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_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副标题: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时间:2022-01-23 07:08:2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五年级# 导语】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以下是®文档大全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_________

  ①[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②[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③[楼兰]西城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
  【译文】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暗淡,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将敌人打败誓不返回家乡。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_________

  ①[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②[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在今陕西西安西北,位于渭水北岸。

  ③[浥]湿润,沾湿。

  ④[阳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
  【译文】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_________

  ①[将晓]快要天亮。

  ②[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很长。

  ③[五千仞岳]指华山。“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④[摩天]碰到天。

  ⑤[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⑥[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

  ⑦[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知识点

  生字组词

  仞:rèn(千仞、五千仞、山高千仞)

  岳:yuè(东岳、五岳、岳父)

  摩:mó(摩擦、摩天楼、摩拳擦掌)

  遗:yí(遗书、遗忘、遗憾)

  涕:tì(鼻涕、涕泪、痛苦鼻涕)

  巫:wū(巫婆、巫师、巫峡)

  蓟:jì(蓟北、山蓟、蓟县)

  襄:xiāng(襄阳、襄办、襄理)

  多音字

  裳:cháng(裳裳者华)、shang(衣裳)

  遗:yí(遗民)、wèi(遗赠)

  问题归纳

  1.《从军行》前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后两句中我们体会到将士的什么感情?

  (1)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门关。

  (2)“黄沙”突出西北战场的艰苦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见战斗艰苦激烈,但是艰苦卓绝的斗争并没有消磨将士的报国之志,“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他们的誓言。从中体会到了守边将士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呢?

  前两句诗中描写了黄河、华山,运用夸张手法极力表现了黄河一泻千里,华山高耸入云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

  3.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从“又”字中体会到老百姓的什么感受?

  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苦盼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课文主题

  《从军行》通过描绘边塞地区开阔荒凉的景象,表达了戍边将士奋不顾身、誓死杀敌的豪情壮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热情地赞美了沦陷区的大好河山,表现了诗人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收复大好河山、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南宋统治者长期未能收复失地的失望与悲愤之情。

  《送元二使安西》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盛唐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主要作品:《从军行七首》《出塞》等。

  王维(701-761年,一说699-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主要作品:《王摩诘文集》等。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珙县人(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成“李杜”主要作品:《望岳》《登高》《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nzJ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