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高一年级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

副标题:高一年级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

时间:2022-04-02 01:42:5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一# 导语】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文档大全网高一频道为莘莘学子整理了《高一年级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一】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项共50题,每题1.5分,共75分)

  1.《史记》记载,“……而师尚父(姜尚)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该材料直接反映的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礼乐制度D.郡国并行制

  2.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专制社会里,皇帝把教会和国家的职能集为一身,他是军事也是精神的领袖,是行为的楷模和正义的主宰。他的全能总括了国家的一切主要职能,包括国家对于全人类的尊祟。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会政治殿堂前的帅旗。”对“天下之一人”的解读是

  A.天下为公B.皇权至上C.中央集权D.分权制衡

  3.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废分封,置郡县B.设立三公九卿制

  C.确立三省六部制D.实行科举制

  4.“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权力分散局面出现在

  A.秦朝B.隋唐C.宋朝D.明清

  5.下列两图中,我国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分别是

  西汉地图元代地图

  A.郡国并行制、行省制B.分封制、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分封制D.郡县制、行省制

  6.中国古代有个家境贫穷的读书人贾生,寒窗苦读十年,被郡的中正发现,但由于出身较低,被评为“中下品”,推荐到西北怀远县做县令。该事件应该发生于

  A.汉朝B.魏晋南北朝C.唐朝D.宋朝

  7.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是因为

  A.唐朝设政事堂B.元朝设中书省

  C.明朝废宰相、设内阁D.清朝设军机处

  8.《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载:“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材料表明军机大臣的职权是

  A.掌管军务,下达诏令B.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D.草拟诏书,审议执行

  9.史学家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的发动者是

  A.法国B.英国C.日本D.德国

  10.当某条约的若干条款传出后,光绪皇帝发出“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的哀叹,台籍京官及举人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该条约应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

  11.《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下列选项不符合其内容的是

  A.不论男女,按照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归圣库

  C.试图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

  D.主张发展工矿、交通等事业,允许私人开办工业

  12.“烽火弥空世路殊,义旗高举赴征途。冲天烈焰摧皇统,坼地洪涛卷孽孤。五色旌挥群岳舞,九州情动万民呼。共和大业从兹始,百载风云入画图。”此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国民革命

  13.1919年春夏之交,“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这场运动是中国历民族感情烈、最普遍的表露。”这场运动是

  A.五四运动B.新文化运动C.太平天国运D.国民革命运动

  14.被称为中国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重要事件是

  A.辛亥革命胜利B.五四运动爆发

  C.中国共产党诞生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5.“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等等的政策无疑是正确的。”下列史实直接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B.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C.开展长征进行战略转移D.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16.“本党敢郑重向全国民众宣言曰: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其工具卖国军阀之暴虐;……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的需要……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此宣言最可能是

  A.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词B.中共”一大”革命纲领

  C.1926年国民党北伐宣言D.第二次国共合作宣言

  17.下图邮票(图中文字: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遵义会议)纪念的历史事件

  A.确立了武装反抗*的总方针B.标志着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完成

  C.标志红军三大主力会师D.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18.“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然后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该事件

  A.使得东北三省沦陷B.引发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C.直接促成了国共合作D.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

  19.下图是抗日战争期间一次战役的局部示意图,符合该战役的是

  A.粉碎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企图

  B.平型关大捷是此役的重要战役

  C.李宗仁是此役的总指挥

  D.是中共领导抗日武装在相持阶段的主动出击

  20.1947年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胸膛插上一刀”指的是

  A.为内战爆发做准备B.拉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C.实施战略决战D.进行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21.近代中共的某一战役的作战计划如下:“第一阶段进攻淮阴、淮安、宝应,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目标;第二阶段主要进攻连云港,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据此判断该战役是

  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D.徐州会战

  22.1949年4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刘邓大军千里跃进,挺进大别山B.民众支前,淮海战役胜利

