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册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时间:2022-12-11 21:50: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二# 导语】只有高效的学习方法,才可以很快的掌握知识的重难点。有效的读书方式根据规律掌握方法,不要一来就死记硬背,先找规律,再记忆,然后再学习,就能很快的掌握知识。©文档大全网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历史下册必修二知识点复习》希望对你有帮助!

1.高二历史下册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认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提出“美德即知识”,而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已有的美德。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其实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开始于意大利,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文艺复兴“文学三杰”:薄伽丘,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但丁,长诗《神曲》;彼特拉克,代表作《歌集》,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

  德意志的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拉开宗教改革的序幕。

  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

  法国:(领袖)伏尔泰——君主立宪、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卢梭——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峰,之后,又传播到其他国家。

2.高二历史下册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1.条件

  (1)17世纪末,英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

  (2)18世纪,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进行生产成为可能。

  (3)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2.进程

  (1)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瓦特制成单动式蒸汽机,大大提高了蒸汽机的功率。

  (2)80年代,瓦特又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能够适应不同工厂的需要。

  3.影响

  (1)19世纪三四十年代,蒸汽机在欧洲和北美被广泛采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蒸汽机促使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

  (3)在工业化进程中,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英、法、美等国家成为工业国家。

  (4)蒸汽动力在交通运输工具上的应用,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蒸汽机广泛应用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1)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革新。蒸汽动力的应用,直接导致了蒸汽机车、轮船的发明,带动了铁路的出现,开辟了交通运输的新纪元。

  (2)带动了许多工业部门的发展。到19世纪40年代,欧洲国家和美国都普遍推广使用了蒸汽机,蒸汽机不但在纺织、采矿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还被推广到冶金、印染、机械、化工等一系列工业部门。

  (3)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带动了机器技术体系的成熟及各类产业组织数量的增加,产业技术及机器生产向城市聚集,吸收了大量农业人口流入城市,开始了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化进程。

  (4)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它改变了人类以人力、畜力、水力作为主要动力的历史,引发了人类历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完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使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以蒸汽为动力的时代。

  (5)推动了生产方式的进步。蒸汽机的应用为实现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变革提供了强大杠杆。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瑞典等国先后实现了从手工作坊到机械化大生产的变革,这是人类劳动组织形式的重大改变,在这之后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6)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革。蒸汽机的应用和机械工业的发展,既造就了庞大的无产者队伍,同时也养肥了资本家,使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日益XX成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

3.高二历史下册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XX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XX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4.高二历史下册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2、程朱理学的内涵: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张: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XX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XX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3、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评价: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XX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5.高二历史下册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等。

  孔子观点:思想的核心是仁;统治者要“以德治民”,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观点:把孔子的“仁”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本善”。

  荀子观点: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主张“性本恶”。与孔孟相比,增加了法治的内容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西汉,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

  为了推广儒学,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此后,儒学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高二历史下册必修二知识点复习.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tUW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