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_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课件【三篇】

副标题: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课件【三篇】

时间:2022-03-30 01:16: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件# 导语】课件中包含了课文中的所有内容以及该课文的寓意。可全面提升孩子们对于语文的兴趣。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设计的。下面是®文档大全网整理分享的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神州谣》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会写神州、中华、山川、黄河、长江、长城、台湾、海峡、民族、奋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字经的韵律美。

  3、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引领孩子感悟学习汉字和课文的方法。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他们对祖国方块字的独特情感。

  重点、难点:感受汉字的鲜活生命,准确领悟字义,把复杂的字形形象化、简单化的记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会写神州、中华、山川、黄河、长江、长城、台湾、海峡、民族、奋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字经的韵律美。

  一、音乐渲染,切入主题

  1、课前三分钟的经典诵读《三字经》。

  2、孩子们,你们真厉害,能背这么长的三字经了。我们都知道,三字经是古代的一种蒙学读本,语言简练,有韵律感。有个作家也采用三字经的形式,三个字三个字一块儿写成了一篇现代三字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神州谣。齐读课题

  3、通过展开的动画方式出示中国地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字,并放音乐《大中国》)

  师:瞧,这是什么?生:(中国地图)

  师:它像什么?生:(一只大公鸡)

  师:对,这只昂首挺胸的大公鸡就是我们祖国的地图。请你告诉全世界人民,我们的祖国叫做——

  课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字体生:(中华人名共和国)

  师:再次热情的和祖国妈妈打招呼——生齐读:(中华人民共和国)

  师:祖国妈妈还有许多响亮的名字。课件出示:(“神州”“华夏”)

  4、师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其他名字:神州、九州、华夏、中华

  华夏:早在公元前21世纪时,我国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历经夏、商、周三个王朝,逐渐形成华夏民族。后来,人们就用“华夏”来作为中国的别称。

  神州:大禹治水以后,曾把中国划为九州,并指点名山、大川作为各州疆界,所以后世相沿称中国为“九州”,又因为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是个礼仪之邦,所以称为神州。全班再次齐读俩词。

  二、识字认字、探究方法

  祖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是祖国的孩子,我们都爱自已的祖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们祖国的各种风土人情吧!

  1、自由的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读清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2、生自由读课文

  3、老师检查你们昨晚回家预习的情况。这些来自课文的生字宝宝你们都认识了吗?

  4、请小老师带读。齐读。男生、女生读。玩游戏开火车读。

  5、加大难度,去掉拼音再读。单个读、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6、同学们真了不起,每个字都读准确了。对于汉字宝宝,我们不光要读标准,还要记准确。

  老师说过,记住生字有四种好方法。第一、在生活中识字。第二、用换一换的方法,也就是加一加、减一减、熟字换偏旁。第三、编字谜口诀或故事识字。第四、联系具体事物识字。这么多字宝宝,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呢?

  7、学生自由认字。老师随机归纳总结。

  8、识字游戏,我来说,你来猜。

  小小耳朵有力气,两只耳朵头上立。(耸)

  海中一座山,鸟儿好家园。(岛)

  9、重点引导州、川的字形演变。

  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生字宝宝里有两兄弟长得很像?对了,它们是“州和川”,老师要变个魔术给大家看,然后请你们来说说它们的意思。

  10、生:我猜到了,川原来是河的意思,因为我看见古时候的字就像一条河。师:你真棒!是个善于联想的孩子,说得非常对。那么“州”是什么意思呢?生:„„

  师:提示一下大家,三点表示河里有大堆大堆的土。生:我知道了,州就是土地的意思。

  师:非常正确。像这样跟他表示的意思在形状上很像的字就是象形字,你还能说出几个来吗?

