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 导语】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很多省份都比较愿意考查心理学中一些常见的心理学效应。对于这一类知识点,往往考生们积累不足,对很多心理学效应不了解,以至于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可能会犯主观猜想的错误。为了帮助大家备考,©文档大全网准备了以下内容,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考点汇编篇一
一、感觉(一)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知识的源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的概念强调两个内容,一是直接作用,意思是必须是有机体自身感受到的刺激;二是个别属性,可以理解为个别类型的刺激,比如红色是个别属性,是感觉;红色的苹果就是多个属性,不属于感觉。
(二)分类
根据刺激物的来源和分析器的不同,感觉可以分为两大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指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属性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等。
比如吃了一个雪糕,感觉很甜。
内部感觉是指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感觉。它包括运动感觉、平衡感觉、肌体感觉等。
比如吃完雪糕感觉胃疼,这就是内部感觉,痛觉仅指皮肤的感觉,属于外部感觉。还有痒觉不是基本感觉,在心理学里痒觉只是比较轻微的痛觉。
(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当外界一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分析器时,就会产生感觉。分析器的敏锐程度是不同的,即人们对刺激的感受性不同。如一种极其微弱的刺激,一些人能够引起感觉,另一些人则不能引起感觉,那么,前一种人的感受性要高些,后一种人的感受性要低一些。感受性的高低与大小,心理学上用感觉阈限的值来度量。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呈反比关系。感受性越高,感觉阈限越低。
如何区分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是能力,感觉阈限是一个值。能力有高有低,而值是有大有小。感觉阈限这个值是表达感受性这个能力的度量单位。两者成反比的意思是:能力越高的时候,刺激量很小就能感觉到,反之亦然。
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凡是没有达到这个数量的刺激物,都处于感觉阈限之下。把这种对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叫做绝对感受性。它的强弱是用绝对感觉阈限值来衡量。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与此相对应,对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从没有感觉到刚刚有感觉的承受刺激量的大小,通俗说就是从0级感觉到1级感觉承受的刺激量。差别感觉阈限就是从某一级感觉到邻近一级感觉所承受的刺激量的差别。
(四)感觉的基本规律
1.感觉适应
相同的刺激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在刺激的持续作用下,可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持续作用,使感受能力发生起伏变化的现象,就叫做刺激。比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这是感受能力降低了。同样的,双眼暴露在黑暗中,过一会就能看见一点轮廓了,这是感受能力提高了。这两种都是适应的结果。
2.感觉对比
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一种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可以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感觉对比会使感觉更加明显。
皮肤白的人脸上的麻子会比皮肤黑的人脸上的麻子更加容易被人感觉到。
3.联觉效应
指由一种感觉引起或同时兼有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联觉只能是客观的刺激引起主观感受的变化,绝对不能由主观感受因此外界刺激的变化。例如:看到红色的东西,会感觉很热烈;但绝对不会因为特别热,而看到的东西都变成了红色。
4.感觉后效
当外界刺激消失之后,依然对刺激有感觉的现象。
使用交流电的日光灯,如果每秒钟闪动100次,我们看到的就不再是断续的闪光而是融合的不闪动或连续的光。
二、知觉
(一)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概念也是两个关键词“直接”“整体”,直接指的是刺激直接刺激机体产生的。整体的通俗理解就是多个属性的统合。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感觉和知觉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知觉是各种分析器协同活动而产生的,但根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来划分,知觉可以分为视知觉(以视分析器为主)、听知觉(以听分析器为主)、嗅知觉、味知觉和触知觉等。此外,根据知觉所反映的事物特性不同,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社会知觉。根据知觉结果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可分为正确的知觉和错觉。
错觉现象看来近似荒谬,但却是人人都会体验到的正常现象。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只要客观条件具备,错觉就会发生,主观努力难以避免。
(二)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
我们对客体的知觉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来补充当时获得的感觉信息,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
2.知觉的理解性
所谓理解性是指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言语把它揭示出来的特性。人的知觉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直觉地理解其意义,并用词的形式把它揭示出来。
整体性和理解性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区分方法:整体性是外界信息不完整,脑补外界缺失的信息,比如:有些字缺笔画我们依然能认识;理解性是外界信息完整,大脑补充的是意义,比如:同样网络用语“香菇”,外界信息是完整的,利用理解性将它理解为“想哭”。
3.知觉的选择性
作用于人的客观事物是纷繁多样的,人不可能在瞬间全部清楚地感知到,但可以按照某种需要和目的,主动而有意地选择少数事物(或事物的某一部分)作为知觉的对象,或无意识地被某种事物所吸引,以它作为知觉对象,对它产生鲜明、清晰的知觉映象,而把周围其余的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只产生比较模糊的知觉映象。知觉的选择性既受知觉对象特点的影响,又受知觉者本人主观因素的影响。
比如看见帅哥,有人先看脸,有人先看身材。
4.知觉的恒常性
当距离、角度或光线的明暗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时,我们的直觉印象仍然不变。
不论在中午的强光下或是傍晚的暗淡光线下,我们看到的煤炭总是黑的、粉笔总是白的、国旗总是红的,不会因光照的不同而变化,不因为外界事物的大小、颜色、形状、明度的变化而改变对事物的认识就是衡常性。注意!有且仅有上述四种变化属于恒常性。
三、记忆的过程和模型
(一)记忆的过程
记忆就是人脑对所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编码是个体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包括对外界信息进行反复的感知、思考、体验和操作。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得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得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提取是指从长时记忆中查找已有的信息的过程。
认和再现:再认是再次出现能认识——“我们是不是在哪见过?”
