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 导语】如果把高中三年去挑战高考看作一次越野长跑的话,那么高中二年级是这个长跑的中段。与起点相比,它少了许多的鼓励、期待,与终点相比,它少了许多的掌声、加油声。它是孤身奋斗的阶段,是一个耐力、意志、自控力比拚的阶段。但它同时是一个厚实庄重的阶段,这个时期形成的优势有实力。©文档大全网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年级历史期末试题》,学习路上,©文档大全网为你加油!
【一】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
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C.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D.君主*取代了宗法制
2.《礼记》中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实行这项政治制度的目的是
A.建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B.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C.为了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D.为了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继承上的矛盾
3.“亲亲相隐”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也就是指亲属之间可以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如以严苛著称的《大明律》中规定“同居亲属有罪互相容隐”“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此司法原则
A.确保了明代司法活动的公正B.体现了宗法观念对法制的影响
C.损害了明代法律的*性D.认可了家庭在司法中的地位
4.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
A.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B.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
C.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D.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
5.欧阳修说:“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厚薄于其间。”这表明宋代对科举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A.增加录取数量,巩固中央集权制度B.降低报考要求,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C.完善考试程序,体现公平竞争原则D.革新考试内容,提*员文化素质
6.元代中央“诸大小机务,必由中书,惟枢密院、御史台、徽政、宣政诸院许自言所职,其余不由中书而辄上闻,既上闻而又不由中书径下所司行之者,以违制论”,这说明元代时
A.中书省的权力比较集中B.中书省兼掌军事、民族、监察等事务
C.皇权与相权矛盾突出D.行省制维持了元朝的稳定
7.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摩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官员唯命是从
8.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黄河流域人口因*大规模南迁
9.安史之乱后,刘晏对盐法进行了系统改革,“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盐商在盐司纳榷取盐后,在转卖过程中不再加税,对于各地所设的针对盐商的征取,“晏奏罢州县率税”。该盐法改革的目的是
A.盐业商运商销B.减轻盐商税负
C.官商共利D.盐铁官营
10.诗歌是时代风貌的体现。下列诗句能够证明坊市制度开始被打破的是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
C.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D.市人日中集,于利尽锥刀
11.下表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清代北洋贸易三大区域沿海贸易税收统计
康熙后期雍正年间乾隆中期嘉庆道光年间
山东船税786两0.8万--0.9万两10793两2万—3万两
天津关税海税较少1万一2万两5万一6万两8万一10万两
山海关关税较少1万一2万两3万—4万两10万一11万两
合计数千一1万两3万一5万两9万一11万两20万一24万两
A.交通运输业大发展,贸易交通条件改善
B.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C.现代海禁政策松弛,对外贸易不受限制
D.清代社会秩序稳定,商品经济发展
12.“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此语蕴含
A.变革进取的精神B.公平公正的理念
C.自由平等的思想D.推行刑罚的原则
13.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着深远影响,而孔子在中国历史的形象先后大致经历了被“圣化”、“矮化”、“正统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的过程,近似于七次洗礼。其中的“僵化”形象理解正确的是
A.春秋时期孔子维护周礼,不知变通,以迎合时代的需要
B.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牵制国人思想
C.理学家们把孔子改造成“存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
D.洋务派提倡“中体西用”,进一步强化儒家正统地位
14.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A.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D.强化了儒家纲常*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统治
15.黄宗羲说:“夫儒者均以钱谷非所当知,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不顾郡邑之大利大害。”赵翼说:“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家国者。”以下观点最符合两人的共同主张的是
A.严厉抨击明代八股取士之害B.强调“经世致用,学以济世”
C.讥讽士人专注于研究文D.批评矛头直接指向君主*
16.王祯在《农书•农器图谱》中详细记载了冶金“水排”、水转大纺车、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等重大发明,明代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既注意吸收当时最新实践成果又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实验。这些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
C.重视理论的概括和抽象D.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7.我国在封建社会初期天文历法成就相对比较突出的原因是
A.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B.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特殊智慧
