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初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时间:2024-03-27 17:19: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初三# 导语】这篇关于初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的文章,是©文档大全网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积累与运用(29分)

  1.用正楷或行楷将下面文字抄写,要求:正确、流利、美观。(3分)

  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寻出路,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我们应当在这过程中,学习稳定、冷静,学习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席慕蓉

  【答案】抄写(正确得1分;正确、流利得2分;正确、流利、美观得3分)

  解析:正楷的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行楷”的特点是“行笔自由,略带连笔”,选择适合自己书写的字体抄写。要做到:准确,即不要抄错字;规范,即笔画要清楚;端正,即要写成方块字,不要过于潦草,偏旁部首比例要合适,位置要准确;整洁,即不要涂改。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禁锢(ɡù)栖息(xī)谀词(yú)吹毛求疵(cī)

  B.喑哑(àn)亵渎(xiè)恣睢(suī)面面相觑(qù)

  C.凝望(nínɡ)灵柩(jiù)嬉闹(xī)断壁残垣(héng)

  D.静谧(mì)深邃(suì)抽泣(qì)引颈受戮(lù)

  解析:根据词义和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要注意易错的声韵母,比如b与p,j、q、x的区别,n与l的区别,z与c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用反选排除法,A选项“栖”读“qī”;B选项“”读“yīn”;C选项“垣”读“yuán”,故选D。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C)(2分)

  A.馈赠慰籍笼罩窸窸窣窣B.骸骨蓬蒿框骗恃才放旷

  C.巉岩侥幸汲取如坐针毡D.荣膺聒噪抽噎周道如低

  解析: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仔细辨析名项词语,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辨析判断。用反选排除法,A选项“籍”为“藉”;B选项“框”为“诓”;D选项“低”为“砥”;故选C项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B)(2分)

  A.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是无与伦比的。

  B.老先生今年八十有余,每天仍然孜孜不倦的学习英语

  C.乐视网正在热播的《芈月传》是由导演郑晓龙执导,孙俪、刘涛、马苏、方中信、黄轩、高云翔等人领衔主演的古装巨制,讲述了芈八子一泻千里的传奇一生。

  D.英国BBC推出了一部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式教学》。在引爆各大社交平台的同时,中西教育又被舆论推向了如坐针毡的境地,媒体和公众开始了对于中西教育模式的探讨。

  解析:了解成语,不仅要知道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方面判断正误。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A选项“无与伦比”的意思是没有能与之相比的;C选项“一泻千里”的意思是指江河水势奔流直下,比喻文笔奔放畅达,应该用“波澜起伏”;D选项“如坐针毡”的意思是形容心神不宁,不得安生。故选B。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2分)

  A.曾都区首届中小学球类运动会在实验中学举行,参加此次赛事的有十六支代表队参加了角逐。

  B.我们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又要认真品评作者表达这种感悟所用的形式。

  C.随州市被评为“全国宜居城市”的原因是全体市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D.在《我是歌手3》总决赛中,谭维维携手中国“摇滚教父”崔健合作上演了一场惊艳四座的《鱼鸟之恋》。

  解析:病句原因很多,注意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可用压缩句子主要成分的方法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用反选排除法,A选项语序颠倒,应该为“有十六支代表队参加了参加此次赛事的角逐”。C选项句式杂糅,去掉“的原因”。D选项“携手”与“合作”语义重复。故选B

  【考点定位】辨析或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下列句子中标点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C)(2分)

  A.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B.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C.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D.“莫非他老人家的哥哥来了?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来了?”奥楚蔑洛夫问,他整个脸上洋溢着动情的笑容。

  解析: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C选项“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要加双引号。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7.下列作家、作品、体裁等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2分)

  A.《陈涉世家》选自司马迁所著《史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写“我”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于勒的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的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不同态度揭示并讽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情形。

  C.《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诗歌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

  D.冰心,原名谢婉莹,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解析: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本题抓住各项文字信息根据知识积累判断即可。《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而不是编年体通史。故选A。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8.名著阅读(4分)

