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小学生认知发展的促进原则

时间:2021-09-11 03:33:0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育# 导语】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文档大全网教育频道!

1.小学生认知发展的促进原则


  1、发展性

  在对儿童进行认知教育时,一定要立足于儿童既有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指出,教育者布置的任务要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所谓最近发展区,就是儿童在指导下可能达到的潜能水平与当前水平之间的空间。教学任务如果超出了儿童的潜能水平,不仅不能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反而会给儿童带来挫折和压力。

  2、挑战性

  教育者布置的任务要高于儿童的当前水平才能促进其认知发展。停留在儿童当前的发展水平甚至低于其现有水平的教学活动,会让儿童觉得厌倦。当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略高于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时,成为他们“跳起来能摘得着的苹果”时,不仅能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还能极大地提高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整体性

  儿童是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综合体,其认知的发展同时受到情感、行为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教学关注儿童的行为反应和认知增长,缺乏对情绪情感内容的关注。而近年来提倡的素质教育或综合教育的思想都主张从整体的视角看待儿童以及儿童的教育。最新一项研究总结了已有社会情绪类课程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成果,研究发现,开展了社会情绪教育。以后,儿童的助人行为、问题行为和情绪压力等方面在总体上都有了5%~6%的改善,这些领域的综合发展最明显的效果最终反映到了认知上,使得儿童的学业成就水平提高了13%。

  4、惰境性

  个体的学习需要跟情景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教育者要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锻炼高水平的思维。传统学校中的学习是抽象的,在脱离背景的条件下容易导致学习者“高分低能”。现代的认知发展观点认为,个体的学习应当像日常生活中的学习一样,植根于具体的活动、情境甚至文化环境中。这些情境信息能帮助儿童进行有意义的构建,并将知识、技能和体验进行联结。

2.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特点


  1、小学儿童的视觉、听觉、和运动觉发展很快。

  视觉方面:视觉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人们所获信息量绝大部分来源于视觉。

  听觉方面:在学校教学,特别是音乐教学、语文教学的影响下,儿童的听觉能力得到显著的发展,表现在他们辨别声调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发展起来。他们的言语听觉能力也发展得较快。阅读活动和言语交往促进听觉的结果。

  运动觉方面:小学儿童的运动觉比幼儿时期有较大发展,特别是手的运动觉有明显的进步,表现在他们能够进行书写,绘画以及力所能及的手工劳动。反过来,这些活动又促进了他们的手部运动觉的发展。但是,小学儿童的肌肉、骨骼尚未发育成熟,手部运动的精确性和灵活性还是不够的。因此,不能要求他们做细微的动作和持久性工作。

  2、感知的有意性、目的性逐渐加强。

  小学低年级儿童还不能自觉地根据一定的目的来控制自己的感知活动,不善于使自己的感知服从于规定的任务和要求。他们在感知的过程中,无意性和情绪性表现得很明显。在教学的影响下,小学儿童感知的目的性、自觉性逐渐提高,感知过程成为儿童能自觉支配的过程。到了中、高年级,儿童便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学的要求,排除干扰,从感知的对象中选择出基本的、重点的、需要感知的主要方面,自觉地进行观察,获得有关方面的感性知识。

  3、感知的分析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感知往往是整体的、笼统的、不精确的。他们对事物的观察比较粗糙,缺乏精细的分析、比较,不善于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及特征,以及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随着知识的增长和心理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教师向他们反复提出复杂感知任务,并指导他们进行细致的观察时,他们逐步学会分析比较事物,能找出事物的主要方面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这样,儿童的感知逐步向精确的方向发展。

  4、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有很大的发展,但还很不完善。

  从空间知觉来看,受过训练的学前儿童,一般能正确辨认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等形状的物体。进入小学后,在教学影响下,特别是在学习算术过程中,他们的形状知觉发展很快,不仅能很好地掌握一些几何图形的名称,而且还逐渐掌握了各种几何图形的概念。在辨别方位上,初入学儿童能很好的辨认前后、上下、远近,但对于左右方位则常常要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才能正确辨认。

  从时间知觉来看,小学儿童一般已能辨认“昨天”、“今天”、“前天”、“后天”以及“日”、“周”、“月”等时间概念,但对比较小的时间单位,如几秒、几分,或较大的时间单位,如几年、几十年、世纪、年代、纪元等,则比较难理解。因为这些时间概念超出了他们生活经验的范围。

3.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1、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发展水平随年级增高而提高,具体表现在两大方面。

  第一,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分四个阶段:(1)认识“个别对象”阶段;(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3)认识“因果联系”阶段;(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第二,小学儿童观察品质的发展与特点。(1)观察的目的性;(2)观察的精确性“;(3)观察的顺序性;(4)观察的深刻性。

