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 导语】《调笑令•边草》这首诗词写边塞风光,反映边地戍卒思归情绪,写得非常含蓄深沉。下面©文档大全网就给大家分享下戴叔伦的诗词,欢迎阅读!
《调笑令•边草》
唐•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赏析】
小令以“边草”开头,并接以“边草”,使人联想到一望无际的草原,显示出边塞天地的寥阔,同时渲染了荒凉的气氛。“边草尽来兵老”句,以“草尽”烘托“兵老”,表现出作者对戍卒遭遇的深切同情。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两句写边塞之景,对仗十分工整。前句写雪晴之景:边塞千里万里尽是皑皑白雪,山南山北皆是一片银白。后句写月色。人间本来就是一片银色的世界,再加以分外皎洁的明月,就显得愈加白净耀目。“山南山北”点明白雪覆盖面之广阔,“晴”字点明飘雪已经停止,同时为下句的“月明”作铺垫。“千里万里”写月照范围之广远,与上句的“山南山北”照应,愈见边地之寥廓明净。这不是赏景的雅兴,而是以乐景写哀的表现手法,来衬托征人的无尽乡思。明月千里寄相思,此时此景,戍卒将士最容易升起的就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了。然而,归家无望,只有通过这千里万里的明月之光传达对亲人的思念了。“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突然一声胡笳使戍卒从思乡梦中惊醒过来,醒后面对的依旧是朗照的明月。“愁绝”二字表现出戍卒的极端忧愁苦闷,同时也起了点明主题的作用。
扩展阅读:戴叔伦的简介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一字次公,金坛城西南窑村人,是唐代中期的诗人,出生于一个隐士家庭。祖父戴修誉,父亲戴昚用,都是终生隐居不仕的士人。戴叔伦年少时拜的学者萧颖士为师,他博闻强记,聪慧过人,“诸子百家过目不忘”,是萧门弟子中出类拔萃的学生。至德元载(756年)岁暮,为避永王兵乱,25岁的戴叔伦随亲族搭商船逃难到江西鄱阳。在人生地疏的异乡,家计窘迫,于是他开始探寻仕途。大历元年(766年),戴叔伦得到户部尚书充诸道盐铁使刘晏赏识,在其幕下任职。大历三年(769年),由刘晏推荐,任湖南转运留后。此后,曾任涪州督赋、抚州刺史,以及广西容州刺史,加御史中丞,官至容管经略使。他在任期内,政绩卓著,是个出色的地方官吏。贞元五年(789年)四月,他上表辞官归隐,六月十三日在返乡途中客死清远峡(今四川成都北)。第二年返葬于金坛小南门外县城南郊。明万历46年(1618年),金坛知县张翰中为疏通城内漕河,将其墓地移至南郊高坡(今南门面粉厂南围墙前),并亲自题立“诗伯夜台”墓碑,即“大诗人之墓”的意思。
扩展阅读:戴叔伦的诗词风格
戴叔伦的诗,体裁形式多样:五言七言,五律七律,古体近体,皆有佳作。题材内容也十分丰富:有反映战乱中社会现实的,有揭露昏暗丑恶世道的,有同情民生疾苦的,有慨叹羁旅离愁的,也有描绘田园风光的……而在他的诸多诗篇中,最有价值、最富有社会意义的,还应该说是那些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例如:《女耕田行》:“无人无牛不及犁,持刀砍地翻新泥。”“姊妹相携心正苦,不见路人唯见土。”写尽农家妇女劳作之苦;《边城曲》:“人生莫作远行客,远行莫戍黄沙碛,黄沙碛下八月时,霜风裂肤百草衰。”写远戍边城士兵的艰辛;《屯田词》开始写:“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后来在遇到天旱、蝗灾、颗粒无收的情况下,官吏还强迫去砍伐南山树木,赶着耕牛去,耕牛也因“霜重草枯”而冻死,诗人禁不住发出“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的慨叹。这些诗,不仅从正面描写封建压迫与剥削下劳动者的痛苦生活,而且语言平易畅达,描写细腻委婉,感情充沛连绵,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另外,戴叔伦还给后人留下了颇为有名的论诗名言,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这对宋明以后的神韵派和性灵派诗人产生过较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