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叔伦的兰溪棹歌的诗意:戴叔伦的诗词《兰溪棹歌》

副标题:戴叔伦的诗词《兰溪棹歌》

时间:2022-03-26 01:42:0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诗词鉴赏# 导语】《兰溪棹歌》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名篇。此诗描写了春夜兰溪江边的山水美景和渔民的欢乐心情。下面就和©文档大全网一起来了解下这首诗词,欢迎阅读!




  《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赏析】


  兰溪,又称兰江,在东阳附近,这首诗是戴叔伦任东阳令时所作,是一首富有民歌风味的船歌。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诗描写的是月下兰溪之景。一般的民歌多选取日间之景,以展现当地生机蓬勃之美,作者别处心裁,选取夜间景物,体现出作者视角的开阔,构思的灵巧。作者行舟在兰溪之上,只见一弯如眉的新月,低挂在水边的柳树上。夜色宁谧,湖面平静,两岸的山色像是投映在一个巨大的镜子里,真是一幅秀丽的图画。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两句是作者行舟至滩头所见。桃花盛开之时,春雨绵绵下了几日,以至河水猛涨,水流急促。江南的桃花汛虽然使得河水猛涨,却不使河水浑浊,因此才有“越中山色镜中看”之说。鲫鲤之类的淡水鱼,极爱新水、逆流,因此鱼群争抢新水,在水中欢腾跳跃起来,涌上溪头浅滩。看到这种情景,怎不使人从心底漾起欢乐之情!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作者听到岸头喧哗的声音才想象到鲤鱼上滩的情景,正因为多了这一层想像的因素,诗情便显得更为浓郁。


  诗的前两句为读者呈现的是宁静的画面,后两句则以“鲤鱼来上滩”的声响为夜色增加了活泼的气氛,使得全诗动静结合有致,富有趣味。





  扩展阅读:戴叔伦的人物简介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一字次公,金坛城西南窑村人,是唐代中期的诗人,出生于一个隐士家庭。祖父戴修誉,父亲戴昚用,都是终生隐居不仕的士人。戴叔伦年少时拜的学者萧颖士为师,他博闻强记,聪慧过人,“诸子百家过目不忘”,是萧门弟子中出类拔萃的学生。至德元载(756年)岁暮,为避永王兵乱,25岁的戴叔伦随亲族搭商船逃难到江西鄱阳。在人生地疏的异乡,家计窘迫,于是他开始探寻仕途。大历元年(766年),戴叔伦得到户部尚书充诸道盐铁使刘晏赏识,在其幕下任职。大历三年(769年),由刘晏推荐,任湖南转运留后。此后,曾任涪州督赋、抚州刺史,以及广西容州刺史,加御史中丞,官至容管经略使。他在任期内,政绩卓著,是个出色的地方官吏。贞元五年(789年)四月,他上表辞官归隐,六月十三日在返乡途中客死清远峡(今四川成都北)。第二年返葬于金坛小南门外县城南郊。明万历46年(1618年),金坛知县张翰中为疏通城内漕河,将其墓地移至南郊高坡(今南门面粉厂南围墙前),并亲自题立“诗伯夜台”墓碑,即“大诗人之墓”的意思。





  扩展阅读:戴叔伦的诗词风格


  戴叔伦的诗,体裁形式多样:五言七言,五律七律,古体近体,皆有佳作。题材内容也十分丰富:有反映战乱中社会现实的,有揭露昏暗丑恶世道的,有同情民生疾苦的,有慨叹羁旅离愁的,也有描绘田园风光的……而在他的诸多诗篇中,最有价值、最富有社会意义的,还应该说是那些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例如:《女耕田行》:“无人无牛不及犁,持刀砍地翻新泥。”“姊妹相携心正苦,不见路人唯见土。”写尽农家妇女劳作之苦;《边城曲》:“人生莫作远行客,远行莫戍黄沙碛,黄沙碛下八月时,霜风裂肤百草衰。”写远戍边城士兵的艰辛;《屯田词》开始写:“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后来在遇到天旱、蝗灾、颗粒无收的情况下,官吏还强迫去砍伐南山树木,赶着耕牛去,耕牛也因“霜重草枯”而冻死,诗人禁不住发出“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的慨叹。这些诗,不仅从正面描写封建压迫与剥削下劳动者的痛苦生活,而且语言平易畅达,描写细腻委婉,感情充沛连绵,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另外,戴叔伦还给后人留下了颇为有名的论诗名言,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这对宋明以后的神韵派和性灵派诗人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戴叔伦的诗词《兰溪棹歌》.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q9G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