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东晋义熙元年的一天。
才过立秋,天气十分炎热。彭泽县方湖边鹭鸶埠村几十户人家,一百多位村民正冒暑热在村边挖塘。这时,村里来了一大一小两位不速之客。大的大约四十岁,先生模样;小的是个书童,背个背篓,里面装看文房四宝和几个菜团。
见村里人干得热火朝天,先生也来凑热闹。人群中有位老人,见来了外人帮忙,首先表示感谢,然后递给他一把铁锨。先生问老人:“老人家,今天怎么集了这么多人干活?”老人说:“先生有所不知,新来的县令陶渊明一不催税,二不征粮,把百姓生计放在心上,上任第一天就下乡督农耕,我等怎能辜负他一番美意,我村虽在湖边,但地势高,从湖中取水反不如挖塘蓄水。我们都姓陶,与县令五百年前是一家,决定带个头,先在村边挖两口水塘,给周边做个榜样。”
先生乐呵呵地说:“只道兄弟齐心能伏虎,没承想做官也得靠家帮,老人家,我替那个陶县令谢谢你们啦!"
老人说:“先生多礼了,你又不是陶县令。”
先生说:“你们认识这位新县令?“
“不认识,他姓陶,认作本家必不错。"
先生微笑点头。
到了午饭时分,老人邀请先生主仆,说进村吃过午饭再走。先生执意不肯,说:“多谢老人家茶水!"然后带着书童继续赶路。
老人见主仆不肯留下,偷偷往背篓里塞了几个梨子,说是让先生途中解渴。
二人在湖边老树下歇息。书童递上莱团,先生见背篓里还有几个黄橙橙的梨子,知道是老人送的,硬要书童送回去。书童不解,问:“先生,不就几个梨,何必小题大作?"
先生郑重地说:“童儿错了,大灾之年几个梨能活人性命。”
先生讲了小时候亲戚带他逃荒的故事,那时候到处闹饥荒,大户人家也朝不保夕,亲戚把背篓里仅有的一个菜团子给了他,自已饿得奄奄一息。多亏途中一位老妪给了两只梨子,亲戚才缓过来。方今连年天灾,这几个个梨于灾民是何等珍贵!书童二话没说,把梨退还给了老人。
百姓才知道,这位先生就是新来的县令陶渊明。
很久以前,在大陆东北的一个小山村里,住着这样两户人家,弟弟家住在东院,姐姐家住在西院,两家只有一墙之隔。弟弟家穷,有时吃了上顿没下顿。姐姐家虽然说不上大富大贵,但是不愁吃不愁穿,丰衣足食。
这一年的端午节,弟弟家的粮缸又空了,弟弟又打发孩子上姐姐家去借粮。正巧,姐姐正在磨房里磨面,于是拿起细锣满满的装了一锣面,让孩子端回去了。
转眼到了麦收季节,弟弟家的麦子收成还算不错,弟弟打算还给借的姐姐家的面。弟弟想,反正姐姐家也不缺这点东西,还面只是走走形式,于是就把那个锣子反过来,用底子装了浅浅的一层,表面看象是满满的,就打发孩子给姐姐送了去。当然姐姐是不会计较的,姐姐压根儿就没有打算向弟弟要,事情就这样过去了。
有一天,弟弟得了急症死了。弟弟忽忽悠悠醒来时,却发现自己成了姐姐家里那只大母鸡呵护下的那一群小鸡中的一只小母鸡。这只小母鸡对前生的一切,记的清清楚楚。它知道,上一生当人时欠下姐姐的,这一生当鸡时都得还。
小母鸡渐渐长大了,有一天它要下蛋了。它心里想,这回我可不能亏姐姐了,我一定下大蛋回报姐姐。它憋呀憋的,一心想让蛋再长大点,再长大点,直到憋的冠子通红通红的,实在憋不住了,一枚大蛋落到了鸡窝的稻草上。这只母鸡回头一看,嗬,个挺大。
这只母鸡高兴的跑到姐姐面前,煽动着翅膀高叫着:“个挺大,个挺大。”那意思就是告诉姐姐,这回我可没有亏你的。
据说,从此以后,在母鸡中就形成了一个传统,下了蛋以后总要跑到主人面前左一声,又一声的高叫着:“个挺大,个挺大。”
就这样,这只母鸡在姐姐家整整下了三年蛋,还清了前生欠下的姐姐的债,然后才又转生。
这正是:
敞锣借面扣锣还
人眼可瞒天难瞒
前生欠了姐姐债
转世变鸡还三年
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是翰林院学士,人们都称他为苏学士。苏东坡才华横溢,文章写得好,诗词也作得好。但知识再丰富的人也不可能会知天下事,因此他有时候也不免要出点差错。
有一天,苏东坡拜见当朝宰相王安石。相府仆人把他领进王安石的书房,说是宰相大人外出办事,立刻回来,请苏学士用茶稍候。等了一会,主人还不回来,苏东坡便信步走到书桌旁,见桌上摊着一首咏菊诗。这首诗没有写完,只写了两句:
“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心里不由暗暗好笑起来:“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而菊花从来就敢于顶风傲霜,最能耐寒耐冻,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是大错特错了?想到那里,苏东坡诗兴大发,不能克制,就提笔蘸墨,信手续写了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苏东坡搁下毛笔,又待了一会,见主人还不回来,便起身告辞了。再说王安石回家后,到书房见了苏东坡的那两句话,只是摇了摇头,并不与苏东坡计较。