再现是不出现能回忆——“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
(二)记忆的模型
心理学家提出了多种模型解释保持时间长短的差异,其中影响的是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该模型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级。
1.瞬时记忆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保留瞬间的记忆就叫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如,视觉后像就属于瞬时记忆。
瞬时记忆的特点是:有鲜明的形象性;记忆容量较大,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信息均可进入瞬时记忆;信息保持时间极短,视觉信息不超过1秒,听觉信息不超过2秒,超过这个时间,就会消失,但如果受到注意,就会转入短时记忆。
2.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也称操作记忆、工作记忆,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大约在20秒左右,最多不超过1分钟的记忆。
实验研究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也称短时记忆的广度,大约是7±2个组块,即5-9个组块。组块是指人们熟悉的记忆单位,可以是一个数字、一个字母、一个词组或甚至一个句子。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办法就是加大记忆单位。
3.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甚至终身保持的记忆。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任何信息只要得到足够的复习,均可保持在长时记忆中。
四、遗忘
(一)遗忘概念
个体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再现或者是错误地再认和再现。遗忘是人人都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于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成长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遗忘规律
遗忘虽然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但是遗忘的发生发展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德国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第一个对遗忘的现象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遗忘曲线是一条指数型衰减曲线,它表明了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在识记后立即开始,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得很快,随着时间的进展逐渐缓慢。
从遗忘规律三条:(1)立即开始;(2)先快后慢;(3)先多后少。
(三)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
人们需要的、感兴趣的东西遗忘得较慢,而人们不需要的、不感兴趣的东西遗忘得较快。
老师讲的段子容易记住,老师讲的知识点就~~~~唉。
2.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
形象性的材料、有意义的语义材料,特别是诗歌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得慢。材料的数量越大,刚识记后遗忘就越多。
背《静夜思》忘的慢,背《长恨歌》忘得快,背古诗比背小数点忘得慢。
3.学习程度
如果学习达到刚刚能够掌握后继续再学习一段时间,就是过度学习。过度学习要比刚能背诵的记忆效果要好。当然,过度学习也有一定的限度,否则造成精力和时间上的浪费。
4.材料序列对遗忘的影响
我们听一节课、背诵一篇课文,或者看一部小说,开头、中间和结尾三部分中,往往会对两头的记忆深刻,而中间的容易忘记。这是因为前后记忆材料之间发生抑制而造成的。遗忘中的抑制现象有两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巩固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前摄抑制。
(四)根据遗忘特性如何进行记忆(命题方向为简答题,不作为复习重点)
1.深度加工材料
对所要记忆的材料越理解,记忆的效果就会越好。
理解了才记得住。
2.多重编码
包括语义编码、形象编码、声音编码、动作编码等。
不同记忆方法多角度记忆。
3.有效运用记忆术
比如直观形象记忆法、联想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口诀记忆法等。
这个大家都很熟悉。
4.适当过度学习
适度学习的学习程度保持在150%,效果是的,不足或者过度都不利于学习、记忆的效果。
可以多学一点,但是不能多学太多,一下午一下午的苦学是要吃亏的。
5.合理进行复习
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复习要在尚未大量遗忘前及时进行,以减缓遗忘的进程。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对复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一般来讲,分散复习效果优于集中复习的效果。
论作业的重要性。
五、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虽然主要是由外界刺激物所引起的,但人本身的主观状态也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原因。人的主观状态对无意注意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为需要和兴趣(直接兴趣)、情绪状态以及主体的知识经验等三个方面。
(二)有意注意
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如我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环境中出现种种干扰学习的因素时,我们通过意志的努力,使注意力保持在要学习的东西上,这种注意便是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显示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有的心理学家也称它为积极的注意、主动的注意。
随意等于有意,这和我们平时对随意的理解不太一样,这里的随意指的是伴随意识参与。其次,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区别是有无预设目的。这一点很重要,区分是有意还是无意就看这个注意是否是预设好的。比如:学生关注教室飞来的一只鸟,上课之前无法预设这样的注意,所以是无意注意。还有大街上围观一场车祸,上街之前没有预设是去围观一场车祸(如果你预设好了这个目的,还是不要出门了),所以是无意注意。认真解一道数学题是预设好的,所以是有意注意。
(三)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却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有意注意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人所特有的注意形式。
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考点汇编篇二
一、心理学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或称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发展历史
(1)在欧洲,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2)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的《生理心理学原理》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二、主要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奠基人是冯特,代表人为铁钦纳)
(2)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是美国詹姆士,代表是杜威和安吉尔)
(3)行为主义心理学(1913年美国华生发表《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是心理学上的第一势力。)
