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精选读后感500字]中国民间故事精选500字大全

时间:2021-09-30 23:50: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能力训练# 导语】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下面是©文档大全网分享的中国民间故事精选500字大全。欢迎阅读参考!



【篇一】中国民间故事精选500字

  清末年间,滕县有个名叫姚诗志的县令。他清正廉明,爱民如子。这位县令很有学问,写得一手好字。据说他是坐着二把手来滕县上任的。车子除了少量行李衣物外,全是书籍和字帖什么的。

  滕县南门里有家卖粥的小市民,一天,五更头,两口子抬着粥缸子、碗架去摆摊儿卖粥。不巧,被一块大石头绊倒,摔烂了粥缸子和卖粥用的碗。小本营生,这一下,去了半个家当,两口子就坐在地上哭起来。

  这天早晨,县令姚诗志,出了公馆,准备到南门城外游逛,正好碰上卖粥的两口子在痛哭。他看了看泼得满地的粥和碎缸,又问了问卖粥的家境,就对卖粥的两口子说:“这样办吧,你俩把这块石头抬到衙门里去,老爷我要审问这块石头,叫他赔你的粥缸子。”

  卖粥的心里话:俺这就够倒霉的啦,您这位大老爷还开个什么玩笑?!可不抬不行啊,县太爷的命令,谁敢不听!没法,两口子就顺起扁担,用抬粥缸子的架,抬起那块石头,朝县衙门走去。

  人们见卖粥的两口子抬着块石头,跟在县太爷后面,朝衙门里去,都感到很稀奇,有的说:“八成大老爷要审石头,这一叽咕,一街两巷的人都跟着去看稀罕,呼啦一下子就挤满了大堂前的院子。”

  县太爷命令衙役,看守好衙门口,只许进,不许出。然后,他就站在大堂前开了腔:“乡亲们,今天本县令遇上这块石头绊了人,砸破了缸。害得卖粥的两口子哭哭啼啼。本打算审审这块顽石,估计它不会开口。可它毕竟引来了众乡亲,这算它将功补过吧。没说的,请大伙凑个份子,最少一文钱,多者不限,算是大伙周济卖粥的夫妇吧。”

  听了县太爷这番话,看热闹的人,纷纷掏钱捐献,功夫不大,就凑了足足有二十多吊铜钱。县太爷让看热闹的人走了以后,自己又拿来五两散碎银子,连同二十多吊铜钱,一起交给了卖粥的,说:“这足够你的粥和粥缸子钱啦,回家去吧。”卖粥的千恩万谢回了家。

  从此,姚县令为小民分忧的事,一直传到今天。

【篇二】中国民间故事精选500字

  远古之时,人们对疾病不知道该如何治疗。当时天下瘟疫流行,死了很多人。

  神祗神农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开始進山遍尝百草。《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道:“神农氏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据说当神农在深山遇到茂盛的草木时,就用神鞭抽打,直到打出津液;然后他再亲口尝一尝,便可知道其性味。

  四川民间一直有这样的传说,说神农尝百草,尝到一种断肠草,因此死掉。其传说在《淮南子·修务训》也可以找到佐证,书中记述道:“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

  《黑暗传》中亦明确写道:“神农尝草遇毒药,腹中疼痛不安宁,急速尝服解毒药,识破七十二毒神。要害神农有道君,神农判出众姓名,七十二七逃了生,三十六种还阳草,神农采回救黎民,毒神逃進深山林。至今良药平地广,毒药平地果然稀……”。可以想见,当时的神农氏为了寻找到可以食用的食物和草药,以進行人工种植,冒着中毒的危险,尝了无数种花草果实。因为神农氏是水晶肚子,所以可以看到药是如何起作用的,所以才能迅速化解药毒。

  最终神农氏终于找出了那些可以吃和不可以吃的物种,以及哪些物种可以作为药物。其中上等药一百二十种,可以养生,食之延年益寿;中等药一百二十种,可以养性,食之补虚助气;下等药一百二十五种,可以治病。神农氏来到人世间为中国人建立起了相当完整的医药基础,后世几千年来中药的发展,事实上,都是建立在神农本草的基础上。因此,神农氏还被尊为中国的医药之祖,民间称之为“药王菩萨”。



【篇三】中国民间故事精选500字

  相传,薛河上的西仓桥,是在明朝时候兴建的。这座三孔石拱大桥,据说是皇家工程,规模很大,征调的能工巧匠很多,征用的民工就更多啦。建桥的时候工地上很热闹,像个小集市。

  一天,从外地来了个白头发的石匠老头,给河北涯一家打石碓窝儿。他一连打了好几天,歇着的时候,就到工地上转悠转悠,看人家雕刻水兽、石狮子和桥栏石柱。高了兴还跟石工门扯上几句,就连那工地上的头头们,他也偎上去唠叨几句。大伙都说这个老头迂魔,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老石匠把石碓窝子打成了,他跟主家说:“你有这么多石料,我再给你打个石墩,坐着舂粮食多方便。”主家很乐意,就让他接着打了。

  打这个石墩时,老石匠别提多细心啦,他量了打,打了量,有人问他:“一个石礅子,费这么大的劲儿干什么?”

