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高一历史知识点随堂检测试题及答案

副标题:高一历史知识点随堂检测试题及答案

时间:2024-04-30 10:46: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一# 导语】我们学会忍受和承担。但我们心中永远有一个不灭的心愿。是雄鹰,要翱翔羽天际!是骏马,要驰骋于疆域!要堂堂正正屹立于天地!努力!坚持!拼搏!成功!一起来看看©文档大全网高一频道为大家准备的《高一历史知识点随堂检测试题及答案》吧,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1.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笼络皇亲国戚B.增加财政税收

  C.削弱王国势力D.推动民族交流

  解析:汉武帝时期地方王国势力发展已经危及中央集权,为此他在位时期颁布了“推恩令”,逐渐削弱王国封地,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C

  2.“……立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陕西,曰四川,曰甘肃,曰云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广,曰征东,分镇藩服……”材料所反映的制度创立于()

  A.唐朝B.宋朝

  C.元朝D.明朝

  解析:由材料中“立行中书省十有一”,可以看出这描述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

  答案:C

  3.唐朝中期,唐政府每年春天都要举行一次恩科(即春季高考)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三省六部制的识记能力。中书、门下和尚书省分管决策、审议和执行。

  答案:B

  4.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的实质是()

  A.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B.国家行政事务日益增多

  C.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重

  D.君主*制度的不断加强

  解析: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突出。皇帝为加强皇权不断削弱相权,方式之一就是分散相权。丞相人数越多,权力越分散,对皇权的威胁就越小。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5.有学者认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脱胎于汉魏以来察举制度的母体之中的。二者的渊源关系表现在()

  A.体现才能唯上的原则B.体现择优选拔的原则

  C.体现程序公平的原则D.体现平等竞争的原则

  解析:察举强调“选贤任能”的原则,故B正确;察举制度除才能之外还重视品行,科举制度则才能唯上,故A错误;察举制不能确保程序公平、平等竞争,故C、D错误。

  答案:B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一,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解析:第(1)题,迁移汉初“郡国并存”的知识指出“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后果”从导致“王国”问题出现的角度回答。第(2)题,第一小问根据“分其子弟”“国除为郡”“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等归纳“措施”;第二小问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国家统一等方面分析“意义”。

  答案:(1)分封诸侯王国。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后果: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2)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的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基础巩固

  1.西汉时期,刘邦为巩固其统治,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是()

  A.郡县制B.封国与郡县并行制

  C.分封制D.行省制

  解析:西汉初期,为巩固刘姓天下,刘邦在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大封同姓子弟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行封国与郡县并行制。

  答案:B

  2.以下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所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从*逐步走向统一

  B.封建皇权逐步走向强化

  C.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

  解析:题干中左图反映了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而右图反映的是元朝的行省制。由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逐渐得以加强。

  答案:C

  3.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

  A.在地方设置节度使B.加强中央集权

  C.分割宰相职权D.改革科举制度

  解析:漫画反映了北宋把地方的兵权、财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B

  4.唐代三省中某一省“负责定旨出命”。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其长官为宰相

  B.其下设六部

  C.相权趋于集中

  D.其取代了皇帝的决策权

  解析:唐代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分割,皇权得到加强。“负责定旨出命”,即起草诏令,该省应为中书省。六部隶属尚书省。A项正确。

  答案:A

  5.“三司之职……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这段引文描述的是下列哪一时期的官制()

  A.秦朝B.唐朝

  C.宋朝D.明朝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三司主管国家财政税收,这是宋代三司的职能。宋代,中书门下掌握行政权,枢密院掌军权,三司掌财政。

  答案:C

  6.“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下列能够体现这一“法宝”核心的是()

  A.在边疆设立军镇

  B.分化事权使各部门和官员之间相互牵制

  C.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解析:从“防范”“制约”等关键词可以看出,“法宝”的核心是通过各个部门、官员之间的相互牵制来防患于未然,能够体现这一点的是B项。

  答案:B

  7.《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D.科举制

  解析:题干“《汉书》记载”“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说明是汉代开始实行的察举制。

  答案:C

  8.《隆平集•取士》载:“隋大业中,始设进士科,至唐为盛。”材料所反映的选官方式是()

  A.主要依据军功选拔人才

  B.郡国每年向中央推荐人才

  C.世家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做官

  D.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解析:由材料中“隋大业中,始设进士科”,可以看出这指的是科举制,这种制度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答案:D

  能力提升

  9.下图出自《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制度,这种制度确立的意义有()

  ①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②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③官僚政治由此取代贵族政治④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需要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②④D.①③

  解析:从图中“行省”“路”“府”“州”“县”等信息可知,这是中国古代的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答案:C

  10.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了()

  A.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

  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D.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

  解析:从汉至元,上述政治机构的设置目的是解决君权和相权、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这两对矛盾,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答案:C

  11.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

  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B.设置“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

  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

  D.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的政务部门

  解析:注意结合史实分析各项:三省长官均为宰相、中书省与门下省分掌决策和审议、尚书省统领六部,这都是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与宋朝基本特征不符。B项拥有行政权,与唐代的职能是相同的。

  答案:B

  12.古代中国官僚体制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是如何解决这两大问题的()

  A.察举制郡县制B.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C.九品中正制三公九卿制D.世袭制行省制

  解析:注意题干的时间“隋唐时期”和信息“官僚的选拔”“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通过科举制选官,通过三省六部制实现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故选B。

  答案: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就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

  材料二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古及河南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什么?具体措施有哪些?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4)依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

  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题,第一小问从材料概括北宋加强皇权的显著特点是分化事权;第二小问可从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等回答。第(3)题,从职责的角度对比即可。第(4)题,联系*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存在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回答。

  答案:(1)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目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分工,相互制约。

  (2)特点:分化事权(或分割相权)。

  措施: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3)职责不同:唐朝的中书省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

  (4)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总之,*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在京师建立太学……学成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但是,如果不为地方所举,仍不能做官。

  ——邹玉峰《新解“新格局”——隋唐

  政治格局中的“古韵”与“新意”》

  材料二魏初创九品中正制,起初尚可“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后)重家世、轻才学之歪风渐盛。

  ——李木洲《科举制兴起的深层逻辑》

  材料三隋文帝由于政治需要,按照国家统一要求,不分身份地位从社会中考评人才,开科举士。唐代,科举得以定制。宋代科举制基本沿袭唐代,进一步做出改革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的原则在选拔人才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杨晔《科举制度评析》

  (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的主要选官途径。

  (2)与材料一、二相比,分析材料三中的选官制度的新变化及其政治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第(1)题,材料一强调“如果不为地方所举,仍不能做官”,可见地方举荐是关键,由此判断此制度为察举制。第(2)题,材料一、二讲述的是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材料三讲述的是科举制;注意从选官的标准、形式两方面分析新变化,依据教材内容回答其影响。

  答案:(1)察举制。

  (2)新变化:重才学,不分身份地位;重考试,科举成定制。影响:有利于国家统一;扩大了统治基础(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提高了官员素质;促进了社会公平公正。

高一历史知识点随堂检测试题及答案.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tlw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