路知识点 


一、电路 


1.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 


2.电流的方向: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3.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4.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5.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盐水溶液等。 


6.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7.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开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8.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串联:把元件逐个顺序连接起来,叫串联。(任意处断开,电流都会消失) 


并联:把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叫并联。(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二、电流 


1.国际单位:安培(A);常用:毫安(mA),微安(A),1安培=1000毫安=1000000微安。 


2.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 


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压强和浮力知识点 


一、固体的压力和压强 


1.压力: 


⑴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⑵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物体的重力G。 


⑶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⑴课本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 


3.压强: 


⑴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⑶公式P=F/S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米2(m2)。 


A、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一般F=G=mg)和受力面积S(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B、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放体等)对桌面的压强P=ρgh。 


⑷压强单位Pa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5×104N。 


⑸应用: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衣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4.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 


处理时: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压力(水平面受的压力F=G容+G液),后确定压强(一般常用公式P=F/S)。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人教版【五篇】.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n5W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