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作文# 导语】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文档大全网带来了端午节资料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在我国,每到端午节的时候,我们都会唱起这首童谣:“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同时,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端午节流传下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也因此,过端午节也成了两千多年来中国人民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如今,端午节已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名称与来历
一、端午节的名称
端午节为什么要叫端午节?它还有哪些其他的名字?端午节究竟从何而来?最初的端午节究竟是什么样子?端午节和我们崇尚的龙文化有着怎样的渊源?看似熟悉的端午节,它的身上却有着太多的秘密不为我们所知。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这本书成了现代人们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这部著作,可以说是周处给后世中国人留下的一笔宝贵遗产。不过在中国百姓心中,更为人们所熟悉的还是他除三害的故事。图为周处处三害故事插图——周处斗蛟龙。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缘起和许多节俗活动均与夏令有关,且与夏至时间相邻,故称为夏节。晋代周处《风土记》就说过:“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从字面上来讲,端午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义。还有一种说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为了避讳,改五为午,从此,端午之称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国画《端阳佳节》。端阳节是端午节的别名之一。也许您还不知道,端午节是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别名最多的一个。每一个名称,都代表了人们对端午这个传统节日的一种独特理解。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入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二、端午的来历
位于介休绵山的介子推母子像。介子推是清明节由来传说的主角,可也有人认为端午节的由来与他有关。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历代学者有着不同的说法,各地也都有着很多传说。我们只能把这些说法罗列出来,供诸君一览。至于哪一种说法更接近真相,还有赖于学者们进一步考证。
一说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闻一多先生《端午考》考证,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认为端午节实际上是一个龙的节日。
二说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逝世。据《续齐谐记》记述: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逢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江祭之。
三说是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
四说认为据东汉时期蔡邕《琴操》中载,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五说认为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
六说认为梁宗懔《荆州岁时记》转述,端午是为迎“涛神”伍子胥。《后汉书》中也写道:浙江虞巫上祝曹盱,五月初五在曹娥江上婆娑起舞,迎接伍子胥。后来江浙一带百姓每逢端午逆流而上,举行各种仪式,以悼念伍子胥。
七说认为在《道书》中载有五月初五是为祭祀先祖日。
八说是据《会稽典录》一书记载,端午是为纪念寻父投江而死的曹娥。
九说认为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其时仲夏之日,万物方盛,夏至日,阴气荫生,恐物不懋,故在五月初五以五色印为门户饰,以惩恶气。
十说是民间有一传说认为,端午源于湖北沔阳沙湖曾有四位豪杰专门劫富济贫,后遭当地官兵突袭围困而于五月初五投江而亡。当地民众万分悲哀,将这一天定为端午节,以示悼念。
在上述这些传说中,纪念屈原成了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屈原是为国家而死,他的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加上其刚正不阿的人格力量及其诗作的深远影响,秦汉以后由楚地逐渐传遍神州,为人们所认同并相沿迄今。
(一)解读端午节起源诸说
我国夏季中最重要的节日当推“端午节”。
端午节何时起源?长期以来聚讼纷纭,至今仍在争论不休。倘若我们把思维准星对准端午节,在浩繁的文献堆中梳理节日的尘封记忆,就会发现关注端午节探其源流的学者颇多,且代不乏人。
(二)古代学者学说
端午节早已走进学者书斋,古人对端午节论述影响较大的学说有三:
汉服同胞举行浴兰节仪式,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庆祝传统节日端午节。
1.源于浴兰节说
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大戴礼记》为汉文帝时礼学名家戴德选编的,是研究上古社会的珍贵资料。如果此说成立,端午节在先秦时代已出现,迄今历时二千余年,可谓渊远流长。
2.“恶日”说
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这一习俗至迟从战国开始流行,迄至汉代盛行不衰。此俗在汉人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
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以除瘟、驱邪、求吉祥,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端午节。
3.追念历史人物说
历史文献是舞文弄墨者把自己爱和恨的记录留给后人的纪念品。而重论理、爱憎分明的汉魏文人痛恨忘恩负义又称雄一时的霸主越王勾践、晋文公,把悲悯之心投向直言敢谏的伍子胥,功不求报的介子推,东汉苍悟太守陈临,于是在汉末,把节日与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在今吴(浙江地区)有五月五日迎伍子胥的习俗(《曹娥碑》),而晋地有追念介子推之说(《琴操》),汉代在岑南苍悟(今广西),百姓五月五日在东城门上,令幼童洁服起舞,追念以诚信、孝道治郡的太守陈临(《后汉书》)。
屈原与伍子胥。提到端午节,我们脑海中最先浮现的除了粽子外,只怕就是一些值得怀念的历史人物了。可端午节是否真的源于人们对他们的纪念呢?