C.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D.在封建迷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8.明清时期,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一改以往作品中的“文不谈商贾”的现象,而且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观,不再只是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形象。这反映出
A.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改变B.社会生活决定文学内容
C.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D.社会阶层地位变动频繁
19.据记载,在古代雅典法庭上经常会聘请职业答辩家撰稿,被告往往携带家眷,上演一场场哭戏,声泪俱下,试图激起法庭的恻隐之心。申诉之后,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入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直接表决。材料可以看出古代雅典
A.陪审法庭是雅典人行使权力的机关
B.法庭判决不是依靠证据而是仅凭情感
C.雅典律师完全主导了法庭审判
D.审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20.狄摩西尼指出:“植根于每个人(雅典公民)心底的原则是:人生来不仅属于父母,而且属于国家……倘若他视自己为国家的儿女,便会自愿赴死,而不愿看到国家沦为附庸。如果国家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他会感到蒙受的耻辱比死亡更可怕。”下列各项中,最能解释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的是
A.雅典盛行人文主义B.民主政治激发了公民的爱国热情
C.雅典文化中的尚武精神D.雅典的爱国主义教育成效显著
21.《唐律》规定:“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皆斩”。《罗马法》规定:父亲的罪名或所受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由此可见
A.唐律能有效的防范谋反叛逆事件发生
B.罗马法的规定更具有理性色彩
C.法律不具备普遍适用性
D.罗马的法律比中国法律显得更加灵活
22.古罗马法学家认为:自然法是自然界教给一切动物的法律。因为这种法律不是人类特有的,而是一切动物都具有的,不论是天空、地上或海里的动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自然法是全人类平等遵守的自然理性
B.自然法是自然存在的、永恒不变的规律
C.人定法是根植于自然的理性
D.自然法是人定法精密化的表现
23.历的某派别曾主张,“……法律的规定是任意的,而自然的指示是必然的。此外,法律的规定是人们约定的结果,并非产生于自身;而自然的指示则与生俱来,并非人们之间约定的产物”。该派别的活动
A.促使罗马公民法向万民法逐步转变
B.冲破了天主教会对西欧的神学统治
C.实现了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D.以理性阳光驱散了西欧社会的黑暗
24.西方人文精神经历了三次大的演进和变化,涌现出许多时代巨人,发出具有震撼力的时代呐喊。下列人物和主张的连线,正确的是
A.普罗泰格哥拉——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统一的
B.薄伽丘——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C.伏尔泰——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D.康德——人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25.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最能印证其观点的是
A.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
B.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
C.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
D.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
26.1420~1436年,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在建造佛罗伦萨大教堂时,匠心独具的设计了一个41米宽、106米高的大圆顶,大胆突破传统的完全封闭风格,在上面开有让阳光照射进来的窗洞(下图)。该设计反映出
A.启蒙运动的光辉照耀着人们前进
B.欧洲已告别*迎来新的曙光
C.新宗教理念开始支配人类行为
D.人类摆脱*奔向自由的精神
27.有一位英国哲学家曾经明确指出:“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下列言论能够佐证这位哲学家观点的是
A.赎罪券“增加的仅仅是贪婪之心”B.“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牧师”
C.“上帝的恩典不是赐给所有的人”D.“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权力”
28.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下列对宗教改革的相关评述,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B.树立信仰本身为*,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
C.改变了过去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沟通的惯例,人人可以同上帝直接对话
D.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开启了人类理性的光芒
29.孔子思想在17至18世纪的法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伏尔泰赞扬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是超越*教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法国1793年宪法所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及《人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宣言》都写入了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分别定义为自由的道德界限和公民义务的原则。法国推崇孔子的主要原因是
A.借助孔子道德反对*教神学思想B.利用中国道德政治批判西方现实
C.儒学与“理性”社会核心思想一致D.宣传平等思想构筑近代社会理念
30.欧洲启蒙思想家大多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为此,他们都主张
A.*君主制,建立共和制B.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平等
C.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D.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31题16分,32题12分,33题15分,34题12分,共55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即使是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影响的理智的体现。