之后苏东坡降到黄州去当团练副使。
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九九重阳天气,连连刮了几日大风。一天,风停歇后,苏东坡邀请了几个好友到郊外赏菊。只见菊园中落英缤纷,满地铺金,一派西风萧瑟的景象。这时,苏东坡猛然想起了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情来,不禁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他恍然悔悟到自己过去闹了笑话,连忙提笔给王安石写信认错。
古时候有个富阳人名叫董昭之,有一次乘船过钱塘江。船到江心的时候,忽然发现江中漂着一截三尺长的芦苇。芦苇上有一只蚂蚁急匆匆地爬来爬去,不住地从一头爬到另一头,眼看就要掉进江水里淹死啦。
董昭之是个好心肠的人,他让船驶近芦苇,想把芦苇连同蚂蚁拾上船来,同船的人反对道:“这是蜇人的毒虫,你敢拿上船,我们就踩死它!”董昭之没办法,就用绳子一头缚住芦苇,一头拴在船舷上,拖着蚂蚁靠了岸。蚂蚁死里逃生,爬到陆地上飞快地跑掉了。
这天晚上,董昭之做了个梦,梦见上百个穿着黑衣服的人来找他。为首的一个黑衣人向他行礼道谢,对他说:“我是蚂蚁的王,今天不慎掉进江里,幸亏您救了我的命。今后您要是有什么需要的地方,一定告诉我,我会尽量帮助您。”
董昭之醒后,觉得这个梦很荒诞,就没有理会。
数年后,董昭之因为四处维权得罪了官府,被抓进大牢,申诉无门,无法脱身。万般无奈之下,他想起了那个荒诞的梦,觉得不如试试看,也许是个办法。他从牢里找到几只蚂蚁,对它们说:“我是富阳董昭之,我被关在牢里啦,快去告诉你们的王,让它想办法救救我吧!”
蚂蚁们愣了一会儿,匆匆忙忙爬走了。
可是,接下去一连三天都没有动静,董昭之有点绝望了,甚至感到自己太无聊,竟然傻乎乎地去跟蚂蚁说话。
三天后的深夜,下着大雨,电闪雷鸣。睡梦中的董昭之又梦到那个黑衣蚂蚁王,蚁王大声叫喊着:“快起来!快起来!”董昭之猛地惊醒,四下打量了一番。忽然,牢房一角的墙壁“哗啦”一声塌陷出一个窟窿,成千上万只蚂蚁密密麻麻地从窟窿里爬走了。董昭之知道这是蚁王带领蚂蚁们蛀出来的逃生通道。他满怀感激地向蚂蚁们拜了一拜,趁着雷雨之夜越狱逃跑了。
后来董昭之一直告诫他的后代子孙,积德行善要从点滴做起,莫以善小而不为。
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经学家张策少年时就才智超群,学识渊博。
有一次,他家所在的洛阳敦化里,在疏挖一口甜水井时,起出了一只古鼎。那锈蚀斑驳的铜鼎上铭刻着一行篆字:“魏黄初元军春二月,匠吉千。”那鼎做工十分精细考究。左邻右舍无不认为这是稀世的文物。大家高兴极了,好像已得了飞来的横财。
可是,张策望着古鼎一会,苦笑了笑,说:“众乡亲啊,不是我说扫兴话,这只‘古鼎’是后人假造的,绝不是曹魏时代的珍品。”
众人听了都大惊失色。有个老学究却不服气,冷笑道:“唉!你这小子不过十二三岁,怎晓得几百年前一个古物的真伪呢?”
张策的父亲张同也有此感,怒声责问道:“你可要谦逊一些!”
张策也不气恼,只是轻声慢语地对老学究说:“老先生,晚辈斗胆说一下根据,请您指教。”
老学究笑笑,话内含刺地说:“愿听高见。”
张策侃侃而谈:“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后,东汉年号就改为延康了。这年十月,曹丕接受了汉献帝刘协的禅让,做了皇帝,建立了魏国,改年号为黄初。这就是黄初元年,请问哪来的二月呢?可见,古鼎上的篆文说什么‘黄初元年初二月’,岂不是太荒谬了吗?”
老学究和张同听了,相对着望了一眼,不再言语了。
众人纷纷七嘴八舌地说:“张同先生,您何不取出《三国志》来查对一下呢?”
《三国志》取来了,张同翻开其中《魏书》一看,果然书中记载的同张策的说法完全一样。
老学究面色腾地飞红,连忙说:“小策真是个博古通今的小奇才啊!”
正在阅读:
少儿民间故事阅读五篇09-20
如何准备德国留学前的面谈审核08-24
2016吉林一级建造师考试成绩查询时间:12月27日起08-07
2018年云南玉溪中考分数线公布时间06-08
做合格小学生的一年级主题班会方案08-12
领取2022年7月14日江西新余普通话等级证书的通知10-14
粮食纪检监察工作自查报告09-21
新西兰留学生活经验分享02-08
优秀学生表彰大会主持词开场白,优秀学生表彰大会主持词怎么写03-19
银行实习心得范本【三篇】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