  阅读《三国演义》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孔明于十一月二十曰甲子吉辰,沭浴斋戒,身披道衣,跣足散发,来到坛前。吩咐守坛将士:“不许擅离方位。不许交头接耳。不许失口乱言。不许失惊打怪。如违令者斩!”众皆领命。孔明缓步登坛,观瞻方位已定,焚香于炉,注水于盂,仰天暗祝。下坛入帐中少歇,令军士更替吃饭。孔明一日上坛三次,下坛三次。……将近三更时分,忽听风声响,旗幡转动。瑜出帐看时,旗脚竟飘西北——霎时间东南风大起。

  (1)从上面语段看,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答: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料事如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

  (2)请你从原著中再找出一个有关诸葛亮的故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2分)

  答: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巧说周瑜、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连、七擒孟获、空城计、病死五丈原等。

  解析:对故事情节的考查是中考名著题比较重要的考点,这类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名著的熟悉程度。只要考生平时认真反复阅读名著,关注到每个人物、每个故事的细节,解答这类题目并非难事。本题可以从故事情节来来评价人物。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结合语境,补写句子,使之与前后句子构成排比句。(2分)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秋天的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冬天的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凉爽而惬意为落叶送去温馨的问候慈祥而温厚为庄稼带来多情的呵护(运用2个关联拟人,句式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构成排比即可)(2分)

  解析:本题是要求仿写句子。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手法相同。语境里已经告诉了春夏的情形,那么仿写秋冬的情形,要与语境句句式、修辞、字数等一致。

  【考点定位】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0.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填入横线中,最恰当的一项是(B)(2分)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就不但在情调上,而且在语言上把雅趣和俗趣统一起来了。________。

  ①但是,郁达夫却在这里构成了和谐的统一情调。

  ②前面就有茅房、耗子,这里又有稀饭、馍馍、黄犬、大蟹等等。

  ③这是因为他的情感特点,本身就是把大雅和大俗融为一体的。

  ④这些话语本来就是缺乏诗意的,用在这充满古典的、高雅趣味的文章中,是要冒不和谐的风险的。

  ⑤郁达夫把秋天写得这么有诗意,赋予它一系列诗意的高雅的话语,然而不时又穿插一些平民的俗语进去。

  A.②①⑤④③B.⑤②④①③

  C.②⑤①④③D.③⑤②④①

  解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有的也可利用总写分写的写作顺序以及句式特点,注意其中的关联词、词序语、衔接语。⑤句“赋予它一系列诗意的高雅的话语,然而不时又穿插一些平民的俗语进去”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说明,故排在首位。②句是对⑤句中“平民的俗语”的具体说明,④句中“这些话语”紧承②句,①句与④句是语意上的转折,①句应紧跟其后,进一步阐述原因,又提出问题,②句回答,故②在①后,③句点明①句的原因。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1.古诗词名句默写(从①-⑧题中任选6题作答,每题1分,共6分。若全部作答,只评改①—⑥题。注意不要答错位置)(6分)

  ①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白居易《观刈麦》)

  ②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③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⑤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⑦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⑧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

  解析:默写易写错别字,原因是在背诵时只注意读音,不仔细看字,结果在默写时就按音写成其它的同音字,默写时要注意这个问题。本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蒸、悠、惟、蒸、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根据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写法。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二、阅读(41分)

  (一)阅读《石头城》,完成12-13题。(6分)

  石头城

  唐朝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注释:①石头城:位于今南京市西清凉山上,三国时孙吴就石壁筑城戍守,称石头城。后人也每以石头城指建业。曾为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至唐废弃。今为南京市。②故国:即旧都。石头城在六朝时代一直是国都。③周遭:环绕。④淮水:指贯穿石头城的秦淮河。⑤旧时:指汉魏六朝时。⑥女墙:指石头城上的矮城。

  1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3分)

  A.诗一开始,就置读者于苍莽悲凉的氛围之中。开头两句写江山如旧,而城已荒废。后两句写月照空城。

  B.此诗写江月,却并无“只今惟有”的限制词的强调,也无对怀古内容的明点。一切都被包含在“旧时月”、“还过”的含蓄语言之中,熔铸在具体意象之中,而诗境更浑厚、深远。