——摘自《历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秦朝制定《秦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自此,“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而古罗马法,私法(保护私人利益有关所有权、债权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发展异常充分,以个人权利为本位,权力服从于法律,公开审判,追求正义,法治精神贯穿于罗马法律体系之中。
——改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比较两者观点的异同。(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12分)
3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经济学家、经济史专家厉以宁在《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中,把封建社会分为两种不同的体制。一种是刚性体制,这个社会中等级制和身份制严格,社会流动不易,看似稳固,但应变能力很差,所以一击即溃;另一种是弹性体制,该社会中缺乏严格的等级制和身份制,纵向和横向上社会流动都可以进行,权力结构可以变化,权力的行使方式也灵活多样,所以这种社会的应变能力很强,遇到危机可以自我调整,从而长期存活下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封建社会由刚性体制转变为弹性体制的时间,并说明你的理由。(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3.(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元杂剧以后,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戏剧一直是城市人民最主要的共同审美对象。这种情形在明代表现得非常充分。明代戏曲在元杂剧后取得了极大的繁荣。首先是种类繁多……其次是大作家、大作品和名演员不断涌现……第三是不断有创新……
汤显祖是明代最伟大的剧作家,他的《牡丹亭》是一部“以情格理”的杰作。汤显祖最佩服的是晚明卓越的思想家李贽(卓吾)。李卓吾主张重视功利,提出“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对汤显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作品强调“情”字,反对封建*道德中的“义”和“理”。汤显祖《牡丹亭题词》说:“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而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以情为指归、为人生的追求……是一种新文化的代表。
——摘自黄建华、任丽青《明代的城市文化》
材料二他(莎士比亚)剧本的背景都设在意大利、法国、苏格兰或者希腊,但是实质上这些故事发生的地方就是莎士比亚所了解的狭小世界,即伦敦、斯特拉特福以及二者之间的地区……他的很多重要剧本都隐含着这样的意义。詹姆斯一世的腐朽王朝在《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中的埃及朝廷中得以用反讽的手法再现,《仲夏夜之梦》中的波特姆、彼得•奎斯和他们的同类都是英国的乡下人,而几乎不像雅典人……在《第十二夜》中,我发现马尔沃利就是讽刺版的本•琼森,《李尔王》中的埃德蒙就是莎士比亚心目中另一位对手——克里斯托弗•马洛的最终版。【注:本•琼森和克里斯托弗•马洛都是莎士比亚以后不久英国的人文主义剧作家】
自莎士比亚之后,伦敦涌现出了一大批诗人、剧作家和小说家……伦敦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也没能例外……如莎士比亚再现世界一样,狄更斯再现了伦敦。
——摘自哈罗德•布鲁姆《伦敦文学地图》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戏剧繁荣的原因,并简要说明汤显祖戏剧的思想内涵。(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莎士比亚戏剧的历史背景和影响。结合材料指出16~17世纪中西方戏剧的共同特点。(8分)
3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美国的人类学家博厄斯论道:“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汲取临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就愈多,信息交流关系到社会群体是否能够与世界发展保持同步。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引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炼两个观点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
1.【答案】B
【解析】A项不符合史实,都是“家天下”;C项是现象不是实质;D项君主*并没有消除宗法制的影响,故答案选B。
2.【答案】C
【解析】《礼记》中记述的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反映的是西周的礼乐制度,通过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进行规范,来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故选C项。
3.【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亲亲相隐”的特点是“亲属之间可以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其目的是彰显孝道、注重孝悌,加强宗族团结,体现了宗法观念对法制的影响,故本题选B项。“亲亲相隐”原则不能确保司法活动的公正,也未损害明代法律的*性,故A、C项错误;D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
4.【答案】A
【解析】左图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右图反映的是秦朝的郡县制,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体现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图片信息无从体现行政区划的范围变化、在全国的政治地位以及行政机构设置的繁简问题,排除B、C、D三项。故选A。
5.【答案】C
【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不得有所憎爱厚薄于其间”等,材料揭示的是通过“密封考生姓名”等方式完善科举制度,彰显的是公平竞争,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及录取数量、报考要求、考试内容,据此排除A、B、D三项。故选C。
6.【答案】A
【解析】据材料“诸大小机务,必由中书……不由中书而辄上闻,既上闻而又不由中书径下所司行之者,以违制论”可以得出中书省的权力比较大,故选A项。
7.【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文字“惟揣摹此样本为急”可知,清代内阁官员处理公务拘泥规制,不敢创新,说明明清时期君主*日益强化,其政治体制已经僵化,故选B选项;A项中“官员无所事事”与材料意思不符,故排除;C、D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排除。
8.【答案】D
9.【答案】C
【解析】AB两项是干扰选项,属于改革的措施,D项不符合材料意思,根据材料意思可得出C答案。
10.【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不禁街”“夜归”反映了坊市制的时间开始打破。
11.【答案】D