(4)完形心理学(又叫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5)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弗洛伊德创立。是心理学上的第二势力)
(6)认知心理学(早期以瑞士皮亚杰为代表。1967年,美国奈塞尔发表《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有马斯洛和罗杰斯。是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
二、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1)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三、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
(1)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并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又叫不随意注意。
(2)产生条件
①客观因素,即刺激本身的特点(刺激的强度;刺激物的对比性;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运动和变化)
②主观因素,即人本身的状态(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精神状态;需要和兴趣)
2、有意注意
(1)有意注意是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又叫随意注意。
(2)产生条件
对目的任务的理解;合理组织活动;对活动的间接兴趣;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过去知识的影响。
3、有意后注意
(1)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又叫随意后注意。
(2)特征
①服从于当前的活动目的与任务,但不需要意志努力。
②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③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高级形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
四、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五、注意规律的应用
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有关刺激物的特点组织学生的注意。
(2)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使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要经常地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
(2)要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
(3)运用注意规律改变教学方法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六、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七、观察力及其培养
1、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2、观察的品质
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精细性、观察的敏锐性
3、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4、观察力的培养
(1)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2)制订周密的观察计划
(3)教授学生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
(4)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5)学会做观察记录
(6)观察后的归纳、总结
(7)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
(8)教会学生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
八、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
(1)实物直观
(2)模象直观
(3)言语直观
九、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十、记忆的分类
1、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分为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
2、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3、根据记忆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4、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5、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十一、记忆系统
1、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也叫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
(1)特点
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保持时间极短。(图像记忆保持时间约0.25-1秒,声像记忆超过1秒不长于4秒)
记忆容量大;记忆痕迹易衰退
(1)编码(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
2、短时记忆
(1)特点
信息保持的时间短;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
信息保持的时间既短又易受干扰
(2)编码(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
(3)影响因素(觉醒状态、组块、加工深度)
3、长时记忆
(1)特点(容量无限、信息保持时间长久)
(2)编码(意义编码)
(3)影响因素(编码时的意识状态;加工深度)
十二、记忆过程5
1、识记(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影响识记的因素(识记的目的;学习态度;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识记方法)
2、保持(是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脑中保留与巩固的过程)
3、再认或重现(根据需要把经历过的事物独立地在头脑中呈现的过程是重现,又叫回忆。过去经历的事物再次出现时,仍然可以被识别出来,是再认。)
十三、遗忘及其规律
1、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是错误地再认与回忆。
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的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程度便不再遗忘。
3、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学习程度;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识记者的态度
4、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压抑说、提取失败说、同化说
复习
5、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
十四、想象的种类
1、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2、从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3、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的角度分为幻想、理想和空想
十五、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不同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2、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3、根据思维的结果是否经过明确的思考步骤和对过程有无清晰的意4、识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5、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分为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十六、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
