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作文# 导语】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以纪念屈原和爱国精神。而对于我们这些年轻人来说,端午节更是一个思考自己文化认同和传承的时刻。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端午节的遐想,来思考自己的文化根基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端午节遐想作文400字左右》是®文档大全网为大家整理的内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是端午小长假的最后一天,我一大早就饿了,于是妈妈包了馄饨。
我加入了“包馄饨行动”中,包着包着,我想起了小时候玩橡皮泥包“饺子”的情景。小时候我总是包不好饺子,不是长得“四不像”,就是皮太薄,放到锅里一煮就裂开了。但现在,我却在学包馄饨。我抱着尝试的心理,照着妈妈说的一步一步做。
首先拿一张馄饨皮,平摊在手上,用筷子夹一点肉馅放上去,然后把馄饨皮的两个对角错开并捏在一起,成为一个“小猫脸”的形状,然后把“小猫脸”左右两个下端捏在一起,包出来的馄饨一边是捏在一起,另一边是“小猫脸”的两个耳朵。
刚开始包时,我还不太熟练,包出来的馄饨有大有小,样子也没有妈妈包的馄饨好看,等到好不容易像点馄饨的样子了,馅又搁的太大,根本捏不上。但我一点一点地来,一步一步地认真做,虽然速度慢了一些,但是却有点馄饨的样子了,也能掌握馅料的多少了。
最后,我和妈妈合力完成了这顿馄饨大餐。吃着自己亲手包的馄饨,我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节,大家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不知道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你们还记得楚国那位爱国大将屈原吗?我来说一说他吧!
屈原是战国时期出国人,很有学问。他在楚王身边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昏君楚王却听信*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以纵身跳入汨罗江中。出国的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这就是五月端阳包粽子的来历。
端午节还有许多有趣的活动。列如赛龙舟,挂香囊,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还有挂艾叶、菖蒲的习惯。
端午节的活动可真多啊!
再过几天就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了,前天妈妈说:“这次放假我们去乡下的外婆家过端午。说到端午我就不禁想到小时候在外婆家过节的情景。
早上我被外婆叫醒起来时我那比狗还灵的鼻子就告诉我:有好吃的!我趁外婆系数的时侯偷偷摸摸地走到厨房一步、两步,越来越近了,我看到了粽叶、糯米、肉,我恍然大悟:原来要包粽子。外婆进了厨房说:“下午可以吃粽子了。”“太慢了!”我说。“只可惜就我一个人包太慢了。”外婆说。“那我来帮你!不过你先教我。”我说。“看着。”外婆说。我仔细地看了一次:先拿一片清洗过的粽叶卷成漏斗形,再放一小把洗过的糯米,然后放一块切成快的肉,再放糯米,直到“漏斗”与的顶端齐平,然后将剩余的叶子折好,最后那线捆好。一个粽子就做好了。我做的越来越像外婆夸我做的好。
由于是两个人做我们中午就开始吃粽子了,味道比五芳斋还好吃。外婆还和我说起了端午节的起源: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她还说除了吃粽子还要划龙舟、吃五黄、避五毒、挂香草。
端午,多么有趣多么令人怀念的中国传统节日啊。
“五月五,是端阳节。插艾叶,带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每当人们唱起这首歌的时候,我便想起了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一位楚国的大诗人,是一位爱国的忠臣。有一次,楚国国王中了秦王的圈套,被秦王抓住了。随后,秦王就占领了整个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为了不背叛自己的国家,不去投奔秦王的队伍。屈原万般无奈,只好来到汨罗江边,抱起石头投汨罗江自尽了。
人们知道这件事后,都不禁失声痛哭。他们为了纪念投江自尽的屈原,就把家里的米饭等东西拿来纪尊给屈原。可是,一天晚上,有人却梦到屈原的脸瘦了许多。这个消息在楚国传开了,人们纷纷议论着,为什么丢进河里那么多东西,屈大人的脸还会瘦呢?后来人们才知道是被河里的鱼蛟虾蟹吃了。这时,村民们就用竹筒包上饭,丢到汨罗江中去,这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粽子。是为了不让鱼蛟虾蟹去吃屈原的遗体,要保护他的遗体。
就这样,每年的五月五日,人们都将粽子投到汨罗江里,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从此,人们就将每年的五月五日定为“端午节”,也从此成了民间的传统节日。
一年一度传统的节日——端午节又到了,带花绳、带荷包、吃粽子,甭提多高兴了。
我们家乡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香包刺绣之乡”。20xx年x月,“庆阳香包绣制”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可有名了。每年端午节前夕我们庆阳市都要举办独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节——香包节为端午节拉开帷幕。香包,古称香囊、佩帷,亦称“荷包”,庆阳当地农村称其为“耍活子”,是劳动妇女奇托希望、祈祷幸福的产物。传说,“香包”是当地妇女在端阳节制作各种小动物形状的绣花荷包,给孩子们佩戴在身上驱恶逐魔、逢凶化吉。这种精湛的`手工艺术被诚嗣保留下来,成为现代黄土高原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衷心祝愿。
在庆阳,香包无处不在,随处可见。它挂在农村老汉的旱烟袋上,戴在乡里孩子的头上,穿在农家姑娘的身上。到了初五这一天,大小孩子都要戴香包,尤其是孩子,前胸、后背、肩上缀满了各种各样表示吉祥祝福、驱邪镇恶的香包。这一天的庆阳,大街小巷和岭上塬下,更是香包的博览会,城镇乡村香气四溢,可谓“香飘十里,陶醉八乡”。这天上,大人们早早起床,还采回艾草和柳条挂在门庭上避邪。从山间提回“药水”沐浴,洗去晦气。到了中午全家人坐在一起举行丰盛大会餐来为端午节胜利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