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一卷历史答案: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总结: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副标题: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总结: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时间:2023-08-13 06:31: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基本要求:概述《四月提纲》、“七月事件”、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等十月革命中的主要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体会革命导师列宁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而积极探索的精神。

  发展要求:了解二月革命。

  一.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特殊性:革命发生在资本主义相对落后的国家。

  1、客观方面,俄国具有浓厚的军事封建性,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在俄国交汇,沙皇政府危机四伏,一战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激发了革命浪潮。

  2、主观方面,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和正确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具有很强的革命性。(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布尔什维克党成立,标志着列宁主义诞生。)

  二、俄国革命的过程。

  1、二月革命。目的: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沙皇制度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胜利后,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的)工兵代表苏维埃(监督性的);

  2、《四月提纲》。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为俄国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七月流血事件”。 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表明革命的和平发展已经成为不可能;

  4、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年的经济危机加剧了社会矛盾,革命时机最终成熟;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布尔什维克党在俄国首都彼得格勒发动武装起义,*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5、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1917年11月7日晚,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告各地政权一律转归工兵农代表苏维埃,还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三、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国内意义: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2、国际意义:十月革命的胜利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它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点拨提示

  【考点释疑】 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的异同

  (比较两次革命的异同,一般都从背景、领导力量、过程、胜利后的措施、性质、意义几方面去找出其相同或不同之处。)

  异:巴黎公社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指导;十月革命是在以列宁为领导的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进行;巴黎公社没有取得农民的广泛支持,无产阶级孤军奋战;十月革命过程中无产阶级有自己的革命同盟军——农民;胜利后的措施不同;巴黎公社只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十月革命成功地建立了人类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同:都是以大规模战争失败为背景(普法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都是以武装起义的形式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反动统治的革命斗争

  考点56.列宁

  基本要求: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体会列宁领导十月革命的伟大壮举和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创新精神

  发展要求:认识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 创建布尔什维克党:

  1. 建党准备工作:

  (1)组织准备:将马克思主义小组联合成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雏形。

  (2)理论准备:创办《火星报》,是第一份全俄马克思主义报纸,为建党做了理论宣传。

  2.布尔什维克党建立:

  (1)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

  (2)内容:①通过党纲,明确提出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纲领。②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关时,布尔什维克党诞生。

  (3)意义:①在俄国建立了主张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②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 领导十月革命:

  1.理论指导:(1)一战爆发之后:①指出一战的性质是帝国主义战争,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②指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2)二月革命后:提出《四月提纲》

  ①背景: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②内容:a.指出俄国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b.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③评价:a.是列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俄国革命问题的典型。b.为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根据。

  (3)1917年七月事件后:作《国家与革命》一书,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2.实践指导: (1)七月事件后,敦促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立即组织武装起义。

  (2)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 巩固新生政权:

  1)背景: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列强武装干涉;俄国地主、资本家叛乱;为打退国内外反动势力,维护新政权,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军事方面

  2)政策:A、外交上:议和,退出一战。 B、经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军事上: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红军

  3)影响:1920年,战争取得胜利——巩固政权

  ★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实施新经济政策

  1.新经济政策

  ⑴背景:①四年帝国主义战争,三年国内战争,使俄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②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济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农民不满、水兵叛乱,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⑵内容:①农业方面:用固定的实物税取代余粮征集制②工业方面:改变国企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部分国企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让多种经济成分并存④分配制度上: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⑶影响:①调动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使国家经济明显好转,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其他探索

  (1)重视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提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2)阐述共产党执政条件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

  (3)对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改善国家机关工作作风,反对官僚主义等的研究。

  【考点释疑】 列宁的主要贡献:

时间

理论或著作

指导实践

作用

启示

一战期间

一国胜利理论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的理论指导

创新,实事求

是,理论和实际

相结合

二月革命后

和平过渡理论,《四月提纲》

七月事变

为夺权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七月事件后

武装夺权理论《国家与革命》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胜利,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考点57.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基本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了解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发展要求: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严峻的国内外形势①外: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②内: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联合进攻;苏联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整个苏维埃政权陷入重重包围。

①经济危机: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

②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工人、农民不满(波罗的海水兵叛乱)

目的

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现到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

为了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

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自由支配)

工业

工业国有化(大中小工业一律收归国有。

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

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否决商品货币关系)

实行自由贸易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分配

实行实物配给制,成年人义务劳动制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影响

积极

限度地调动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保卫苏维埃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①调动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初步好转,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②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工农支持。

消极

该政策使农民负担过重,而且不符合客观价值规律,它挫伤了农民的利益,造成了工农联盟濒于瓦解,也对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最终引发了全国范围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加之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特点

行政命令建设经济

利用市场发展商品经济,

经验教训

事实证明,前者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者是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其中的原则和经验对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启示

社会主义建设要根据国情,实事求是,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不能违背经济发展规律

实质

都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考点释疑】 (1)新经济政策的“新”: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

  (2)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1、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要适应本国生产力的状况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3、建设社会主义要跳出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要实事求是

  4、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宏大的工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5、始终以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为标准

  ★ 苏联的成立

  1、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成立

  2、1924年1月,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苏联第一部宪法,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考点58 “斯大林模式”

  基本要求:知道斯大林模式确立的标志;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发展要求: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探讨,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农业全盘集体化