  生:日、月、火等。

  11、这两个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生:川的第一笔是竖撇、州的三个点,第一个点是段撇,写的上一点。后面是两点,写在中间位置,头朝一个方向。

  12、师:通过同学们刚才的发言,我相信大家对这些字记忆更深刻了,现在再让我们读一读吧。再次集体呈现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再齐读。

  三、送字入文,再读一读。

  1、学生齐读。2、师生对读。3、男女生对读。

  4、小组内开火车读。

  四、指导书写

  1、在9个要求写的字里面,有两个字比较难写。“民族“二字。

  2、首先看到“民“字,在写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些什么。第五笔是斜钩。民:字形特点上窄下宽,竖提要直,斜钩要呈弓形,尽量舒展。

  3、对照田字格,写族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矢字。

  4、书写族字

  5、生书写,师巡检,展示。

  五、再读课文。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2、把课文读熟悉,尽量背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引领孩子感悟学习汉字和课文的方法。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他们对祖国方块字的独特情感。

  一、谈话引入

  1、师:孩子们去过祖国的哪些地方?你们觉得这些地方美吗?

  生:美!师: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祖国那优美的山川风光。

  2、揭示课题:神州谣

  二、细读课文,加深理解

  1、出示课文第一句“我神州,称华夏,山川美,可入画。”

  (1)自读。

  (2)说说这一小节主要讲了什么?

  (3)引导学生以洪亮的声音、自豪的语气读一读。

  2、学习第二小节。

  (1)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游览一下祖国几处的山川。

  (2)出示“黄河”“长江”“长城”“珠峰”的图片,看图片,说说分别是哪儿。

  (3)引导观察图片,说说每个地方的特点,相机出示第二句:“黄河奔,长江涌,长城长,珠峰耸”,练习读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并结合图片读懂句意。

  (4)结合图片交流识记“奔、涌、长、耸”的特点。“涌”是形声字,字义与水有关,可以与“勇”比较识记;“耸”字可用会意法结合图片联想识记。

  (5)结合中国地图,了解“黄河”“长江”“长城”“珠峰”的地理位置,然后边诵读边体会祖国山川的壮美。

  3、第三小节。

  (1)观察地图,指认台湾岛,引导认识台湾岛与大陆的地理关系,告诉学生台湾虽然与大陆隔着台湾海峡,但自古以来它都是祖国的一部分。

  (2)出示第三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地图理解句意,然后识记生字。

  (3)指名读句子,再引导交流生字识记情况。可用生字与熟字比较识记:鸟──岛、夹──峡、写──与;分类识记:隔、陆。

  (4)结合地图,诵读体会。

  4、第四小节。

  (1)谈话:我们属于哪个民族?你知道祖国大家庭中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吗?你还知道哪些?

  (2)观看各民族情谊浓浓、奋发图强的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3)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4)反复朗读、体会,然后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再大声诵读。

  5、再读课文,引导学生以洪亮的声音、自豪的语气、奋发的姿态,反复诵读。

  三、拓展延伸。

  1、读一读

  华夏儿女炎黄子孙

  神州大地巍巍中华

  家庭和睦民族团结

  奋发图强只争朝夕

  2、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3、再次体会华夏子孙团结向上的精神。

  四、师总结。

  神州大地,山川壮丽,黄河长江,奔涌不息,宝岛台湾,隔海相望,真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五、作业。

  1、再读课文,背诵课文。

  2、搜集中华民族团结图强的故事。

  

《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1、认识“传、统”等14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新字,会写“节日、春节、花灯、清明节、先人、龙舟、中秋、圆月、转眼、全家、团圆、热闹”等词语。

  2、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3、通过春节等节日,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4、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

  5、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传、统”等14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新字,会写“节日、春节、花灯、清明节、先人、龙舟、中秋、圆月、转眼、全家、团圆、热闹”等词语。

  2、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一、听关键词,猜节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

  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有关节日的关键词,就请大家来猜猜是什么节日,在哪一天过节?

  放鞭炮,拿红包(春节正月初一)

  祭祖、扫墓(清明4月3日—5日)

  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五月初五)

  吃月饼,赏圆月(中秋节八月十五)

  师:像这些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板书课题:传统节日

  师:上课前,老师请大家去收集中国传统的节日,除了屏幕上的四个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们分别在哪一天过?