(2)比较与分类
(3)抽象与概括
(4)系统化与具体化
十七、创造性思维
1、创造性思维是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颖而独特的思维成果的过程。它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2、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3、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4、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相结合
(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4)鼓励学生参加各项创造性的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
十八、良好的思维品质及培养
1、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
(1)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2)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3)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4)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5)思维的创造性
2、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十九、情绪的分类
1、基本情绪分类: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2、情绪状态分类:
(1)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
(2)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3)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急速而感到紧张的情绪状态)
二十、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二十一、意志的品质及其培养
1、意志品质的特征
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自制性、意志的坚韧性
2、意志品质的培养
(1)胸怀大志,确立崇高的理想
(3)从小事做起,在困难中磨练意志
(4)根据意志品质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二十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马斯洛把需要归纳为七个基本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认知与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位于需要层次底部的四种需要被称为缺失需要,它们是个体生存所必需的。后三种需要是成长需要,对我们适应社会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
3、较低级的需要必须在满足或部分满足之后才会有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成长需要永远也得不到完全满足。
4、需要层次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1)学生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学习就会受影响。
(2)教师只有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学习需要,才能调动学生的听课和做作业的积极性。
(3)对于学生而言,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尊重的需要。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关爱和对学生的尊重。
二十三、现代气质类型说
1、现代的气质学说将气质分为四种典型的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2、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气质类型,因材施教。
(1)对胆汁质的学生,教师应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但是这些学生不宜轻易激怒,对其批评要有说服力,培养其自制力,坚持到底的精神和豪放、勇于进取的个性品质。
(2)对多血质的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教育方式,但要定期提醒,对其缺点严厉批评。
(3)对粘液质的学生,教师要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让他们有考虑和反应的足够时间,培养其生机勃勃的精神,热情开朗的个性和以诚待人、工作踏实顽强的优点。
(4)对抑郁质的学生,应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对其多关心、爱护,不宜在公共场合下指责,不宜过于严厉批评。
二十四、性格
1、特征: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2、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
(1)重视家庭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
(2)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言行及对学生的教育方式。
(3)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教育。
(4)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十五、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儿童早期经验
5、学校教育因素
6、个人主观因素
二十六、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1、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
(1)语言智力
(2)逻辑数学能力
(3)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运动智力
(6)社交智力
(7)自知智力
2、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改革的启示
(1)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智力观
(2)有助于转变我们的教学观
(3)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评价观
(4)有助于转变我们的学生观
(5)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发展观
二十七、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营养
2、产前环境和早期经验
3、教育与教学
4、社会实践
5、主观能动性
二十八、能力的培养1
1、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二十九、印象形成的效应
(1)社会刻板效应
(2)晕轮效应
(3)首因效应
(4)近因效应
(5)投射效应
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考点汇编.doc正在阅读:
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考点汇编01-01
2022年四川南充音乐类专业笔试统考时间:2022年1月5日开始11-20
感恩生活作文700字11-14
儿科护士个人工作计划书201910-06
小学三年级写人作文我的姑姑12-16
小学四年级奥数计算公式问题:等差数列06-24
2018考研英语拓展阅读:我们能在火星上种植土豆吗?11-12
2022年黑龙江鸡西普通高校专升本考试成绩查询入口(已开通)06-11
关于三八妇女节作文范文:送妈妈一束花03-28
我爱我班作文700字08-14
令我最敬佩的人作文300字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