  C.平津战役,和平解放北平D.渡江战役,*南京国民政府

  23.下图是某会刊第一期的首页。该会议

  (图片上右侧的字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A.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熬的标志B.顺利完成筹建新中国的历史任务

  C.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D.把依法治国写进了《共同纲领》

  24.下列图片反映了新中国实行的一项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5.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中讲到:“这次会议的任务是:制定宪法;制定几个重要的法律;通过政府工作报告;选举新的国家领导工作人员……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一九四九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召开于

  A.1949年B.1954年C.1958年D.1966年

  26.《共同纲领》规定:“与国民党*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另起炉灶”B.“不结盟政策”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一边倒”

  27.右图是20世纪50年代的一张中苏友好宜传海报,主题语是“中苏两国人民友谊万岁!”这一海报反映了当时中国外交的政策是

  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8.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关注。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下列关于这次国际会议说法正确的是

  A.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身份参会B.会议重点讨论亚非国家民族独立问题

  C.会上中印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29.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说:“我们将要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亚洲这两个迫切问题如果能获得解决,将有利于保障亚洲的和平,并进一步缓和国际的紧张局势。……”与此相对应的外交活动是

  A.应邀出访印度和缅甸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参加国际日内瓦会议D.出席万隆国际会议

  30.2016年年底以来,非洲岛国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宣布与台湾断交:尼日利亚要求台湾地区驻尼机构迁出首都;柬埔塞首相在参加一场华人华侨春节活动时宣布,不论何时何地都禁止升起台湾“国旗”。截止2017年6月,世界上有175个国家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上述情况表明

  A.国际社会全力促成中国统一B.台湾*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C.国际社会普遍认同一个中国D.两岸关系将有历史性的突破

  31.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中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此后,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主要表现在

  A.提出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的十六字方针

  B.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C.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D.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32.建国后,台湾问题一直是中央领导人关心的问题。1973年春,毛泽东把和台湾*沟通、恢复和谈的特殊任务交给了92岁高龄的章士钊。1973年6月,周恩来指示新华社:《参考资料》每天要登一篇有关台湾的消息和言论,骂街的不要。这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初

  A.中国处理台湾问题的方式开始调整B.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已被打破

  C.“九二共识”推动了两岸关系的缓和D.中国外交手段呈多样化特征

  33.1971年,毛主席在会见我国前往联合国代表团时谈到:“要去,不去会脱离群众。是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怎么能不去呢?”该材料强调的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原因是

  A.国际地位的提高B.外交政策的成熟C.第三世界的支持D.美国政府的默许

  34.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和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建设也是基于新安全观的周边外交大战略。……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从这段材料中可以看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

  ①积极开展睦邻友好交往②积极参与地区合作与交流

  ③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④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A.①②④B.①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5.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A.《权利法案》形同虚设B.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C.形成”驴象之争”局面D.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36.2016年7月,保守党领袖特蕾莎·梅组建英国新一届政府。特蕾莎·梅成为继玛格丽特·撒切尔之后英国历第二位女首相。其出任英国首相是因为

  A.英国国民选举B.前任首相推荐C.国王直接任命D.她是下院多数党领袖

  37.“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B.进行议会改革,中产阶级更多参政

  C.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D.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38.美国1787年宪法第十款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颁发捕获敌船许可状;铸造货币;发行纸币……”1792年第十条修正案规定:“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由各州或其人民保留之。”这表明美国政治体制中

  A.联邦政府加强了各州的自主权B.联邦政府和各州之间分权

  C.立法、行政、司法分权制衡D.保障人民主权建立共和政体

  39.1803年,美国与法国签订了从法国廉价购买路易斯安那的协议,总统杰斐逊虽喜出望外,但内心亦十分不安,因为此举超越总统权限。最终,总统将协议交予国会并获得参众两院批准,协议才得以生效。据此可知美国