  师:在学生回答后再出示其余的几个传统节日,问:从日期上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对呀,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都是按农历来过的,只有清明是按公历来过的,它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早在唐朝就有诗人写下了《清明》这一首诗(引:清明时节……)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读课文,自读要求: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将生字读熟。

  (2)圈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3)把课文读熟,不重读,不漏字。

  (4)用横线画出文中提到的节日。

  2、学生自读课文。

  3、汇报自学情况。

  (1)同桌互读生字,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2)交流不认识的生字,重点指导。

  (3)指导识字:

  翘舌音:传、舟、赏

  后鼻韵:统、巷、堂、郎、饼、赏

  乞:它与哪个字相似,它可以组哪些词?

  4、开火车读生字。

  三、送生字进课文,初识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注意生字。

  2、师生对读课文,看谁读得更流利。

  3、分小组对读课文。

  4、男女生对读课文。

  5、找出文中所讲到的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

  四、指导书写生字。

  1、观察生字,看看哪些生字在书写时存在问题,给大家提示一下。

  2、重点指导:贴、街、转、闹

  (1)街字是左中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把握结构。

  (2)贴字的偏旁最后一笔是点。

  (3)转字最后一点也是难点。

  (4)闹是半包围结构,里面是“市”字。

  五、作业。

  1、抄写生字。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通过春节等节日,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

  3、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一、畅谈春节,导入新课。

  1、在众多传统节日中,最隆重最喜庆的是哪一个节日?

  2、春节的浓浓年味至今还让我们回味无穷,你能说说春节有哪些主要活动吗?

  3、文中介绍了春节的哪些活动呢?我们一起来读读。

  二、研读课文,了解各种传统节日。

  1、汇报文中讲到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

  2、勾出各种节日的主要活动。

  三、品读课文,学习汇报。

  1、了解春节

  (1)春节:贴窗花、放鞭炮。

  (2)观看春节的喜庆场面。

  (3)说说春节还有哪些活动?

  吃年夜饭、贴倒福、给压岁钱、看春节联欢晚会、贴春联、走亲戚。

  (4)闯年关活动

  第一关:年的故事谁来闯关?

  第二关:背一幅春联或一首春节的诗。

  第三关:说出一首和春节有关的歌,并唱出一句。

  第四关:设计一句春节的祝福语

  2、元宵节

  (1)元宵节:看花灯

  (2)说说花灯的热闹场面。

  (3)体会“大街小巷人如潮”。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人流比作潮水,说明大街小巷里的人非常多。

  (4)指导朗读。

  3、清明节

  (1)清明节:扫墓。

  (2)介绍扫墓这个习俗,是为了祭奠死去的先人。

  (3)同学们参加过扫墓吗?主要准备些什么?怎么做?

  4、端午节

  (1)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2)观看赛龙舟的场面。

  (3)指导朗读,读出喜庆的语气。

  5、乞巧节

  (1)讲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2)指导朗读。

  6、中秋节

  (1)说说家里的中秋节是怎么过的?

  (2)吃月饼、赏月亮,欢度中秋。

  7、重阳节

  (1)讲解重阳节的习俗。

  (2)教育学生学会尊敬长辈。

  四、再读课文,感受传统文化。

  1、学生齐读。

  2、师生对读。

  3、男女生对读。

  五、拓展延伸。

  1、说说还有哪些传统节日。

  2、这些节日都有哪些主要的庆祝活动?

  3、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节日,哪些节日是有民族之分的?

  六、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的传统节日,这是我们的历史财富,希望同学们能珍视我们的财富,热爱我们的传统节日。

  七、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2、抄写你喜欢的句子。

  

《“贝”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会认“甲、骨、类”等16个生字,会写“贝、壳、甲”等10个生字,会写“贝壳、甲骨文、样子、可以、钱币、钱财、有关”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贝字的起源,贝的作用以及字形字义。

  3、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意思,与偏旁有关的特点。

  4、进一步认识形声字的规律,归纳一批学习过的形声字来学习本课。

  5、通过学习,感受汉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教学重点:了解贝字的起源和字形字义特点,掌握贝在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中书写不同的特点。