  C.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雄风犹在的气象。

  D.诗人在朝廷昏暗、权贵荒*、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危机四伏的中唐时期,写下这首怀古之作,慨叹六朝之兴亡,显然是寓有引古鉴今的现实意义的。江城涛声依旧在,繁华世事不复再。诗人怀古抒情,希望君主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解析: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了解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十个。在抓住各项解析的要点,与诗中有关内容比较,判断正误。C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这首诗咏怀石头城,表面看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抒情。试分析此诗描写什么景色?抒发了什么情感?(3分)

  答:诗人描写了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写景之中,深寓著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

  解析:结合第12题的解答,抓住题干中“表面看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抒情”的提示,阅读诗歌,从诗中“山”“水”“明月”“城墙”等意象中找到相关的景物,从“故国”“空”“寂寞”“旧时”等修饰性的词语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写出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10分)

  韩信拜将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①,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日:“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②!”上曰:“吾亦欲东③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上曰:“吾为公④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上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上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上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上:指汉王刘邦②顾王策安所决耳:只看您作哪种抉择了③东:向东进军,与项羽争天下④为公:为了您,看在您的面上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l)何闻信亡(听说)(2)王必欲拜之,择良日(好)(3)王素慢无礼(一向)

  解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词义。文言实词一向是文言考试较容易得分的部分,一些同学已掌握了大多数的实词解释,可是还会在准确度上打折扣,不妨自己动手一课一课地整理归纳一下。首先,调理一些特殊的实词:通假字、典型的古今异义、词性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这样整理下来一是拓宽思路,提高迁移能力,二是掌握扎实,记忆深刻。其次,整理一些虽不特殊但却很重要的实词: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仍在使用的实词和书下注释中的实词。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是(A)(2分)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B.于是上欲召信拜之

  C.策之不以其道D.愿陛下亲之信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运用能力,注意题干中的提示,“用法”词的变用,根据注释,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文言文常用字词多个义项,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A项中“之”的意思为“这”,其他三个选项都是“代词”。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

  答:如今任命大将军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顺序。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D)(3分)

  A.韩信最终被刘邦以隆重的仪式拜为大将,其原因有韩信自身具有“国士无双”的真才实学;萧何极力举荐;刘邦对人才的需求及其对萧何的充分信任。

  B.韩信随着“亡者数十人”而离去,其原因在于他看不到自己被刘邦重用的希望。

  C.“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这一细节写出了萧何急于要追回韩信的迫切心情。

  D.刘邦对萧何十分信任,言听计从,说明汉军的实际领导人是萧何而不是刘邦。

  解析:根据注释,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然后抓住各选项句子表述的要点,梳理内容,与相关语句进行比较,判断正误。D错在没有搞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

  【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译文】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认为韩信是个奇才。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达几十个。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高兴,责备他说:“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回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汉王说:“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是韩信。”汉王又责备道:“军官跑掉的人可以用十来计算,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汉王说:“派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汉主说:“那么让他做大将。”萧何说:“太好了。”当下汉王就想叫韩信来拜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现在任命大将,就像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是韩信离开的原因。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汉王答应了。那些军官们听说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任命大将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8分)

  人类即将进入互联网梦境时代(节选)

  刘锋郭晓祎

  ①在电影《盗梦空间》中,男主角科布和妻子在梦境中生活了50年,从楼宇、商铺,到河流浅滩、一草一木,这两位造梦师用意念建造了属于自己的梦境空间。你也许并不会想到,在不久未来,这看似科幻的情节将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现实中的造梦行动已经开始在互联网时代悄然上演。

  ②互联网X实验室在《互联网进化论》一书中曾经提出互联网正向着与人类大脑高度相似的方向进化,它将具备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运动神经系统,也会拥有自己的记忆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可以称之为互联网虚拟大脑。同时另一方面,人脑至少在数万年以前就已经进化出所有的互联网功能,不断发展的互联网将帮助神经学科学家揭开大脑的秘密。

  ③目前,互联网虚拟大脑正在从科技的迷雾中一点一点清晰地浮现出来,云计算的出现预示着互联网中枢神经的萌芽,物联网的发展预示互联网感觉和运动神经系统的发育。社交网络的扩张代表着互联网神经元和神经网络的成熟。大数据的崛起,人工智能,特别虚拟现实的爆发已经在提醒我们,互联网虚拟大脑不仅可以产生自己的记忆、思想,甚至开始产生互联时代的梦境世界。

