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聚会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数学二年级优质教学设计方案【三篇】

副标题:数学二年级优质教学设计方案【三篇】

时间:2024-08-15 12:35: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二年级# 导语】加涅曾在(教学设计原理)(1988年)中界定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systematic)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作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整理的相关资料,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中探究出两步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应用两步乘法解决相关的生活问题。

  2.能从多个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间接信息灵活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预案:

  一、情景引入激活思维

  1、引言

  教师介绍学校体操比赛活动情况。相机解释“横队”、“纵队”“方阵”等词。

  2、收集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看主题图,找出数学信息。教师把收集到的信息写在黑板上。

  每行有10人,有8行。有3个方阵。

  3、提出问题

  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把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1个方阵有多少人?)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提出:每个方阵有多少人?2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比一个方阵多多少人?等等。

  4、解决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独立解决每个方阵有多少人?

  5、汇报交流互相评价

  学生汇报时候要说清楚思考的过程,即怎样想的,怎样列式的。

  [教学预设]学生已经学过用一步乘法算式解决问题,看到主题图后会很快收集到数学信息,学生也能清楚表达出思考的过程,如下:

  (1)、10×8=80(人)表示求8个1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8×10=80(人)表示求10个8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7、总结学习方法

  师生加以提炼学习方法:读----想----做----说,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

  8、揭示课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运用学过的一步乘法算式引入新课,了解学生思维的基础,激活学生思维。然后经过总结学习方法,表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考过程来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充分准备。)

  二、探究新知训练思维

  1、出示刚才提出的问题: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

  2、思考解决方法

  (1)独立列式,

  (2)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组长统计:本组有几种计算方法)

  (3)全班交流评价

  [教学预设]学生的解决策略可能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10×8=60(人)80×3=240(人)

  第二种:8×10=60(人)80×3=240(人)

  第三种:8×3=24人24×10=240人

  第四种:10×3=30人30×8=240人

  第五种:80×3=240人

  第六种:10×8×3=240人或者8×10×3=240人

  [预设处理:根据学生的回答与解释,教师相机用课件演示学生思考过程,利用课件的直观效应帮助中下水平学生渡过思维困区。黑板上去掉相同的做法,展示不同的算式。比较每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最简单的方法。基本方法鼓励全体学生都尝试做一做。)

  3、课堂小结

  (本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想、做、说等解决问题的思路中,做到先思后说,能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能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注意严密规范把解题的内在思维过程,变为外在的表现形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题过程中思维的有序性和合理性,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巩固应用发展思维

  1、课本中的做一做学生独立试做

  (设计意图:做一做的练习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这道题引导学生利用学会的思维方式,掌握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能判断出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2、补充问题并解答:

  小青有两本相册,每本有24页,每页可以放4张照片,()?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初步应用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篇二】


  教学目标:

  1.探索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钝角,知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一定是钝角。

  2.进一步巩固对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经历完整的活动过程,培养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美。

  目标解析:

  用三角尺拼角是一项内涵丰富的数学活动,又是安排在第三单元最后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它既能巩固学生对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认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积累学生活动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还能使学生更加熟悉三角尺上角的特点,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教学重点: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钝角,知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一定是钝角。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角的知识拼角。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活动前──充分准备

  (一)理解“一副三角尺”的含义

  1.观察一副三角尺中两个三角尺中的角分别是什么角?

  2.给一副三角尺上的每个角编号。

  如: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尺编为A尺,其中的直角为A尺直角,另两个锐角分别为A尺①号锐角和A尺②号锐角;另一块三角尺编为B尺,它的直角为B尺直角,另两个锐角分别为B尺①号锐角和B尺②号锐角。

  (二)复习旧知,激趣引入

  1.锐角、直角、钝角有什么关系?(锐角<直角<钝角)

  2.三角尺上直角、锐角都有,就是没有钝角,你能用它们拼出一个钝角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一副三角尺拼角活动前学生首先要了解的就是“一副三角尺”中“一副”的含义,知道一副三角尺中的两块三角尺各有哪些角,有什么特点。同时调动锐角、直角、钝角之间大小关系的知识,为“拼角”作好准备。】

  二、活动中──合作交流

  出示例6: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

  (一)小组讨论,自由拼角

  1.思考如何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

  2.学生动手拼角并画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二)汇报展示,师生交流

  1.组长汇报。

  2.挑选不同的拼法展示在黑板上。

  3.在拼钝角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三)作品分类,讨论质疑

  1.黑板上的拼法各有不同,你能将它们按一定的规律分类吗?

