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_北师大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练习题

副标题:北师大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练习题

时间:2022-03-02 00:05:0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二# 导语】直到高二,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增强,获取知识一方面从教师那里接受,但这种接受也应该有别于以前的被动接受,它是在经过自己思考、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另一方面通过自学主动获取知识。能否顺利实现转变,是成绩能否突破的关键。下面是©文档大全网为大家带来的《北师大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练习题》,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演讲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体现了他主张()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D.新三民主义

  答案B

  解析民权主义强调通过政治革命,彻底根除君主专制制度,符合题意,故B正确。

  2.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孙中山对“忠”的理解是()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B.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C.强调国家民族意识D.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可知孙中山强调的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效忠,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A、B、D不符合题意。

  3.1912年2月15日,即清帝宣布退位三天后,孙中山率临时政府文武官员赴明孝陵,祭奠明太祖朱元璋。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孙中山革命思想中的()

  A.民族主义思想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D.实业救国思想

  答案A

  解析清帝退位后,孙中山率官员祭奠明太祖,反映了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即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

  4.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这番话表明孙中山()

  A.仍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B.明确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C.在反帝问题上模糊不清D.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答案D

  解析关键信息: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由此可知选D项。

  5.(2017·绵阳高二检测)1925年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其中“谁主沉浮”揭示了作者当时思考的关于中国革命的问题是()

  A.建立政党,发动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问题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国民革命的问题

  C.国民革命领导权的归属问题

  D.应对国民党右派的叛变,组建革命队伍的问题

  答案C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25年”可知是在国民革命期间,作者思考的是关于中国国民革命领导权的归属问题,所以C正确。

  6.(2018·潍坊高二检测)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由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毛泽东“领导中国起死回生”的关键是()

  A.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B.制定了灵活的方针政策

  C.找到了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建立了工农革命武装

  答案C

  解析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是毛泽东“领导中国起死回生”的关键,故C正确。

  7.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对毛泽东的一篇文章发表评论指出,“他仿效列宁‘工农民主专政’的说法,提出了与列宁主义颇为不同的观点,认为新政府应当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联合政府。”费正清所评价的是()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新民主主义论》

  C.《论人民民主专政》D.《论十大关系》

  答案C

  解析《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倡民主联合执政,与题意相符,故C正确。

  8.(2017·乐山高二检测)有学者认为,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奠基者、探索者和先行者。其主要依据在于毛泽东()

  A.撰写了《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

  B.领导并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

  C.撰写了《论十大关系》等著作

  D.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答案C

  解析《论十大关系》是社会主义探索的起点,提出了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奠基、探索和先行,故C正确。

  9.邓小平曾说:“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以下文章中冲破精神桎梏,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大讨论,从而揭开思想解放运动序幕的是()

  A.“南方谈话”

  B.《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答案D

  解析“文化*”结束后,“两个凡是”仍然束缚着人们的头脑和思想。邓小平在全国发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得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结论,揭开了全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

  10.下图是1985年9月23日《时代》周刊封面。题目是“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根据邓小平两侧不同的画面,对这期标题“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的正确分析是()

  A.中国开始远离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B.中国摆脱了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道路

  C.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同于苏联模式

  答案D

  解析中国仍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故A项错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已经摆脱了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道路,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C项出现在21世纪初,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标题中“马克思”是指僵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教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摆脱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开创了不同于苏联模式的新道路,故D项正确。

  11.(2017·九江一中月考)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答案C

  解析邓小平的这一观点是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世界战争与国内问题作出的科学判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这就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邓小平关于国际局势的论断,有助于推进我国的经济建设,故选C项。

  12.中共十八大文件:“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材料反映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的共同点是()

  A.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问题

  B.解决中国向何处发展的问题

  C.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的问题

  D.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答案D

  解析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问题的是毛泽东思想,故A项错误;邓小平理论解决了中国向何处发展的问题,故B项错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党的问题,故C项错误;这些理论成果都体现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而且共和政治不仅因为它是政治的根本原则,适合于中国国民的需要,并且在进行革命上也是有利的。——孙中山

  材料二农村包围城市表面看起来很怪异,实际上却有很多精妙之处,它在当时促使中国革命的成功,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材料三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从事革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思想成果。(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成果。如何理解其“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6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富国强民”道路和“根本转型”的内涵。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者的共同目标。(8分)

  答案(1)原因:孙中山反对专制,崇尚共和。

  成果: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2)成果: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

