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黑龙江高考历史模拟试题3

时间:2023-09-30 02:23: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6黑龙江高考历史同步练习题3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13年安徽文综,12)如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水平

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示意图只反映了汉唐间安徽境内的水利兴修状况,无法得出A、C两项。到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D项错误。从图中可知从汉至唐安徽境内水利兴修呈发展态势,可以反映安徽农业生产的总体发展。

2.(2013潍坊联考)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C.“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解析:C 首先应理解题干说的“近代的前夜”的含义,是指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据所学可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的依据是雇佣关系的出现。A项说的是手工业的工序复杂,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反映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排除;D项说明的是商业的发展情况,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的“匠有常主,计日受值”反映了雇佣关系的出现,符合题意。

3.(2013北京模拟)1637年,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在《西方问答》中写道:“大西近海一国,每岁(金银)所入,亦不下数百万,有识者曰:敝地实受多银之害,金银愈多,而货愈贵也。”这种现象反映的是(  )

A.殖民扩张 B.价格革命

C.商业革命 D.黑奴贸易

解析:B 从材料时间1637年以及“金银愈多,而货愈贵也”即可判断为价格革命。新航路开辟后,随着黄金的大量输入西欧,引发了西欧的价格革命,金银贬值,物价上涨。

4.(2013潍坊四县联考)下面是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的图示,按照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西方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②西方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③西方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③①②

解析:B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现象的出现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②是早期的殖民扩张;③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依据时间先后答案是B。

5.(2013盐城调研)下表是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摘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下列对此表内容所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0 4 250 100 1885 3 071 40 3 923 51 714 9 7 708 100 1911 4 810 16 20 441 69 4 445 15 29 696 100 ①农业税比重大为缩小 ②工商杂税收入持续上升 ③晚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局部调整 ④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侵略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C 据表格材料可知①②正确,说明重农抑商政策在改变,另据所学知识19世纪末,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故③正确;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侵略是在“一战”期间,可排除④,故C项符合题意。

6.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这是因为农民不堪忍受国内革命战争的灾难

B.苏俄政府随后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苏维埃政权遭到了一切苏俄人民的反对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改变了这种状况

解析:D 20世纪20年代初,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不满,才会喊出材料中的口号,由此排除A、B两项;C项说法太绝对,不符合史实;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后,以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从而平息了农民的不满。

7.(2014浙江六校联考)任何经济发展模式(体制)的出现,都要有一定时代性,同一经济发展模式(体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目前已经证明了这一观点的是(  )

①苏俄(联)的新经济政策 ②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B 材料观点强调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时代性,其所起作用具有阶段性,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②③。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在实行初期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为其在二战中取得胜利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但后来这一模式日益僵化,成为束缚苏联发展的根源,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实行初期有效防止了经济的盲目发展,使遭到经济危机破坏的国家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但后期加剧了国家负担,西方各国纷纷减少政府干预。①④均出现于特定时段,但其作用目前所知均为积极作用,故与题意不符。

8.(2013山西模拟)下面是苏联(俄)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

年份项目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1926年

生产资料生产量比重 40.7% 43.7% 48.1% 43.4% 43.9%

消费资料生产 59.3% 56.3% 51.9% 56.6% 56.1% 以下有关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结论,符合表中信息的是(  )

A.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稳定增长

B.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基础之上

C.为以后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埋下祸根

D.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

解析:D 由表格数据可知1921~1926年苏联(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生产基本平衡,可见此时(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苏联(俄)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

9.(2014杭州质检)有学者认为:1928~1929年,斯大林发动了一场“自上而下的革命”,就其重要性而言可以与1917年的两次革命相比。这场革命(  )

A.推动了苏联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B.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C.奠定了苏联未来六十年的社会结构

D.是新经济政策的继承与发展

解析:C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与此同时国家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这一过程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的,即国家用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管理经济,此后逐步确立起斯大林模式,奠定了苏联未来六十年的社会结构。A项“全面发展”错误,20世纪30年代中期斯大林模式确立,B项错误。这场“革命”完全改变了新经济政策,D项错误。

10.(2014三明质检)“彼得大帝接触了西方较发达的国家以后,就狂热地建立工厂来供应军队和加强国防,这也就是想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继续这种尝试的主要是(  )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解析:B 材料信息强调彼得大帝在接触西方发达国家后,狂热地希望建立工厂来供应军队和加强国防,这是落后国家发展的一种独特尝试。“狂热地建立工厂”“供应军队和加强国防”即反映了对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发展的狂热。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由于苏联处在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中,所以斯大林强烈希望迅速发展苏联的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以实现苏联的快速发展,因此选择B项。列宁并没有狂热地建立工厂来供应军队和加强国防,排除A项;赫鲁晓夫与戈尔巴乔夫执政时苏联不能称之为“落后”,排除C、D两项。