  A.总统权力受国会制约B.立法权高于行政权

  C.美国总统对国会负责D.国会权力至高无上

  40.某学习小组拟对下列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你为其拟定一个研究课题

  《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攻占冬宫

  A.十月革命的爆发原因及影响B.资本主义在19世纪发展带来的弊端

  C.巴黎公社革命的产生和影响D.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发展和实践的历程

  41.“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共产党宣言》这段材料

  A.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B.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C.指出了阶级斗争的作用D.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42.1917年3月3日,列宁在一封信中写到:“工人们血战了一个星期,米留可夫、古契柯夫、克伦斯基却掌握了政权(临时政府)!”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二月革命B.发表《四月提纲》C.七月流血事件D.攻占冬宫

  43.列宁曾经这样概括俄国某一时期的阶段特点:“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另一方面没有用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这个时期最有可能是

  A.二月革命时期B.《四月提纲》发表前后

  C.七月流血事件后D.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前后

  44.十月革命的首创性体现为

  A.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B.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

  C.第一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践暴力革命理论

  D.第一次在落后资本主义国家成功发动社会主义革命

  45.英国“脱欧”沉重打击了面临欧元、难民、恐怖袭击等诸多危机的欧盟,欧洲一体化遭遇重大危机。欧洲一体化开始于

  A.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B.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建立

  C.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D.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46.有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它成立于冷战时期的1961年9月,现有120个成员国、17个观察员国和10个观察员组织。中国于1992年9月成为其观察员国。其成员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并定期举行首脑会议。据此推断,该组织是

  A.联合国B.亚太经合组织C.不结盟运动D.上海合作组织

  47.前苏联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党的领导人彼得·谢列斯特在1962年11月的日记中写道:“我们当时处在战争的边缘。总而言之,我们制造了这种无法收拾的军事紧张局势,然后又想从中脱身。”日记中谈及的是

  A.华约组织建立B.朝鲜战争爆发C.越南战争爆发D.古巴导弹危机

  48.下面表格反映的是“二战”后西欧对美国战争政策态度的变化情况。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朝鲜战争(1950—195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伊拉克战争(2003年)

  参与美国组织的联合国军侵略朝鲜不支持甚至批评美国的中东政策明确反对美国避开联合国对伊动武

  A.西欧国家一体化进程加快,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B.苏联对西欧的强力支持,使西欧有了强大的后盾

  C.西欧各国对美国的控制不满,双方最终反目成仇

  D.西欧国家坚持正义,反对美国侵略弱小国家

  49.2017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朝鲜实施制裁甚至扬言动武;中国周边部分国家多次在中国近海挑起事端;美国与俄罗斯相继出兵叙利亚。这些事件反映出当今世界

  A.威胁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B.世界大战危险临近

  C.美俄主导国际政治新秩序D.多极化的趋势停滞

  50.“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起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A.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B.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

  C.两极格局结束后单极世界形成D.美图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二、判断题:判断正误,并在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本部分共5题,每题1分,共5分)

  51.我国宰相制度确立于秦朝,明太祖时废除宰相,设置内阁,至此,宰相制度宣告结束。

  52.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53.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54.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订联合公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标志著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55.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表明海峡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三、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大题共1小题,10分。)

  56.(10分)中国近现代,曾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外交家,为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9年1月27日,顾维钧指出:“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胶州为中国北部之门户,亦为沿岸直达国都之最捷径路”,在国防上具有重要地位;“以文化言之,山东为孔孟降生,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以经济言之,人口既已稠密,竞存已属不易”,“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

  ——石源华《顾维钧:雄辩于巴黎和会上》

  材料二:我们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和维护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国家制度不受外来干涉的权利,同时,我们也要求其他国家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我们。只要世界各国都遵守这些原则,……我们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世界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发言》

  材料三:“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条件。更确切地说,开放是改革的必要条件”。资中筠认为,如果没有开放,我们关起门来是无法实行改革的。人们总是说“改革开放”,但不如说“开放改革”。而对外开放,很大程度上就是对美国的开放。在中国开放改革的进程中,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起到了关键作用。

  ——童桐《写在中美建交及邓小平访美30周年之际》

  请回答:

