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大学调整包括社会工作在内的18个本科专业,引发关注。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新专业近年来在高招中首次亮相,也吸引了不少目光。
高校专业设置并非一成不变,每年都会根据实际情况或“瘦身”,或新增,这既能使学科建设更加科学,也是想培养契合社会需求与时代发展的人才。但开设新专业并非城门大开,而是要经过申报、答辩、公示、审议等流程。如何让专业增减与个人发展规划、学校教学设置、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是我国高等教育绕不开的课题。
一年前,当周国韬在中南大学的招生简章上看到新设立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时,眼前一亮,“感觉挺热门,而且是今后发展的大趋势。”跟父母商量后,这位来自湖南娄底的考生决定“吃一回螃蟹”。
2016年也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在高考招生中的首次亮相——包括中南大学在内的3家高校,第一次进行这个专业的本科招生。周国韬同其他59名同学一道,成为中南大学这一全新专业的第一批本科生。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特殊需求所设的专业,每年动态调整
2012年,教育部对1998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形成《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简称《专业目录》),包括基本专业和特设专业。其中,基本专业一般是指学科基础比较成熟、社会需求相对稳定、布点数量相对较多、继承性较好的专业,5年调整一次;特设专业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特殊需求所设置的专业,每年动态调整。
从新词到热词,当今社会对大数据的关注不曾降温。大数据的规模大、类型多、产生速度快、价值高,其处理方式相比传统方式又大不相同。“传统数据处理的算法,适用于小规模、单台计算机上的数据处理,如果数据达到一定规模,单台计算机的方法就‘不灵’了,需要在多台计算机上并行处理,并且要汇总”,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邹北骥说。
中南大学所属的多所湘雅医院,每天都会产生巨量的医疗数据。怎么样用好这些现成的大数据?2015年3月,中南大学成立信息安全与大数据研究院,于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院成立之后,急需大数据的分析处理人才。这也是整个社会对于大数据人才需求的一个缩影。”邹北骥表示。
此前,《专业目录》中并没有大数据相关专业。为此,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启动了新专业申报,名称定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想要培养数据科学复合型人才。
设置未列入目录的新专业,经多道程序报教育部审批
新增本科专业并非拍脑袋做决定,而是有着一套明确、规范的流程。
根据2012年9月修订形成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高校设置专业须具备有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有稳定的社会人才需求、有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必需的专职教师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等基本条件。专业设置和调整实行备案或审批制度,教育部设专门网站作为本项工作的公共信息服务与管理平台。
如果高校自主设置的是《专业目录》内的专业,报教育部备案即可,而像中南大学这样想要设置尚未列入《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则需要经过多道程序,报教育部审批。
“学校会在每年5月中下旬发布增设本科专业的申报通知,由各二级学院根据学校办学定位,结合学院实际和发展规划,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向学校提交申报书、支撑材料及新专业设置论证报告。本科生院根据时间安排对申报材料进行资格审查,聘请专家进行网评、集中会评,其结果将上报院务会及主管校领导,并报校学术委员会及校务会。”中南大学本科生院综合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曹丹说。
提起大数据专业的申报工作,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任张祖平对专家评审现场答辩的环节记忆犹新。“答辩现场要面对15位专家考官,有些紧张。我们讨论得很充分,也有不同意见,比如,有的担心当年招生条件是否成熟,有的担心老师的教学精力是否能够兼顾”,张祖平说,“不过,我们还是拿到了大部分赞成票。”
高校内部的审议只是设置新专业的第一步。每年7月31日前,高校会将人才培养方案、该专业与所属专业类中其他专业的区分情况等专业设置申请材料,在专门网站公示1个月。公示期满后,高校将公示期间所提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及专业设置申请材料报高校主管部门,教育部直属高校直接报教育部。此后,高校主管部门召开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会议进行审议,并根据审议情况确定拟同意设置的专业,汇总后报教育部。最后,教育部委托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对需审批的专业进行评审,并公布审批结果。
经过层层把关,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最终出现在教育部公布的《201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和机器人工程、文化遗产等专业一起,成为《专业目录》中的新成员。
审批通过并非终点,教学培养等仍需探索完善
中南大学提供的数据显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2016年计划招生60人,实际录取60人,其中绝大部分考生都是第一志愿填报。“我们前期做了一些宣传工作,考生填报很积极,新专业的录取分数线比学院其他专业分数都要高。”张祖平说。
对于中南大学等高校来说,新专业的审批通过只是起点。办学、培养等都需要探索、完善。
中南大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建设负责人桂劲松介绍,大数据的教学主要由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两个专业学科支撑。除学院的基础课程外,机器学习、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大数据编程等14门课程被确定为专业课,由计算机、数学等学科的教师教授。
硬件设备的投入也很重要。大数据实验设备的要求普遍较高,比如,服务器内存要求至少在128G以上,硬盘容量也要在4TB以上。张祖平介绍,截至目前,学校在大数据实验室上的硬件投入已超过100万元,“计划3年投入260万元以上,给学生一个真正的大数据实验环境。”
此外,中南大学所属多所湘雅医院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来源更为多样的大数据资源,这也是就读于新专业的苏子其看中的:“家里最初希望我报医学,但我更喜欢计算机,学校在医疗大数据方面的优势可以让我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希望自己今后能在医疗大数据方面有所发展。”
“新专业的学生还处于第一学年,开设的课程仍以基础课为主。到了大二、大三,学生们逐渐开展专业课程学习后,我们将为学生实习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郭克华说。
每年,教育部会公布上一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其中既包括设置的新专业,也包括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和撤销本科专业。通知最后往往会提到,加强对新设专业的检查和评估,合理控制招生规模,切实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息息相关,新增和撤销都马虎不得。据了解,教育部正在引导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服务,例如:从2012年起连续发布全国和各地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作为高校设置专业的参考标准等。此外,教育部研究制定了92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即将对外颁布,将作为高校专业设置、专业建设和专业评估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