11.(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有效信息的提取与分析能力。斯大林模式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A项表述有误;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工业化,1952年已不存在工业化问题,B项表述有误;斯大林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3年,赫鲁晓夫率先对农业进行改革,C项表述有误;马林科夫意在说明斯大林模式彻底解决了苏联的粮食问题,故D项符合题意。

12.(2013潍坊联考)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

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随意性

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

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解析:B 斯大林体制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A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但是材料无法说明,C项错误;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

13.(2014汕头质检)某一时期,英国失业保险委员会宣称“在已婚妇女作为一个阶层的情况下,对她们的工业雇佣是不正常的情况。”法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查尔斯里克特则说:“让妇女远离车间将解决男人失业的问题,并提高危及国家的低出生率。”这里所讲的“某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

A.18世纪六七十年代 B.19世纪六七十年代

C.19世纪八九十年代 D.20世纪二三十年代

解析:D 据“让妇女远离车间将解决男人失业的问题”和题干材料提示“英国失业保险委员会和诺贝尔物理学奖”可以判断应是20世纪初经济危机时期的措施,符合要求的只有D项。

14.(2013广州海珠区测试)1937年5月24日,罗斯福在向国会提交关于最低工资、工时立法的咨文中说:“我们知道,当我们工人的一大部分还没有就业的时候,超时工作和低水平的工资是不能提高国民收入的。”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罗斯福上述思想的是(  )

A.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

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推行“以工代赈”,建立专门政府机构,兴办公共工程

D.调整农业政策,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解析:B 据题干罗斯福主张限制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工人工资,这反映在新政措施中是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故选B。

15.(2013湖北调研)1929年美国税率是24%,1935年则提高到79%,这样整个社会私人资本的低投资率也就不难解释了,事实上1938年就出现了一次经济缓慢恢复中的回冷,史称“罗斯福萧条”。可见“罗斯福萧条”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高投资影响了民众购买力 B.高税收影响社会资本流通

C.自由企业制度受到了限制 D.市场自由调节能力增强

解析:B 1935年与1929年相比,美国税收的税率增长了3倍多,过快增长的税率使得民众的实际收入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民众的消费能力,影响到经济发展,故选B项。

16.(2013安徽联考)下表为美国1929~1941年经济数据,材料不能用来证明(  )

项目 1929年 1933年 1938年 1939年 1941年 失业率 3% 25% 15% 17.2% 9.9%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697

美元 372

美元 526

美元 556

美元 717美元

A.罗斯福新政取得的成效比较有限

B.凯恩斯经济理论在美国并不适用

C.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力、破坏力巨大

D.“二战”是美国经济恢复的重要动力

解析:B 由材料几个时间点各项数据对比分析可以得出A、D两项结论是正确的;美国经济一直到1939年还没有真正恢复,说明这次经济危机的巨大影响,由此得出C项结论。罗斯福新政主要特点是国家干预经济,与凯恩斯理论不谋而合,新政虽然成效有限但毕竟还是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恢复。

17.(2013湖南模拟)下表是1913~1973年西方各国政府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表。由此可见(  )

年份 1913年 1938年 1973年

法国 8.9% 23.2% 38.8%

英国 13.3% 28.8% 41.5%

美国 8.0% 19.8% 31.1%

A.西方各国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B.西方各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C.马歇尔计划推动欧洲经济复苏

D.资本主义世界呈三足鼎立局面

解析:B 根据所学罗斯福新政中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缓解了经济危机。“二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方式有: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联系表格材料,本题选B项,由于各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使各国财政支出大幅增加。

18.(2014福州调研)在1945年英国议会选举中获胜的

工党政府将社会保障覆盖到失业、老年和其他临时情况,启动了一项全面的全国性医疗服务计划,并提高了所得税和遗产税。这些措施()

A.推动了现代福利国家的形成

B.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扩展

D.加快了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

解析:A 题干的主题是社会保障,反映的是社会保障范围扩大的历史现象。由此可知,A项正确,B项“强化”说法错误,C项“社会主义制度”说法错误,1945年并没有实现经济一体化,应是在20世纪60年代,D项说法错误。

19.(2014宁波模拟)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评论到,20世纪“最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资本主义为目的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下面说法能证明其结论的是(  )

A.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

B.二战后,美国主导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C.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等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D.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减少福利开支

解析:C 霍布斯鲍姆强调的是20世纪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挽救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危机,促进了经济发展。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等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即体现了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C项正确。

20.(2013日照一模)2009年,国际的投资家和金融学教授吉姆·罗杰斯说:“现在的中国越来越像资本主义,而美国反而变得越来越像社会主义。”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20世纪90年代后两国关系显著改善

B.不同经济模式相互借鉴和影响

C.全球化背景下利益休戚相关

D.两国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解析:B 罗杰斯说:“现在的中国越来越像资本主义,而美国反而变得越来越像社会主义”指的是中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调节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美国政府不断加强对经济的宏观干预,这体现出“二战”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注意发挥市场和计划的调节作用,这是不同经济模式之间相互借鉴的结果,B项与题意相符;A、C两项与材料无关;D项不是主要依据。