  ④数以亿万计的数据正在世界各个角落被互联网大脑的触角不断捕捉和吸收,社交、搜索,所有看似微不足道的信息都在源源不断充实着互联网大脑,组成巨大的记忆库。根据技术研究机构IDC的预计,大量新数据无时不刻不在涌现,它们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据统计,到2020年,预计将有35ZB的数据产生,是2009年数据量的44倍。这些庞大的数据已经成为互联网大脑进化的基石。

  ⑤就像人脑会通过观察、记忆进行思考一样,在占有海量数据的基础上,互联网大脑开始有了产生思想的需求,现在,从互联网时代浩瀚的数据宝藏中收获知识和洞察的计算机工具正在快速普及,处在一线的是正在迅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比如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以及机器学习。日渐完善的大数据分析能力开始帮助人们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互联网大脑开始慢慢产生思想。

  ⑥基于大数据的数据分析模块不断影响和刺激互联网大脑的中枢神经,这时的互联网大脑就像一名脑部逐渐成熟起来的婴孩,在占有越来越多的外界刺激和记忆后,开始产生一些虚拟的梦境。

  ⑦事实上,互联网梦境早有萌芽,早在1915年,世界上第一场3D电影在纽约阿斯特剧场上映,电影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好像生活在我们身边,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上世纪60年代,图形学之父IvanSutherland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虚拟系统和头盔式显示器。此后40年间,不断有人试图挑战虚拟现实技术,希望将之变成普及大众的一项技术,但统统遭遇滑铁卢。其中包括任天堂所推出的VirtualBoy,直到现在仍然被称为历最失败的游戏机之一。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领域依然火热,OCULUS、索尼、三星等企业纷纷发力虚拟头盔。这些可以称之为早期互联网梦境的雏形。

  ⑧现在,随着互联网大脑的日臻成熟,虚拟现实技术开始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期,与传统虚拟现实不同,这一全新时期不再是虚拟图像与现实场景的叠加,也不是看到眼前巨幕展现出来的三维立体画面。它开始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结合得更加紧密,以庞大的数据量为基础,让人工智能服务于虚拟现实技术,使人们在其中获得真实感和交互感,让人类大脑产生错觉,将视觉、听觉、嗅觉、运动等神经感觉与互联网梦境系统相互作用,在清醒的状态下产生梦境感。

  ⑨这个革命性的全新时期,我们可以称之为梦境时代。

  (《百科知识杂志》2015年第10期,有删节)

  18.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3分)

  A.在开头电影《盗梦空间》的作用是为了引出说明的对象,使文章更富文学色彩,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增强说服力.

  B.巨大的记忆库是数以亿万计的数据正在世界各个角落被互联网大脑的触角不断捕捉和吸收,社交、搜索,所有看似微不足道的信息都在源源不断充实着互联网大脑的组成。

  C.虚拟的梦境是基于大数据的数据分析模块不断影响和刺激互联网大脑的中枢神经,在占有越来越多的外界刺激和记忆后开始产生。

  D.虚拟现实技术与传统虚拟现实不同在于是虚拟图像与现实场景的叠加,也不是看到眼前巨幕展现出来的三维立体画面。

  解析:阅读全文,了解内容,抓住各选项句子表述的要点,梳理文章内容比较判断正误,本文是说明文,尤其要注意从说明的准确性方向对语句中修饰限定性词语表达作用的判断。本题D错,D应该是“不再是虚拟图像与现实场景的叠加”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本文从主要从哪个方面介绍人类即将进入互联网梦境时代?(3分)

  答:从大数据,虚拟现实到互联网梦境时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信息提取的能力。概括提炼相关信息主要对策是:①提取要点,直接找到有关中心句。这种方法适合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②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③综合归纳,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内容。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再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整合。方法③适合于解答本题。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文章第⑦段采用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什么?(2分)