  教学难点:有贝字推衍开去,总结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甲、骨、类”等16个生字,会写“贴、街、扫”等9个生字,会写“贝壳、甲骨文、样子、可以、钱币、钱财、有关”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贝字的起源,贝的作用以及字形字义。

  一、激趣引入。

  1、观察,说说你的发现。

  (1)流、泪、河、江(2)说、话、记、读

  (3)树、杨、李、林(4)购、货、赠、赚

  2、说说你的发现。

  生1:第一组的字都是“氵”,三点水的字都与水有关。

  生2:第二组的字都是“讠”,言字旁的字都与说话有关。

  生3:第三组的字都是“木”,木字旁的字都与树木有关。

  生4:第四组的字都是“贝”,贝字旁的字都与钱有关。

  3、师:孩子们真聪明,观察得非常仔细。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与贝有关的课文。

  4、揭示课题:3、贝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预习情况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借助拼音认识文中的生字。

  (2)有困难的生字多读几遍,有困难的句子多读几遍。

  (3)有不认识的生字圈出来。

  (4)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汇报自学情况。

  (1)同桌互读生字,看看有不会的吗?如果有不会的,同桌互相教读。

  (2)出示有困难的生字,强调:

  A珍、饰、赚都是翘舌音。

  B随、损、财都是平舌音。

  C品、贫都是前鼻音。

  D漂是多音字

  piāo()

  漂

  piào()

  (3)去掉拼音读一读这些生字。

  (4)把生字送入词语宝宝中再读。

  甲骨文贝类漂亮珍贵饰品随身携带有关

  容易损坏钱币钱财贝壳样子可以

  (5)说说有不理解的词语吗?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再读课文,注意:要把生字读准确,不能添字,不能漏字。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主要讲了“贝”的由来,以及由贝组成的字都与钱财有关。

  三、指导写字。

  1、学生自由观察,提醒大家写字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2、指导书写贝、财用贝做偏旁的字。

  3、提示学生:贝出现的位置不同,最后一点的长短有所不同。

  4、指导钱字的写法,以及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

  5、学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6、学生书写生字。

  四、作业。

  1、扩词。

  珍()()币()()

  财()()赔()()

  贫()()购()()

  2、近义词

  漂亮----()珍贵----()

  损坏----()容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意思,与偏旁有关的特点。

  2、进一步认识形声字的规律,归纳一批学习过的形声字来学习本课。

  3、通过学习,感受汉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导入,复习本课生字词。

  (1)出示本课词语自由读一读。

  甲骨文贝类珍贵漂亮装饰品佩戴

  钱币购买偏旁钱财携带富贵

  货物样子可以有关

  (2)指名读词语师生纠正读错的字音。

  (3)全班齐读词语三遍。

  (4)单独出示文中16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指名学生朗读。

  (5)一起朗读生字。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

  2、指名说明每个自然段的大致意思。

  (1)第一自然段贝壳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在甲骨文中?贝字的样子像什么?引导学生归纳,这一段讲的就是贝字的起源。

  (2)第二自然段贝壳有什么特点在古代人们把它用作什么?除了珍贵漂亮贝壳还有什么特点?它在古代有什么用途?

  引导学生归纳:这一段讲的是贝壳在古代的作用作为饰品。由于贝壳不容易损坏,所以古人还把贝壳当作钱币。根据这个特点,用贝字做偏旁的字,大多表示什么?

  (3)用贝字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书上例举了一些例子。

  赚、赔、购、贫、货

  3、除了书上列举贝字旁的字,你还知道哪些其她贝字旁的字吗?(请同学们让字典帮忙)

  三、细读课文,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再读课文,用横线勾出贝字的由来。

  2、精读细读,用波浪线勾画出贝的作用及特点。

  3、讲一讲贝的故事。

  四、拓展延伸。

  1、根据“贝”的故事,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字的由来。

  2、猜一猜:我还知道哪些字与什么有关。

  如:(1)铜镜与什么有关?

  (2)珠宝与什么有关?

  五、作业。

  1、将“贝”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2、观察生活中的字,看看你知道哪些字的由来。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课件【三篇】.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E4s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