  (1)据材料一顾维钩在巴黎和会上提出了什么“正义要求”?遭到拒绝后,引发了中国什么重大历史事件?(2分)

  (2)据材料二概括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言所体现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什么?这次会议取得了什么积极成果?在新中国外交有何重大意义?(3分)

  (3)据材料三指出中美关系改善的必要性?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改善的关键事件有哪些?(3分)

  (4)结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外交活动的因素有哪些?(2分)

  四、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10分。根据设问,回答问题。

  57.(10分)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各种力量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所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发展变化的。

  请回答:

  (1)二战结束后,针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美国实施了“冷战”政策,其表现有哪些?(3分)

  (2)20世纪60到70年代,两极格局呈现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请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表现。(4分)

  (3)20世纪90年代,导致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巨变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又呈现出怎样的特征?(2分)

  (4)面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你认为我国应当如何积极应对?(1分)

【篇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周公把商贵族微子启分封到宋,同时又在宋周围分封同姓诸侯。周公这样做的目的是()

  A.与商贵族共掌天下B.拉拢并控制商朝贵族C.巩固中央集权体制D.确立自己的专制权威

  2.“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哪一重要的政治制度()

  A.分封制B.封建制C.宗法制D.郡县制

  3.《说文解字》解析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本意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

  A.财产B.信仰C.血缘D.地域

  4.《汉书》记载:“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为郡县。”据此,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判断:()。

  ①秦朝统治者对分封制的弊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②周朝末年,宗法制和分封制趋于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③秦朝统治者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④为防止分封制的弊端,所有官员通过考试方式产生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5.右图是出土的西周利簋。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得知,簋是重要的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时放置煮熟的饭食,一般与鼎相配合使用。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大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这种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社会奢侈腐败现象严重

  B.西周社会等级森严

  C.西周冶铜业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6.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A.西周B.秦朝C.西汉D.宋代

  7.秦朝创建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②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③适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④这一体制维持两千多年并不调整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④

  8.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交通的发展B.疆域的拓展C.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D.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9.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特别繁忙,除了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名政府高官应是()

  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郡守

  10.《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

  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B.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11.唐代宰相会议在最后决策时,通常采取协商一致通过的方式,宰相必须在议决后上报皇帝的奏章联合署名,如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成为废状。这一做法有利于()

  A.提高宰相议事的效率B.削弱皇帝的决策权

  C.避免官僚之间的内斗D.加强相权间的制约

  12.从九卿到六部的变化表明()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进B.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C.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的分离D.世卿世禄向科举取仕的转变

  13.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元世祖采纳了此

  建议,在元朝设()。

  A.行中书省B.三省制C.中书省D.内阁制

  14.“百官未起朕先起,百官已睡朕未睡。”明太祖在位时曾再三对百官诉苦。明成祖时,为改变皇帝过于劳累的局面,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丞相B.设立南书房C.设立内阁D.设置殿阁大学士

  15.下图三个场景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君臣关系的变化,它力图表达的是()。

  A.官员管理日益规范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等级制度趋于严格D.大臣地位不断削弱

  16.有学者评述道:明朝皇帝……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明中期以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也不去见内阁。……这就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明代废除宰相的弊病,就是使太监头子司礼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对上述评述的认识,正确的是()

  A.观点正确,司礼太监的权力取代了皇权

  B.观点错误,司礼太监仅仅是强化皇权的工具

  C.观点错误,内阁限制了司礼太监权力的扩张

  D.观点错误,内阁权力限制了皇权和司礼太监的权力

  17.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正确顺序是()

  A.察举制——科举制——世官制B.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C.科举制——世官制——察举制D.世官制——科举制——察举制

  18.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称鸦片战争为“通商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英国为维护正常贸易而进行的。这种观点()。

  ①是错误的,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②是正确的,认识到战争的实质③是为英国殖民者进行辩护④混淆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9.近代,列强强迫清政府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0.“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导致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得出此结论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C.维新变法运动D.义和团运动