20.(2013日照一模)2009年,国际的投资家和金融学教授吉姆·罗杰斯说:“现在的中国越来越像资本主义,而美国反而变得越来越像社会主义。”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20世纪90年代后两国关系显著改善

B.不同经济模式相互借鉴和影响

C.全球化背景下利益休戚相关

D.两国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解析:B 罗杰斯说:“现在的中国越来越像资本主义,而美国反而变得越来越像社会主义”指的是中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调节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美国政府不断加强对经济的宏观干预,这体现出“二战”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注意发挥市场和计划的调节作用,这是不同经济模式之间相互借鉴的结果,B项与题意相符;A、C两项与材料无关;D项不是主要依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1932年美国有3 400万人没有任何收入,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8%。千百万人只是因为像畜牲一样生活,才免予死亡。……1983年美国《霍比斯》杂志记者曾到华盛顿的黑人贫民窟中搞过调查,他们写道:“在那里,差不多每个人都有一部电视,有些还是彩色的。各处都是收音机。年轻人拿着手提立体音响设备,或是磨光的手提皮包,很多家庭还拥有汽车,虽然大部分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耗油量大的那种款式,在旧车市场是很便宜的,电话的使用也常见。”

——胡连生、杨玲见《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材料二 根据美国官方的数字,从1973年到1995年中期,美国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6%,而普通职工的实际小时工资却下降了14%。在80年代,所有的收入增长额都归于上层的20%的职工,而其中1%占去了增长额的64%。如果不以工资计,而以收入计,差距就更大,最上层的1%的人得到增长额的90%。总的趋势是,20%的上层家庭的收入不断上升,而下层20%不断下降,1993年前者是后者的13.4倍,打破了美国的历史纪录。

——资中筠《20世纪的美国》

材料三 1983年美国家庭股票持有情况统计表

超级富户 非常富户 一般富户 其他户 户数比重 0.5% 0.5% 9% 90%

股票比重 46.5% 13.5% 29.3% 10.7%

——胡连生、杨玲《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与1932年相比,1983年美国贫民生活出现了什么变化?(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了解决贫民的生活问题,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3)材料二、三反映了美国社会的什么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10分)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和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1)问,从材料两个时间段的对比即可归纳。第(2)问,结合罗斯福新政中解决工人、贫民生活的措施即可。第(3)问,从材料二三中的上层家庭和下层家庭、富户和其他家庭的对比即可判断贫富分化加剧,“原因”则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等角度分析。

答案:(1)从1932年的一无所有,仅仅维持生存,到1983年的生活条件大为改善。(4分)

(2)制定工业复兴法,保障工人的基本权益;兴办公共工程,解决就业问题;实行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政策,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等。(6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贫富分化加剧问题。(2分)

主要原因:美国中上层家庭的其他收入增加,如股票收益等;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出现,拥有较高知识和技术的人才收入增加,普通职工收入相对下降;由于财政不堪重负,政府减少公共开支,缩小福利规模。(8分)

22.(2013潍坊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俄(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下面是某中学生设计的历史活动剧《一段穿越时空隧道的对话》:

马克思:小罗,最近很忙吧。天国也有点乱啊。

罗斯福:噢,为啥?

马克思:因为你啊。列宁跑来说,社会主义大有希望啊。亚当·斯密最近都不来串门了。

罗斯福:哈哈。

马克思:看了你的新政,起先我倒真的心动过,后来开始心忧了,甚至还有点心灰起来。

罗斯福:哦?呵呵。虽然有些工人领袖认为看到了美国从“USA”变为“USSA”的希望,虽然有的人叫嚷着要实行法西斯,虽然法院的确宣布很多新政法令违宪,但是,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材料三 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中陷入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退却年代”的苏俄(联)在工农业领域是如何“退却”的?罗曼·罗兰所说苏联20世纪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10分)

(2)材料二中马克思说“心动”的真实含义是什么?马克思说“心灰”的真实含义又是什么?(4分)

(3)为摆脱“路径障碍”,在实践中,邓小平在经济体制上是怎样进行政策调整的?(6分)

解析:第(1)问前一小问注意时间“1921~1927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考查新经济政策在工农业领域的措施;后一小问据“苏联20世纪30年代”可知是问苏联模式的弊端;第(2)问注意其中涉及人物“罗斯福”,可知考查罗斯福新政,结合所学知识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本质来回答;第(3)问结合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回答。

答案:(1)“退却”:农业方面废除余粮征集制实行固定粮食税;工业方面改变国家高度集中管理,实行国家资本主义。(4分)

含义:指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的利益太多。(6分)

(2)“心动”:新政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新政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工人的政治经济权利。(2分)

“心灰”: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开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模式;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2分)

(3)调整: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6分)

2016年黑龙江高考历史模拟试题3.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FAz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