  理解:从国情出发;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关注三农问题,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3)内涵: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4.19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的探索经历了从“西学东渐”到“走自己的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泱泱文明古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中国的光明在哪里?中国人民在抗争,仁人志士在求索。黑暗中,产生了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就是孙中山。

  材料二毛泽东的功绩在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的愿望在于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毛泽东的贡献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材料三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从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的救国理论和主要贡献。(8分)

  (2)材料二中说“毛泽东的功绩在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其创造的民主革命道路指什么?(4分)

  (3)材料三中所说的“继承和发展”分别指什么?(8分)

  答案(1)救国理论:三民主义;主要贡献:创建民国,维护共和,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

  (2)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3)“继承”是指继承毛泽东思想中“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发展”是指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解析第(1)问要结合三民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去考虑。第(2)问抓住民主革命道路这一主题去理解。第(3)问要注意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内在联系。

【篇二】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某英国科学家说:“近代力学体系的全部发展过程……从伽利略开始……跨出了第一步。”伽利略跨出了第一步是指()

  A.利用数学方法描述宇宙

  B.认为物体因外力而运动

  C.正式创立自由落体定律

  D.注重定量实验研究方法

  答案C

  解析伽利略认为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阻碍,它将速度不变地持续运动下去,从而创立了自由落体定律,故C符合题意;A、D均与牛顿相关,B是亚里士多德的学说。

  2.(2017·宜昌高二检测)古语云:“潮者,据朝来也;汐者,言夕至也。”能对这一自然现象作出科学解释的是()

  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B.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C.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答案B

  解析首先判断出材料反映的现象是潮汐现象,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对这一现象作出了科学解释,故选B。

  3.牛顿在《自然哲学数学原理》序言中说:“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方法论证其他的现象。”据此,牛顿注重()

  A.总结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

  B.实验和数学运算的有机结合

  C.实验、理论和应用相结合

  D.运用哲学原理解释自然现象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方法论证其他的现象”得出牛顿注重的是理论和应用相结合,故C项正确。

  4.191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普朗克在演讲中回忆道:“经过一生中最紧张的几周工作之后,我从黑暗中见到了光明,一个意想不到的崭新前景展现在我的眼前。”这里的“崭新前景”指的是()

  A.建立量子力学

  B.发现了电子和放射线

  C.提出量子假说

  D.发现经典力学的弊端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普朗克在物理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提出量子假说,宣告量子论诞生,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故选C。20世纪2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排除A,B与普朗克无关,D表述与材料不符。

  5.(2017·眉山高二检测)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1919年后,爱因斯坦的理论却无人质疑,并且全球掀起了爱因斯坦热,世界各地纷纷邀请他前去讲学。出现这种转变的原因最可能是()

  A.量子力学理论被实践验证B.广义相对论被科学实验验证

  C.爱因斯坦的大力宣传推广D.战后人们渴求科学技术

  答案B

  解析广义相对论逐渐被科学实验验证成为爱因斯坦理论从被怀疑到得到支持的巨大转折,故B正确。

  6.李时珍认为“鸟产于林,故羽似叶”,反映了他在动物适应环境、变异及遗传方面的认识。与其持相近观点的欧洲科学家是()

  A.施莱登B.施旺

  C.胡克D.拉马克

  答案D

  解析施莱登、施旺和胡克发展了细胞学说,材料中“鸟产于林,故羽似叶”反映了李时珍在动物适应环境、变异及遗传方面的认识。拉马克肯定环境对物种变化的影响,提出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原则,故只有拉马克的观点与李时珍的相似,选D。

  7.弗洛伊德说:“人类的自我观念在科学发展的冲击下,受到两次重大打击。第一次是地球中心说破除……第二次是生物学研究,把人类贬到‘我们都是动物界的子民’,剥夺了人自以为是的尊贵地位。”造成这两次“打击”的人物分别是()

  A.哥白尼、达尔文B.伽利略、赫胥黎

  C.牛顿、达尔文D.爱因斯坦、赫胥黎

  答案A

  解析破除地球中心说的是哥白尼的“日心说”,所谓“把人类贬到‘我们都是动物界的子民’”的说法是对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攻击,故A项符合题意。

  8.(2017·安阳高二检测)牛顿的发现被认为跳出了神秘的黑匣子,用理性的光芒照亮了人类;达尔文被当时的支持者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二者的学说都()

  A.反映了工业时代的发展B.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C.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D.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展

  答案C

  解析“牛顿……用理性的光芒照亮了人类”表明牛顿的理论开创了经典力学,打破了中世纪物理学神话论,而达尔文的进化论打破了造物主创世界的神话论,二者都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给神学以沉重的打击,故选C。