  2、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1)要使儿童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教师在组织儿童观察事物时,必须向儿童提出具体、明确的观察任务。这样做,可以提高儿童观察的主动精神,增强他们知觉的选择性,能从观察的事物和现象中,主动地选择出自己所要认识的对象,把注意集中在对象和现象的主要特征上,而不去感知那些无关紧要的细微末节。漫无目的的观察只能使儿童浪费时间和精力,养成不良的观察习惯。

  (2)要激发儿童的观察兴趣

  带着兴趣去观察,可以使儿童高度集中注意力,也可以使儿童轻松愉快地获取感性知识。关键问题是,要使儿童在每次观察之中,都学得知识,都获得成功。这种成功感,会使儿童对下一次的观察产生期待心理,从而产生一种持久的兴趣,就会以积极热情、认真负责的态度,主动地进行观察,提高观察效果。

  (3)指导儿童观察的方法

  在每次观察时,教师要耐心细致地指导儿童进行观察的方法,培养儿童良好的观察品质。一是要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按顺序地进行观察,观察事物和现象和主要方面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二是要边观察边思考,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启发儿童动脑筋想问题,不为观察而观察。三是动员多种感觉器官参加,该看就看,该听就听,该操作就操作。四是要边观察边作记录(如画一些图、作些笔记),及时记录一些现象、特征、变化经过等,可以减少遗忘。五要指导儿童及时写出观察报告或文章,如观察日记、观察片断、也可以写观察小文章。形式可灵活多样,让儿童得到锻炼。

  (4)加强言语的指导

  儿童知识经验尚不丰富,对于一些对象和现象的观察会有许多粗糙的地方,甚至会产生一些错觉。教师必须掌握情况。随时用言语进行点拨和指导。要通过言语指导他们观察的方向,引起他们积极思考问题,以加深知觉的理解性,使感知不断深化。特别要加强对差生和智力落后儿童的指导,因为他们在观察中往往困难更大,或者信心不足,或者态度不端正,教师要耐心指导,因材施教,切不可把他们遗忘了。这样,才能使所有的儿童都得到发展。

4.小学生记忆的发展特点


  1、从记忆的目的性来看,有意识记和有意重现逐渐占主导地位。

  从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发展到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是小学儿童识记发展的一个质的变化。这个变化是在整个小学阶段逐步实现的。

  2、从识记的内容来看,词的逻辑识记在迅速发展。

  小学低年级儿童对具体的、直观的材料容易识记,对抽象的词、公式和概念的识记有较大的困难。在教学影响下,小学儿童词的抽象识记能力在迅速发展。

  3、从记忆方法看,意义的、理解的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

  小学低年级更多的是运用机械识记,他们背书时常常是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反复背诵。在教学影响下,小学儿童识记的这种状况迅速起变化,儿童能改变单纯依靠机械反复的识记方法,高年级儿童意义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

5.小学生想象的特点


  儿童想象发展的总趋势是,由无意想象发展到有意想象,由再造想象发展到创造想象,由远离现实的想象发展到更富于现实性的想象。

  1、小学儿童想象的有意性逐渐加强。

  2、小学儿童想象的创造性成分逐渐增大。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想象最初都有很大的具体性、直观性,往往非常鲜明生动。他们的想象要靠具体对象作依靠,如果没有这些对象,他们的想象就难以进行。到了中、高年级,儿童逐渐不靠具体对象、图画之类的帮助,而开始靠词来想象,他们想象的概括性、逻辑性才逐渐发展起来。

  3、小学儿童想象的现实性逐步提高。

6.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是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也是思维发展过程的质变。

  初入学儿童的思维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到了中、高年级,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化,他们思维中的抽象概括成分也逐渐增加,最终出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思维形式。在整个小学阶段,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应该理解为一个发展过程,在小学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始终都存在着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概括成分,只不过在不同阶段,它们各自所占的不同罢了。

  因此,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并不是说他们不能进行逻辑思维,不能学习理论知识,不会进行抽象概括、判断推理,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

  同样,小学高年级学生能够进行抽象逻辑思维,也不等于说他们不再需要具体形象思维。恰恰相反,在整个小学阶段,其中也包括高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还带有很大的具体性,他们的抽象和概括还多是对事物的具体、直接的属性的抽象和概括。

  面对儿童思维的这一特点,教师的责任在于:在确定教学内容,采取教学方法时,既要考虑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特点,使教学符合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又要创造条件,促进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而不是一味地迁就和消极适应这一特点,以加快完成从具体形象成分这主向抽象、概括成分为主的过渡。


小学生认知发展的促进原则.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s8Z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