12.【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法家思想。材料的意思是说,时代有了发展而统治方式一成不变的社会必然危乱,能治众而禁令一成不变的国家必被削弱,所以明智的统治者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制定法律制度,这样才能够治理好国家。体现的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分析选项,A项符合
题意。
13.【答案】C
14.【答案】B
【解析】题干提供的信息是“理学”的创新,这里应该理解为南宋朱熹融合了儒家思想以外的思想;A项是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形成因素不是理学,故排除;C项理学的作用应该也是儒家思想的
15.【答案】B
【解析】题中没有反映八股取士的信息,故A项错误;题中“儒者”和“书生”,“徒以文字华藻”和“徒讲义理,不揣时势”,体现了要主张“经世致用,学以济世”,故B项正确;“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并不是讥讽士人专注于研究文字,故C项错误;题中主要针对的是“儒者”和“书生”,故D项错误。
16.【答案】A
【解析】本题通过材料考查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的“水排、大纺车、木活字转轮排紫盘”以及徐光启“吸收最新实践”可知,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是对实践经验总结的结果,因而排除B、C项,同时又可以判断出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实用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故答案为A。
17.【答案】C
【解析】我国古代科技发达,但都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并为生产、生活服务,属于实用科技。我国古代处于农耕经济时代,天文历法的发展,正是为了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
18.【答案】C
【解析】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频率高且形象改观,这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了社会观念,选择C项。但并没有改变农本商末的主流价值观,故A项错误;也未造成社会阶层地位的频繁变动,故D项错误;商业活动自古即有,但直到明清才出现材料中的现象,可见B项与题干并无关系。
19.【答案】D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被告往往携带家眷,上演一场场哭戏,声泪俱下,试图激起法庭的恻隐之心。申诉之后,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入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直接表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古代雅典审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故选D。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20.【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是在B、D之间进行选择,是民主政治激发了公民的爱国热情还是对公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导致了公民的爱国热情。从材料信息看,应该是前者,公民政治给予公民充分的民主权利,使他们发自内心的爱这个国家。可知B项符合题意,强调公民的爱国热情和公*识。
21.【答案】B
【解析】罗马法具有自然法精神,即公正、理性和人道。中国古代法律不仅严酷,还表现为公开的不平等性和基于人伦的滥刑。具有自然法精神的罗马法具有普遍适用性,罗马法讲求证据而非宽松灵活,严刑酷法并不能防范谋反叛逆事件发生。所以本题选B。
22.【答案】D
【解析】自然法是罗马法的思想核心,它受到了古希腊晚期斯多亚学派的影响,认为自然法凌驾于人定法之上,人定法是自然法的精密化。故D项叙述错误,符合题意。
23.【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自然的指示是必然的”“自然的指示则与生俱来,并非人们之间约定的产物”反映对自然、人性的推崇。该观点是智者学派学者安提丰的主张。智者运动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实现了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故选C。
24.【答案】D
【解析】普罗泰格拉是智者学派代表人物,他们主张人性,但是忽视道德,故A项错误;“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是莎士比亚的观点,故B项错误;“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卢梭的观点,故C项错误;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德国的代表人物,强调理性、强调人的自由,故D项正确。
25.【答案】C
【解析】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意大利出现了以恢复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旗号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文艺复兴运动,故该学说“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故C项正确。
26.【答案】D
【解析】15世纪,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欧洲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它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从时间可以排除A、B和C。
2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材料信息反映的观点是因信称义,即只要内心信仰即可得到上帝的拯救。故B项符合题意。
28.【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第一个“*”是指教会和教皇的*,第二个“*”是指信仰上帝的*。马丁•路德仍然坚持宗教信仰,故D表述错误。
29.【答案】D
【解析】题干中伏尔泰认为孔子的思想观点“是超越*教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但并不能体现出伏尔泰反对*教神学,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没有提到对西方现实社会的批判,故B项错误;儒学与“理性”社会核心思想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故C项错误;题干中法国思想家赞扬孔子思想中与平等相关的主张,并进行宣传,体现出了宣传平等思想构筑近代社会理念的观点,故D项正确。
30.【答案】C
【解析】启蒙思想是反映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B项排除;题干中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D项与题干观点相对立,排除;A、C都是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题干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强制工具,显然,A项与题意不符,C项正确。
31.(1)异:韩非子主张用法律惩罚人民;亚里士多德主张用法律限制执政者。(或:韩非子认为法律是*的工具;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2分)