  21.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1894年估计约有1亿多美元,到1914年时已增至96亿多美元……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例如‘庚子赔款’(即《辛丑条约》的赔款)有一部分就转化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企业投资”。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始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资本输出基本来源于列强国内的剩余资本

  C.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增长迅速

  D.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经济发展注入了资金

  22.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战必胜说》一文,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认为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这表明战前()。

  A.中国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B.国人对国情分析比较透彻

  C.日本丧失天时、地利、人和D.国人的心态具有盲目自信

  23.“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这一义和团揭帖主张的是()。

  A.反清灭洋B.扶清灭洋C.以清灭洋D.反清扶洋

  24.“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若再现邓世昌带领中国海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选择的素材是()

  A.三元里人民斗争B.平壤战役C.黄海战役D.威海卫战役

  25.右图漫画反映的史实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A.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C.东北三省之后不久沦为“狼”的殖民地

  D.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26.日本侵华期间,在占领区设立许多制造毒气的工厂或化学武器装配厂,先后一千余次使用了糜烂性毒剂和窒息性毒剂化学弹,杀害了许许多多中国军民。下列反映这方面历史真相的证据中,说服力的是()

  A.当年受害者的口述材料B.历史专著或受害者后代的描述

  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D.现存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

  27.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D.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28.美国《时代》杂志1938年1月3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三个月)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材料表述指的是()

  A.卢沟桥事变B.淞沪会战C.太原会战D.台儿庄战役

  29.如图所示为蒋介石的一封信件,来源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由信件内容推测其背景说法正确的是()

  A.国民政府正在在全力围剿红军

  B.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国民党消极抗战

  C.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内战开始

  D.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共两党既相互合作又舆论斗争

  30.“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人仰马也翻,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歌曲生动地体现了中共的抗战路线。制定该路线的是()

  A.遵义会议B.瓦窑堡会议C.洛川会议D.政治协商会议

  31.评价某战役“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从阎锡山接受周恩来建议,建立战地动员会,到八路军吸收友军阵地战、阻击战经验,整个战役过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同时也为新形势下的国共合作积累了经验”。依据所学,可以得知该战役是()

  A.平型关战役B.淞沪会战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

  32.下列太平天国的事件中,能够与当时世界潮流同步的是()

  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B.颁布《资政新篇》C.定都天京D.创立拜上帝会

  33.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即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C.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

  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

  34.右图两部文献有其共性的一面,对此正确的表述是()

  A.都反对封建地主压迫,但都没有真正地落实

  B.都成为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反映了农民强烈要求土地的愿望

  C.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D.都以绝对平均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建立民主政治为奋斗目标

  35.在一堂“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研讨课上,四位同学都达成了“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的共识,并阐明了自己的依据,你认为正确的是()

  A.甲同学: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

  B.乙同学:太平天国颁布了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

  C.丙同学:太平天国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

  D.丁同学: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36题16分,37题14分共30分)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材料二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他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材料一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哪一对基本矛盾?(2分)根据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隋唐、宋、元几个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8分)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的哪些史实能够反映材料二中“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4分)对此你如何评价?(2分)

  37.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敌人见狡猾惯技已不生效,乃于七月七日凌晨五时向我宛平守军开始攻击。……于是所谓“七七“事变的卢沟桥事件,便这样的扩大了。而中国人民抗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也就这样揭开了。

  ——蒋星德《冯治安将军关于“七七”事变的回忆》

  材料二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中国军民在八年艰苦的抗战战争中始终牵制和打击了日本的大量兵力……正是在这场空前的战争中,中国取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成为新国际组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是中国历的一大辉煌事件。

  ——王建朗、曾景繁忠著《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

  (1)材料中的“七七”事变发生于哪一年?(2分)它标志着中国的抗战进入怎样的阶段?(2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抗战的特点。(2分)分别举出国共两党军队抗击日军取得重大胜利的一个战例。(4分)

  (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2分)

  (4)根据材料三,指出抗日战争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高一年级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4bq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