  老石匠听了,光笑不说话,就知道低头干活。

  石礅打成的这天,正赶上大桥石拱圈要合龙门。不知因为什么,垒到最后,正好缺一小块石头碰不上茬儿。当时天阴得很厉害,眼看要下大雨,石拱圈不马上合好龙门,一场大雨,几个月的工就白搭啦!可现打制也来不及呀!石工们和掌管工程的官员,急得团团转,活像热锅上的蚂蚁。

  就在大伙犯难为的时候,这个老石匠又遛了来。他看了看缺口,对工程人员说:“我那里有一个石礅,你们看看放到这儿合适不。”

  石工们听了,马上跟老石匠把石礅搬了来,往中间一放,竟一丝一毫不差,扣得严严实实。

  大桥建成了,官员们都很高兴。当想起去找老石匠道谢时,可哪里还有老人的影子!光看见碓窝子跟前,有一张大红字条上写:

  施工马大哈,桥拱出误差。

  鲁班来相助,银两谢农家。

  看了字条,人们才知道那个石匠老头是鲁班暗地里帮助皇家工程。

  官员们按鲁班吩咐,赏给打石碓窝儿的那家二十两银子。

【篇四】中国民间故事精选500字

  自古买舟游西湖为一大快事,更有一些游兴特浓善于别出心裁的人,爱以舟为家,终日荡漾在天光云影烟柳画桥藕花菰蒲之间乐不知返,夜宿湖上。

  古时舟宿夜西湖多在天气较热夏日,南宋时最风行。夏夜炎热,小舟大舫一般不到相对闭塞的里湖,而是各占蒲深柳密宽凉之地,或留宿湖心,直到黎明降临才归去。

  明末的张岱则喜欢在月夜更深众人散去后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因此时荷花清香拍人,方能清梦悠长。

  明末清初诗人龚鼎孳有一年农历五月十四日夜,与夫人一起乘小画舫游湖。湖风酣畅,月明如洗,繁星尽敛,天水一碧。他们畅游返回后,系船于寓楼之下,却并不上岸,而是在舟中剥菱煮芡,小酌达旦。此时人声已寂,楼台灯火也稀落无几,环顾湖上,悄然安宁,只有四围苍翠山色仿佛时时滴入杯底,诗人不禁慨叹:“千百年西湖风光,这一晚才算由我们独独全部享有了!”

  秋夜舟宿西湖也别有一番情趣。南宋诗人王洧在《三潭印月》一诗中写道:“塔边分展宿湖船厂,宝鉴开奁水拆毁天。横笛叫云何处起,波心尺觉老龙眠。”诗中的“塔周围水面。后来明代的高濂则将深秋之夜泊舟湖中三塔旧基址列为西湖四时“幽赏”之一因为可以独坐舟中,领略落雁争栖竞啄,呖呖嘹嘹,秋声满耳的特殊情景。



【篇五】中国民间故事精选500字

  在北京钟楼顶上,悬挂着一口巨大的铜钟。钟声浑厚有力,宏亮绵长,方圆数里都能听到,堪称“古钟”。如此巨大的铜钟是如何铸造的呢传说钟楼原有一口铁钟,但声音不够宏亮,于是皇帝下令召集天下工匠来铸钟。但是三年过去,铜钟仍然没能铸好。皇帝发怒了,斩了监铸太监,并限令八十天内铸好大钟,否则就把全体工匠处斩。

  负责铸钟的师傅姓华名严,是当时有名的铜匠。为铸这钟他茶饭不思、夜不能寐,耗尽了心血。这天回到家里,他嘴里仍然念叨着:“什么原因铸不了钟呢怕是缺什么东西吧!”这时,女儿华仙过来了。提起华仙那可真是个好姑娘,她自幼聪明伶俐,跟父亲学会了不少铜匠活儿。由于母亲早丧,她十四岁就挑起了家担。如今她十六岁了,出落得如仙女一般,谁都夸老铜匠养了个好闺女。

  为铸钟的事,她也琢磨好多日子了。见状,忙上前说:“爹,是不是因为火候不到”老铜匠一拍大腿:“有道理!”转念一想:“但是,如何提高炉温呢”“我有办法。”华仙胸有成竹地说,“铸钟那天您带我去吧。铸钟这天到了,朝廷命官、大小工匠也都到齐了,可炉温仍然上不去。

  眼见这最后一炉铜水又要失败,华严急得眼睛都红了。就在这时,一个姑娘突然从人群里飞奔出来,正是美丽的华仙。她穿一身红袄红裤,着一双绣花小红鞋。只见她冲到炉边,纵身跳进炉去。华严一把没抓住,只抓住一只绣花小鞋。刹时间,炉火升腾,铜水翻滚。老铜匠忍痛下令:“铸钟!”工匠们一齐努力,铜钟最后铸成了。

  为纪念这位献身铸钟的美丽姑娘,人们尊称她为“铸钟娘娘”。每逢风雨之夕,钟声凄凉悲切。这时,昔日北京城的妈妈们就会对孩子说:“睡觉吧,钟楼打钟啦,铸钟娘娘要她那只绣花鞋啦…。”

中国民间故事精选500字大全.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z2M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