同:二者都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其理论体系均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2分)
(2)差异:
①中华法系礼刑结合(侧重公法),维护国家、家族利益;古罗马法私法发达,保护个人权利。(2分)
②中华法系法自君出,权尊于法,人治;古罗马法权力服从于法律,法治。(2分)
③中华法系侧重于无讼、和谐的价值取向;古罗马法追求正义。(2分)
原因:
①中国:自然经济;古罗马:商品经济发达
②中国:宗法制度,*统治;古罗马:城邦政治,帝国时代疆域扩大,社会矛盾复杂。
③中国:法家,儒家思想(重视*道德);古罗马:自然法思想,平等、公正、正义。(6分)
32.(12分)
【试题解析】第一小问时间,根据弹性体制的特征之一,即纵向和横向上社会流动都可以进行,可以判断出与科举制有关,再结合其他特征可以判断出唐朝。第二小问理由,唐代以前,刚性体制表现为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普遍存在,以及九品中正制所造成的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社会阶层流动性差;唐代及以后,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科举制的确立与发展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再加上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等级制和身份制进一步削弱,社会人员的流动性进一步加强。
【答案】
转变的时间为唐朝。(2分)
理由: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是刚性体制,表现为寺院经济与庄园经济的出现与发展,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普遍存在;人才选拔由军功行赏到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导致累世公卿局面的出现。(每点2分,共4分)
唐以后,农村中租佃关系的发展,使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打击了门阀士族,使得人才流动性加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与繁荣使等级制和身份制进一步削弱,社会人员的流动性进一步加强。(每点2分,共6分)
33.(15分)
(1)原因:元代元杂剧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化生活需求的增强。(4分)
思想内涵:突破封建*道德中的“义”和“理”对人性的压抑;引导人们追求功利和现世生活的自由与幸福,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3分)
(2)历史背景:文艺复兴运动对“人文主义”的推崇,影响到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有一种适应英国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而当时英国人的生活状况,又为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3分)
影响:莎士比亚的戏剧,不仅使人文精神在英国得到传播,而且深深影响了英国的戏剧创作和文学创作,促进英国文化走向辉煌。(3分)
共同特点: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突破原有文化对人性的压制;(1分)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生活,将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在一起。(1分)
34.(12分)观点一:文化进步通过各地区或民族间相互的文化交流而实现。(2分)
宋元时期,中国的印刷术、*、指南针等传入欧洲,促进资本主义文化的传播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欧洲科技文化向近代转型。(4分,答出其他内容,符合要求,同等给分)
观点二:各地区或民族内部由于缺乏沟通交流导致自身发展的落后(2分)
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东西文化交流,抑制了社会发展活力,导致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4分,答出其他内容,符合要求,同等给分)
【答案】
1.【答案】B
【解析】A项不符合史实,都是“家天下”;C项是现象不是实质;D项君主*并没有消除宗法制的影响,故答案选B。
2.【答案】C
【解析】《礼记》中记述的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反映的是西周的礼乐制度,通过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进行规范,来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故选C项。
3.【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亲亲相隐”的特点是“亲属之间可以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其目的是彰显孝道、注重孝悌,加强宗族团结,体现了宗法观念对法制的影响,故本题选B项。“亲亲相隐”原则不能确保司法活动的公正,也未损害明代法律的*性,故A、C项错误;D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
4.【答案】A
【解析】左图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右图反映的是秦朝的郡县制,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体现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图片信息无从体现行政区划的范围变化、在全国的政治地位以及行政机构设置的繁简问题,排除B、C、D三项。故选A。
5.【答案】C
【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不得有所憎爱厚薄于其间”等,材料揭示的是通过“密封考生姓名”等方式完善科举制度,彰显的是公平竞争,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及录取数量、报考要求、考试内容,据此排除A、B、D三项。故选C。
6.【答案】A
【解析】据材料“诸大小机务,必由中书……不由中书而辄上闻,既上闻而又不由中书径下所司行之者,以违制论”可以得出中书省的权力比较大,故选A项。
7.【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文字“惟揣摹此样本为急”可知,清代内阁官员处理公务拘泥规制,不敢创新,说明明清时期君主*日益强化,其政治体制已经僵化,故选B选项;A项中“官员无所事事”与材料意思不符,故排除;C、D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排除。
8.【答案】D
9.【答案】C
【解析】AB两项是干扰选项,属于改革的措施,D项不符合材料意思,根据材料意思可得出C答案。
10.【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不禁街”“夜归”反映了坊市制的时间开始打破。
11.【答案】D
12.【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法家思想。材料的意思是说,时代有了发展而统治方式一成不变的社会必然危乱,能治众而禁令一成不变的国家必被削弱,所以明智的统治者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制定法律制度,这样才能够治理好国家。体现的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分析选项,A项符合