 

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全盘集体化

背景

①国内: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后,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②国外:在资本主义包围下

①工业发展的需要;

②粮食供应的困难,出现粮食收购危机;

③斯大林的决策

过程

(1)方针提出: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

(2)三个五年计划

①一五计划:1928-1932,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

②二五计划:1933-1937,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③三五计划: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① 方针提出: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

② 开展及其存在的失误

结果

①1937年实现工业化。

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到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

特点

① 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 片面追求高速度。

③ 指令性计划(政府主导)。

④ 追求高积累。

⑤ 比例失调,粗放经营。

① 全盘集体化

② 机械化

③ 强制性

④ 追求高积累。

  2.确立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3.特点 ①政治:高度集权,个人专断,缺乏民主;党政不分,干部终身制、任命制。②经济:高度集中、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统得过死,缺乏活力。③思想:个人崇拜、公式化、行政干预。

  4.评价 (1)历史功绩:①适应了当时国际形势的需要,适应了落后国家求生存求发展的迫切需要。②基本上适合苏联当时国情,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重大成就。 ③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政权 ④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

  (2)弊端:: ①经济上,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过死,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②政治上,权力过度集中,民主太少,容易滋生个人崇拜,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③文化上,随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的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也形成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弥漫于苏联党内外,成为一股社会风潮,损害了文化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考点59.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基本要求 :概述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概述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概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和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失败原因。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 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2)农业的相对落后;(3)工业领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4)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5)斯大林的逝世。

  2、内容(1)经济

  ①农业(突破口)

  原因:农业发展迟缓是苏联经济的老大难问题,苏联的农业形势已非常严峻,粮食供应严重不足

  措施:a、扩大自主权 b、削减农业税 c、垦荒和种植玉米

  ②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2)政治: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评,平反冤假错案

  3、结果:失败

  4、评价:①积极: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②消极: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5、失败原因 ①. 改革没有结合国情 ②.改革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思想上急于求成 ③.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理论上准备不足 ④.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体制。

  ★ 苏联盛极而衰——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1、前期:内容---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影响---工农业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2、后期:过分追求稳定,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 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1、改革进程(1)上台之初,经济改革,实施“加速战略”,失败

  (2)1988年后,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①指导思想: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实质是改良的资本主义。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这是改革失败的思想根源。

  ②改革方式: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乘机崛起。

  ③政治措施: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总统制。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领导地位。

  2、1991年“八一九”事件: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苏联国家政权发生了质的变化

  3、苏联解体标志: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

  4、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1)客观:体制僵化,矛盾深化,阻力很大。

  (2)主观:①经济改革很不成功,引起人民不满 ②政治改革的思想错误严重 ③改革使社会动荡,民族矛盾激化④改革放弃了党的领导,打破了旧的政治体制,新体制没有发挥作用

  【考点释疑】戈尔巴 乔夫 改革和中国改革开放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

背景

体制僵化、丧失活力

体制僵化、丧失活力

指导思想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革性质

“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目标

全盘西化

调整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

政治前提

削弱、放弃党领导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策略

经济改革失败,过早政治改革

逐步推进,比较稳妥

结果

失败、解体

成就辉煌

  【考点释疑】 苏联的改革和失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怎样的启示

  (一)社会主义运动史角度:

  1、社会主义是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先进制度、有无比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从苏联工业化中可以看出),但是,社会主义制度刚刚诞生,还不完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完善,要防止认识、体制方面僵化。

  2、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它的模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是否切合各国实际,根据在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

  3、从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来看,社会主义最终必须要取代资本主义,但这个过程肯定是漫长复杂、曲折艰难的。既要有坚定的信念,更要有科学的态度。既要防止急于求成的“左”倾冒进、又要防止右倾动摇。

  (二)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来看:

  1、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决克服教条主义的照搬照抄和死守教务不思进取,教务主义害死了苏联、教条主义害苦了中国——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2、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三)以执政党的建设角度思考:

  1、真正树立群众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证明对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革命、改革,人民群众是坚持支持的;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改革成功的主要依靠力量,要尊重、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小岗)

  2、要改革干部制度,密切干群关系,密切联系群众。

  3、健全党内民主、监督机制。

  4、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依法执政。

  (四)从体制改革角度

  1、从经济体制看,只有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发展生产力,要计划和市场相结合;多种所有制并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均于重视、防止僵化,不断保持体制活力,不断调整激活。

  2、从政治上,要健全民主法制;健全权力监督制的机制,防止个人集权、个人崇拜。

  3、正确的路线要保持相对稳定。(“一百年不动摇”)

  4、要大胆突破旧体制束缚,广泛借鉴、创新体制。

  (五)改革(成功)策略

  1、要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2、要正确认识国情,制定切合国情实际的改革策略。

  3、改革要积极稳妥,抓住机遇、深化改革。

  4、要及时解决好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协调和各阶层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5、及时惩治腐败,排除利益集团阻挠。

  (六)发展战略:

  1、要和平发展。2、要和谐发展(公平正义)人性化。3、可持续发展。

  4、科学发展(科教兴国)科技创新。5、统一发展(国家统一)。

  6、社会主义改革是长期的、曲折的、伟大的,最后胜利是必然的。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总结: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Hd9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