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内容:①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最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政策问题,瓦窑堡;思想问题:延安整风;作风问题,七大)
②揭露和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严重危害,
③对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进行了总结,
④通过了张闻天根据毛泽东的发言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
⑤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否定了以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问题上的一系列错误主张。
重要意义:①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②遵义会议是中共(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附:1935年10月19日,红军抵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红一方面军长征胜利结束。
11.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
会议目的:是为了实现党在新形势下政治路线和革命策略的转变,迎接抗日新高潮的来临。
《决议》:①全面地分析了国内外的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②确定了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
③提出了以“人民共和国”的口号代替“工农共和国”的口号,--1936年8月《致中国国民党书》再次改为“民主共和国”
④批判了成为当时党内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主要危险的“左”倾关门主义倾向(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吸收工农;是全民族先锋队,所以要全部吸收。)同时也指出了在新的革命时期预防右倾机会主义复活的必要性,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会议主要决议:把"工农共和国"变成人民共和国;对富农财产不再没收;红军战略向民族革命战争转变;实现对抗日统一战线领导权。
重要意义:①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解决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从而解决了遵义会议以来没有解决的重要的党的政治路线问题。②这次会议是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伟大转折时期中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
它表明党在总结革命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已经成熟起来,能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的进行工作。
附:1935年瓦窑堡会议《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论证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必要性
附:1936年12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总结中国革命四个特点:
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及其不平衡,而且经历了1924―1927的革命;敌人强大;人民军队弱小;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
附: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提出五项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保障言论、集会、结社的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迅速完成对日作战的一切准备工作;改善人民生活。
党实行四项保证:停止武力*国民党政府的方针;苏维埃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附:1937年7月、8月,毛泽东,撰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奠定了毛泽东思想中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论述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深刻分析了一些人犯错误的认识论根源,系统论述了党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实践论》1937年----- 认识必须和实践相统一,内容:
1、提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
a实践是认识的源泉;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2、揭示了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a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b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由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实践
3、发展了认识论关于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想
《矛盾论》(1937年)--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
内容:1、坚持和发展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2、提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
3、论述了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原理
附: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抗日战争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