当我们对汉魏这段文献资料进行搜索、扫描时,忽然在我的脑海里一瞬间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疑问,楚人创立的大汉王朝,风雨400年,充满浪漫、激情,保持南楚故地乡土本色的楚文化,衣被汉文化数百年,而誉满天下的楚文化传人屈原,在汉魏时代给端午节活动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因而许多学者认为端午节与屈原无关,绝非无稽之谈。
当历史长河流入东晋,经过战乱洗礼的文人虞预在《会稽典录》中,又记录了浙江人五月五日纪念曹娥之俗。善良的庶民们又把同情之心献给孝女曹娥,端午节又称“女儿节”。
到了南北朝时代,南朝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方记载了端午节纪念屈原说,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也有类似记载。值得关注的是端午节划船比赛,纪念屈原的活动也已出现,但在东吴,是纪念伍子胥与屈原无关。《越地传》又说竞渡源于勾践操练水军。显然,端午竞渡之俗具有地域性。
纪念历史人物说,无论是伍子胥、介子推,或者曹娥、陈临、屈原等说,学术界大都认为是后世附会之辞,难以置信。
二、现代学者的创新说
20世纪以来,随着民俗学的进步,关注端午节的学者与日俱增,有建树的论说不断涌现,其中有代表性的是:
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古代对龙图腾的崇拜。按照闻先生的说法,端午节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龙的节日”。
1.祭祀龙图腾说
闻一多先生始倡此说。他在《端午考》一文中对端午节的起源旁征博引。详细地论证,提出端午节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崇拜的节日,是“龙的节日”。
2.端午源于夏至说
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礼俗史》(香港秦兴书局1963年出版)一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
端午节源于夏至说闻世后,学者吞吐百家,从更广泛的视野去研究。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文史知识》1983年5期)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节中“斗百草”、“采杂药”等与屈原无关。2006年12月在韩国首尔举办的国际学术会上,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星亮先生,再度完善了夏至说,又提出端午节即夏至,令人耳目一新。
笔者认为夏至说颇有建树,但“端午节出现于三代”的论点我不敢苟同。在甲骨文、金文中仅有春、秋两字,而无夏至的概念,在其他相关的三*古资料中,尚未发现有关材料。夏至作为节气始于战国,完善于汉武帝时代,且以太初元年(前104年)颁行新历——太初历为标志。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夏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推行全国,具有合法地位。太初历是司马迁和唐都、落下闳等人在汉都长安制订的新历法,是我们历第一部比较科学完整的历法。如果此说无误,那么端午节定型于西汉长安顺理成章,这一现象与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说不无关系。汉人应劭《风俗通》中记载汉俗在五月五日,用青、赤、黄、白、黑等五彩丝线合成细索,系于臂上,称为“长命缕”或称“续命缕”、“五色缕”、朱索等,以此驱瘟病,除邪,止恶气。《后汉书•礼仪志》中也有类似文献记载。如此,时间、地点,风俗,融为一体,端午节诞生汉都长安,如瓜熟蒂落。
正在阅读:
端午节资料内容 三年级-端午节资料内容03-07
2023年4月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普通话考试报名时间4月7日-4月8日03-28
最爱的妈妈作文800字10-02
传承作文800字11-18
为爷爷自豪作文12-30
在我的记忆深处作文600字08-09
我作文500字08-16
文学伴我前行作文12-14
这迷人的秋作文500字11-20
2023年江苏淮安高考体育类专业成绩查询入口(已开通)05-18
春游活动总结格式五篇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