  2.讨论交流:一类是锐角与锐角拼成的,另一类是直角与锐角拼成的。

  3.质疑:锐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吗?(不一定)直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吗?(一定)

  (四)验证钝角,优化拼法

  1.交流验证方法

  目测──看上去比直角大

  测量──用三角尺的直角比

  推理──直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

  2.总结拼法

  用一副三角尺上的一个直角与一个锐角一定能拼成一个钝角。

  【设计意图:通过“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的活动,在自由拼角中感知,在合作交流中思考,在分类讨论中质疑,在验证优化中升华。理解根据直角和钝角的关系,以直角为基础和锐角去拼的优势。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有序思考,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三、活动后──运用拓展

  (一)教材第42页“做一做”

  1.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钝角。

  2.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直角。

  3.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锐角。

  同桌合作拼角,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展示。

  (二)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三个,拼一个钝角。

  同桌合作拼角,并画下来,再全班交流讨论。

  (三)教材第45页练习八的第13题。

  综合运用锐角、直角和钝角的知识,用七巧板上的图形灵活拼角。

  【设计意图:运用拓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在用一副三角尺拼的基础上,用两副三角尺中的两块拼角,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层次用两副三角尺中的三块拼角,发散学生的思维;第三层次用七巧板中的各种图形拼,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感受七巧板中的数学美,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活动总结

  (一)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二)拓展延伸

  1.钝角去掉一个直角是什么角?钝角去掉一个锐角是什么角?为什么?

  2.你还想到了……

  【设计意图:通过谈收获归纳总结全课,让学生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同时提出几个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数学内在的兴趣。】


【篇三】


  【教材分析】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厘米的实际长度。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教材先说明尺子的用处,之后让学生看着自己的小尺子,认识1厘米、2厘米……的长度。例1,是用尺子录图钉的长度。使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的大致长度。例2.安排了让学生录一条线段和录自己手指宽度的实际动手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以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例3.是量纸条的长度。使学生知道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通过例题和综合应用练习。使学生初步学会量物体的长度。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课的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顺应学生认知规律。渗透学法。

  本课认识I厘米和几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用厘米量三个知识点的教学。我都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像、抽象概括、实践创造”的模式进行。创设一系列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水到渠成地掌握新知。

  2.教师指导学生操作细致、到位。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形成技能。

  3.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习长度单位厘米和用厘米录。学生对物体的长度己有初步的认识。但这节课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必须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长度概念。

  学会录长度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并能够在实际中运用。教学难点是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筛得测最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并学会用厘米录比较短(整厘米长)的物体的长度。

  2.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习惯。初步感受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观点。

  3.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电脑课件、实物投影、学生尺子。学生指、比、找所用的卡片。

  学生准备:学生尺子、剪刀、图钉、线、宽I.厘米的白纸条、小棒、彩条卡片(黄彩条长8厘米。红彩条长5厘米)、边长是1厘米的小方块、数字卡片、反馈牌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电脑显示:两条线段。一根长10厘米。竖放;另一根长11厘米。横放。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两条线段。哪根长?哪根短?

  学生可能猜竖放的长。也可能猜两根一样长。

  设问:用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知道它们的长度呢?

  【设计意图】:开课。通过比较线段的长短。使学生回忆己有的生活经验,从而得出要知道物体的长度。需要用尺子最。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刻度尺教师提出问题,折导学生分组讨论。

  电脑显示讨论题:

  1.拿出你们的尺子。认真观察。比一比、找一找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2.关于这些共同点。你们想知道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讨论中。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师生评价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天天使用的尺子入手。让学生看一看、指一指、比一比、说一说、找一找。指导学生在生动愉悦的气氛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从变化多样的表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同时也提供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契机。便于学生进入积极探求新知的状态中。

  (二)认识厘米1.1厘米有多长?请大家尝试着在尺子上指出来。

  2.电脑显示从0到1,从1到2.从2到3……每段的长都是I厘米。通过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出:每相邻两条较长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3.从0到2.这两条刻度线之间有几厘米?从0到3呢?从0到5呢?你的尺子上一共有多少厘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数学二年级优质教学设计方案【三篇】.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odu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