  9.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进化论、量子论和相对论相继创立。这些学说问世的共同意义是()

  A.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B.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论

  C.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D.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体系

  答案C

  解析A与启蒙运动有关,B是进化论问世的意义,D是经典力学创立的意义。进化论提供了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观察世界的视角,相对论从宏观宇宙的角度观察世界的视角,量子论从微观粒子的角度观察世界。故选C。

  10.1914年,美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些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出现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包括()

  ①城市化快速发展②交通工具数量和品种增多③电力技术广泛应用④计算机技术产生和普及

  A.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美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些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可知源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工具数量和品种增多及电力技术广泛应用的推动,故①②③正确;计算机出现于194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④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

  11.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中指出:“一个世纪以前,工业革命将大批劳动力吸引到大机器和能源所在地——工厂里面。今天,相反的趋势在进行当中,现代通讯革命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创造思想和处理信息。”带来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内燃机车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应用

  B.电话、无线电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C.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D.电影、电视的出现和影视艺术的发展

  答案C

  解析选项中“内燃机车”“电话”“电影”都不符合“现代通讯”这一信息,排除A、B、D三项;“现代通讯革命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创造思想和处理信息”反映了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巨大作用,故C项正确。

  12.下面漫画《进步与退步》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书写工具的进步导致了书写质量的下降

  B.计算机的应用给传统文化带来严重冲击

  C.传播手段的进步导致了传统媒体的衰落

  D.计算机的使用减弱了文字的作用

  答案B

  解析A项反映的是漫画的表面信息;C项的表述不符合题意;计算机的使用只是改变了书写方式,并没有减弱文字的作用,D项表述错误。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但是,正是在物理学领域,牛顿进行了最有意义的研究。在这方面,他以伽利略的研究为基础,将后者的成果发展到辉煌的顶点。牛顿的一个朋友叙述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是如何在观察果园里的苹果从果树上掉下来时,受到解决这一难题的暗示的。——《全球通史》

  材料二“嫦娥奔月”的神话,只能表达人类对大地与月球之间的一种朦胧关系,寄托了人类向往太空的精神幻想。17世纪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理论后,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才为人类真正认识地球、展开对太空的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机械动力、天文观察装置的发明和使用,天体中的一颗颗行星的发现又为人类正确认识宇宙带来了希望。

  材料三20世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时间、空间与物质分布、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新的宇宙观,同时使得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彼此结合而产生了天体物理学,为人类研究和探索宇宙提供了新的更广泛的途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伽利略的研究”是指什么?牛顿是如何将其“发展到辉煌的顶点”的?(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包括哪些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说明牛顿力学对实践的指导作用。(8分)

  (3)材料三中相对论的提出有何意义?它与牛顿经典力学的关系如何?(6分)

  答案(1)自由落体定律和在力学方面的研究。牛顿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经典力学。

  (2)内容:经典力学包括运动三大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列举:发现海王星。

  (3)意义:①相对论的建立,标志着一种全新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的形成,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中的一次根本性变革。②对整个自然科学哲学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③同量子理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关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弥补了经典力学的不足,二者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铁路两旁人山人海,许多人跟着火车跑,另外一些人骑在马上,沿路旁跟随着火车。在临近达林敦的路

  上有一个大斜坡,史蒂芬孙决定在这个地方试验火车头的速度,他发出警告清除道路,加快行进,速度达每小时十五英里(二十四公里)。列车到达林敦车站时,才知道车上共有四百五十个乘客,载重共九十吨。——《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三轮汽车莱特兄弟制成的飞机

  材料三2006年,美国《时代》杂志把“you”(you,指所有网民)选为“年度风云人物”。其封面注释说:现在,就是你,你控制着这个信息的时代,欢迎你来到这个时代。

  (1)材料一中史蒂芬孙驾驶的火车以什么为动力?(2分)

  (2)材料二展示的是哪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这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什么时代?它促进了哪些能源的大量开采和利用?(12分)

  (3)整个工业文明是一个不间断的连续的进程。随着科技革命的推进,计算机、网络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据材料三并结合现实,分析网络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利弊。(6分)

  答案(1)动力:蒸汽机。

  (2)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代:电气时代。

  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任意列出三种即可)

  (3)利: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使人类生活、工作、学习、思维等方式改变;信息传递迅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答对两点即可)

  弊:垃圾信息、网络安全、网络犯罪等问题出现;青少年易沉迷于网络。(答对一点即可)

北师大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练习题.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pyP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