  答:举例子。准确说明了互联网梦境早有萌芽的历史。

  解析: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常见的说明方法有8种,即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③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④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⑤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下⑥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⑦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⑧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考点定位】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5题。(17分)

  醉美洛阳银杏谷

  邹守江

  ①深秋时节,走进闻名遐迩的中国随州千年银杏谷,我为那一树树灿若黄金,璀璨夺目的奇观而醉。

  ②从未见过那么多的银杏树,一眼望去十里山川,满是高大的银杏树,连接成片,构成群落。深秋的银杏树有一种命人震撼的高贵之美,成片的银杏秋色,更让人赏心悦目。走进银杏谷,漫野杏黄,僻静得仿佛被文明遗忘,你才知道那些金碧绚烂的银杏树怎样叫人醉得恍惚,不能自拔。

  ③驻足在银杏谷的山岗上极目远眺,一棵棵银杏树昂首云天,巍峨挺拔,树冠相叠,枝柯交错,绽放出耀眼的金色。一树金黄一树诗,满目画卷满目情。或婉约,或豪放,演绎出空灵律动的境界。好像一幅成熟、饱满、浓郁的油画画卷,让人叹为观止。

  ④游客如织,那些老树也显得格外沧桑恬静。有的并蒂连枝,状如夫妻。有的揽腰依偎,胜似情侣。有的一老一少,形同母子。有的笔直如桦,直插云霄。有的冠盖如伞,荫及数亩。在高坡斜路上落下一地的金黄,在池塘溪流倒影参差的婆娑和轩昂。

  ⑤前行到五老树下,倍感惊奇。五老树,顾名思义,五棵老树,千年的精灵。古老的韵味融汇于那恣意扭曲伸展的树干里,那色泽莹黄,明亮晕染的叶,一团团灿若云霞,美不胜收。五棵老树相依相扶,生死与共。历尽岁月劫难,仍潇洒飘逸,神态自若,生机勃勃,无声地吟唱着一首生命不息的赞歌,真让人感慨不已。难怪宋代苏轼对银杏树情有独钟,赞不绝口:“满目清秀如画,一树擎天,圈圈点点文章。”

  ⑥置身于银杏树下,头顶的树叶仿佛是千万只蝴蝶在微风中拍打着欢快的翅膀,随着微风轻轻扬扬地洒在我的头上脸上,我沉醉在金灿灿的叶丛中。走在厚厚的落叶上,听着细细的沙沙声,仿佛进入叶的灵性世界。叶落归根,刻画着它自有的年轮。千百年来,这些银杏树裹着苍云,顶着青天,处在深山之中独自绿了黄,黄了绿,听林涛,观雪景,赏山花,和鸟鸣,沐浴着世间最纯真的阳光雨露,汲取天地日月之精华,自然修成了一副铮铮铁骨,用不倒的雄姿,诠释着生命的顽强,净化着每一个观赏者的灵魂。静立树下,闭上眼睛,聆听千年古树的生命乐章,呼吸着泥土的芬芳,感悟田园风光的简单自然,会不由自主地心结千古,从心底升起一股敬意,思索千年银杏的生命传奇,顿觉胸中神气充沛,烦恼疲乏全消,宠辱成败皆忘。

  ⑦蓝天下傲然矗立着一棵粗大壮硕的银杏树,它风雅娴静,疏朗清健,有一股强大的气场扑面而来。挺拔的姿势在身后笔架山的衬托下犹如黄驹望月,玉笋临风,尽显雍容华贵的气韵,恢宏傲岸的气度。这就是雄风大略的“银杏”。历经2800年,依然英姿勃发,青春不老。仿佛一个从诗经年代走来的阳光少年,日夜虔诚地守护着银杏谷这块圣地。它和谷里其它的数百万株银杏一样深深地热爱着这片多情的土地,和村民们和睦相处,共生共荣。2000多年来,村民们在“银杏”的庇佑下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幸福和谐。在这金黄色的秘境里过着温馨,快乐的时光。

