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内容,回答下面试题: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2],得李翰所为《张巡传》[3]。翰以文章自名[4],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5],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6]。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7],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8],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9]。两家子弟材智下[10],不能通知二父志[11],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12],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13],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14]。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15],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16]。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17],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18]!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19],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20],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21]。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22],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23],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24],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25]。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26],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27],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28],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29],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嵩贞元初死于亳宋间[30]。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嵩无子。张籍云。
一、选择题
1.《张中丞传后叙》中,作者所抨击的人物是( )
A.张籍
B.于嵩
C.李翰
D.贺兰进明
【答案】D
2.《张中丞传后叙》一文最突出的写作特色是( )
A.抒情与叙事并重
B.议论与叙事并重
C.抒情与议论并重
D.描写与抒情并重
【答案】B
3.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是( )
A.欧阳修
B.王安石
C.韩愈
D.陈子昂
【答案】C
4.本文中作者所写的主要人物是( )
A.张巡、许远
B.张巡、许远、南霁云
C.雷万春、张巡、许远
D.于嵩、张巡、许远
【答案】B
二、填空题
1.“后叙”是一种兼有叙事和__________的文体。
【答案】议论
2.本文所记叙的“睢阳保卫战”发生在唐朝__________期间。
【答案】安史之乱
3.韩愈,字__________,后人又称其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退之;韩昌黎 韩吏部拔
4.作者在本文中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等情节描写来刻画南霁云的性格特征的。
【答案】刀断指、箭射浮图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翰以文章自名
【答案】自许,自负
2.不能通知二父志
【答案】通晓,理解
3.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答案】考虑
4.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答案】 断
5.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
【答案】将近
6.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答案】接近,趋向
四、翻译下列句子
1.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答案】许远不怕死也就(很)清楚了。
2.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答案】 扯起绳子把它拉断,绳子必然有断开的地方。
3.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答案】张巡、许远才德过人,他们的考虑(已很)精细周到了。
4.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
【答案】抽出一支箭射向佛寺里的宝塔,箭射中了塔上的砖,箭的一半射进砖里。
5.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答案】我回去打败敌人后,一定要消灭贺兰进明,这只箭是用来作标记的。
6.擅强兵而坐观者,相环也。
【答案】拥有强大的兵力而坐视不救的人,四周都是。
五、简答题
1.韩愈在本文中是怎样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来为许远立传的?
【答案】作者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方法为许远立传。首先,作者先对许远作了总的评价,肯定他“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认为许远与张巡共同守城而死,建立了功勋,保全了名节。然后针对小人诬蔑许远的三个错误论调,逐一进行辩驳:第一驳斥了“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认为许远畏死降敌的谬论。第二驳斥“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谬论。第三驳斥“二公以死守”,未能“弃城而逆遁”,“责二公以死守”的谬论。本文二、三、四三个段落,每一段均驳一个论点,逐渐深入,层次分明。作者在批驳之中,皆以史实为理由,在叙事中进行批驳,使记叙和议论完全结合起来,使说理形象生动,言之有据,具体可感。同时在叙中有议,用以点明事件的内在含义。作者采用这种夹叙夹议的手法,不仅将对方驳得体无完肤,达到为许远辩诬的目的,同时得出“远之不畏死亦明矣”,“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的结沦,并且记叙了许远让贤授权与张巡“守一城,捍天下”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为许远立了传。
2.文中两次关于张巡就义前的场面描写是怎样表现出英雄崇高形象的?
【答案】文中关于张巡就义时的场面描写是很动人的。第一次是睢阳城陷落之时,敌人用刀威胁张巡,要他投降,张巡不但不投降,反而对南霁云喊:“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作者用张巡对南霁云的激励,表现了张巡坚贞不屈、大义凛然、舍身取义的高尚品质。第二次行将就义的场面也很动人:“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日:‘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通过对张巡言语、神态的描写和以众人的动作、表情作衬托,张巡在部属之中所享有的崇高威望,从容镇定的气度和视死如归的可贵品质,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3.作者是怎样刻画南霁云形象的?
【答案】作者选取了三个精彩的场面来刻画南霁云的英雄形象。文中精心描写了南霁云慷慨陈辞,拔刀断指以示志,箭射浮图以为记,以及不屈就义这三个场面,写出了霁云气慨豪壮、嫉恶如仇、忠心为国的可贵品质。同时作者还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一是节度使贺兰进明的嫉贤害能,狭隘自私;二是“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三是汴、徐二府的人长期广为流传南霁云的英雄事迹,歌颂南霁云凛然正气,赞美其忠肝义胆。
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文言文试题及答案十二.doc正在阅读:
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文言文试题及答案十二09-24
心中最美欢笑声作文500字01-04
布袋山作文450字12-04
2016年河南鹤壁中考历史真题及答案(Word版)07-16
北京2016年12月CET4考试时间:12月17日03-15
[小学生二年级上册数学口算题卡]二年级小学生上册数学家庭作业题10-10
[村干部工作心得体会范文500字]村干部工作心得体会范例集锦09-02
高一生物上学期知识点归纳11-17
得到什么丢下什么作文700字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