  ⑧漫步银杏谷,令人留恋的还有那数以百万计的石磨。这些形状和风格各异的石磨是银杏谷一道独特的风景。这里的每一块石磨都承载着一个故事,一段记忆,一个祝福。行走在石磨镶嵌的古道上,一步一景,处处给人惊喜,可谓一石一运转,一磨一乾坤。一个个石磨把先人的脚步铺设得错落有致,碾出旧与新的沧桑岁月。这是一条可以让岁月沉淀的路,步步莲花,我停不下来了,一直走到对面的山冲。

  ⑨一棵棵古银杏就是一幅画,一部传奇,一种精神。它们不挑土壤,不选环境,雨冲不垮,雷劈不断,虫蛀不烂,威武不屈,坚强刚毅,一旦扎根,顽强生长,闪耀着生命的光泽。总是把有价值的东西和最美的一面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人类,这就是中华民族昂首挺胸独秀于东方的根本。

  ⑩真想做一棵银杏树,点燃生命的激情,放飞葱茏的思绪,筑梦当下,昂然翔舞,让有限的生命,放射出无限的光芒。(选自“随州论坛•文学沙龙”)

  21.文章第①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分)

  答:第①段交代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开篇点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开头作用的分析,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等.

  【考点定位】考查文章开头的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文章在用词上很讲究,特别是动词的运用给文章增色,第⑥段划线句中连用四个动词,试品析其表达作用。(3分)

  答:文中用了“听”“观”“赏”“和”四个动词,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银杏人的情感,使语言富有韵律,使人如临其境,读来朗朗上口,表达了作者对银杏的喜爱之情,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动词的使用效果。动词在汉语句子里多用于谓语,是主要成分,几乎每个句子都离不开它。在词汇的海洋里,动词是最富于表现力的。动词在任何文章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刻画人物、表现中心,还能使文章增加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从生活的真实感、形象感,做到写人如见其人,写物如见其物,写景使人如临其境,动词用得巧,能以一当十,增强表达效果。

  【考点定位】考查文章词语的运用技巧,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3.银杏谷的美景宛如画,作者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描写银杏谷,请你找出文中标志性的词语并简要分析。(4分)

  答:第②总写银杏谷的美,从第③段的“驻足在银杏谷的山岗上极目远眺”、第⑤段的“前行到五老树下”、第⑥段的“置身于银杏树下”、第⑦段的“蓝天下傲然矗立着一棵粗大壮硕的银杏树”、第⑧段的“漫步银杏谷”等标志性的语句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变换视点,这样的组材顺序显得条理清晰,读者也会置身银杏谷的美景其中。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为了降低题目难度,在提干中点明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移步换景的写法就是按照游踪写,这样的组材顺序显得条理清晰,读者也会置身其中。

  【考点定位】考查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D

  24.作者既浓墨重彩描写银杏的美,又写银杏的精神,你感觉这样的行文方式好吗?为什么?(3分)

  答:好.这样行文使文章结构清晰,由物及人,赞美古银杏“威武不屈,坚强刚毅”的精神,点明题旨,深化中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顺序的理解。本文运用了由物及人的方法,审题时,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采用“由物及人及理”的横向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如材料中的猪排牛排和丸子,老虎和豺狼,这些“物”仅仅只是作者所要表达思想的载体,材料的主题是指向做人的。抓关键词句法,审题时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关键词,往往是立意的突破口。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考点定位】考查文学作品的写作顺序,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E

  25.银杏谷是历代文人墨客赞美的宠儿。请你选择身边最熟悉的一景,并用一段话形象的描写出来。(字数不少于100字)(4分)

  答:没有答案,运用由物及人的写法,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和迁移,要求考生写一个景物片段。描绘景物片段的方法是: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观察的基础上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巧妙灵活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注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内外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等表现手法。考生应该选择自己熟悉的景物来写。

  【考点定位】考查文学作品的阅读迁移,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F

  三、作文(50分)

  26.亲爱的同学,在你过往的岁月中完成过无数的约定:相约一起在绚丽的春天去拥抱温暖,一起在似火的夏日去倾听鸣蝉,一起在凉爽的秋天去笑看落叶,一起在雪舞的冬日去追逐浪漫。而今天,即将完成九年级义务教育的你是否想过,应该与未来的自己有个怎样的约定呢?请以“我与未来的自己有个约定”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书写规范,卷面整洁。②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初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6FY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