题意。
13.【答案】C
14.【答案】B
【解析】题干提供的信息是“理学”的创新,这里应该理解为南宋朱熹融合了儒家思想以外的思想;A项是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形成因素不是理学,故排除;C项理学的作用应该也是儒家思想的
15.【答案】B
【解析】题中没有反映八股取士的信息,故A项错误;题中“儒者”和“书生”,“徒以文字华藻”和“徒讲义理,不揣时势”,体现了要主张“经世致用,学以济世”,故B项正确;“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并不是讥讽士人专注于研究文字,故C项错误;题中主要针对的是“儒者”和“书生”,故D项错误。
16.【答案】A
【解析】本题通过材料考查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的“水排、大纺车、木活字转轮排紫盘”以及徐光启“吸收最新实践”可知,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是对实践经验总结的结果,因而排除B、C项,同时又可以判断出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实用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故答案为A。
17.【答案】C
【解析】我国古代科技发达,但都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并为生产、生活服务,属于实用科技。我国古代处于农耕经济时代,天文历法的发展,正是为了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
18.【答案】C
【解析】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频率高且形象改观,这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了社会观念,选择C项。但并没有改变农本商末的主流价值观,故A项错误;也未造成社会阶层地位的频繁变动,故D项错误;商业活动自古即有,但直到明清才出现材料中的现象,可见B项与题干并无关系。
19.【答案】D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被告往往携带家眷,上演一场场哭戏,声泪俱下,试图激起法庭的恻隐之心。申诉之后,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入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直接表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古代雅典审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故选D。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20.【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是在B、D之间进行选择,是民主政治激发了公民的爱国热情还是对公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导致了公民的爱国热情。从材料信息看,应该是前者,公民政治给予公民充分的民主权利,使他们发自内心的爱这个国家。可知B项符合题意,强调公民的爱国热情和公*识。
21.【答案】B
【解析】罗马法具有自然法精神,即公正、理性和人道。中国古代法律不仅严酷,还表现为公开的不平等性和基于人伦的滥刑。具有自然法精神的罗马法具有普遍适用性,罗马法讲求证据而非宽松灵活,严刑酷法并不能防范谋反叛逆事件发生。所以本题选B。
22.【答案】D
【解析】自然法是罗马法的思想核心,它受到了古希腊晚期斯多亚学派的影响,认为自然法凌驾于人定法之上,人定法是自然法的精密化。故D项叙述错误,符合题意。
23.【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自然的指示是必然的”“自然的指示则与生俱来,并非人们之间约定的产物”反映对自然、人性的推崇。该观点是智者学派学者安提丰的主张。智者运动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实现了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故选C。
24.【答案】D
【解析】普罗泰格拉是智者学派代表人物,他们主张人性,但是忽视道德,故A项错误;“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是莎士比亚的观点,故B项错误;“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卢梭的观点,故C项错误;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德国的代表人物,强调理性、强调人的自由,故D项正确。
25.【答案】C
【解析】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意大利出现了以恢复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旗号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文艺复兴运动,故该学说“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故C项正确。
26.【答案】D
【解析】15世纪,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欧洲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它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从时间可以排除A、B和C。
2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材料信息反映的观点是因信称义,即只要内心信仰即可得到上帝的拯救。故B项符合题意。
28.【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第一个“*”是指教会和教皇的*,第二个“*”是指信仰上帝的*。马丁•路德仍然坚持宗教信仰,故D表述错误。
29.【答案】D
【解析】题干中伏尔泰认为孔子的思想观点“是超越*教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但并不能体现出伏尔泰反对*教神学,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没有提到对西方现实社会的批判,故B项错误;儒学与“理性”社会核心思想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故C项错误;题干中法国思想家赞扬孔子思想中与平等相关的主张,并进行宣传,体现出了宣传平等思想构筑近代社会理念的观点,故D项正确。
30.【答案】C
【解析】启蒙思想是反映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B项排除;题干中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D项与题干观点相对立,排除;A、C都是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题干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强制工具,显然,A项与题意不符,C项正确。
31.(1)异:韩非子主张用法律惩罚人民;亚里士多德主张用法律限制执政者。(或:韩非子认为法律是*的工具;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2分)
同:二者都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其理论体系均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2分)
(2)差异:
①中华法系礼刑结合(侧重公法),维护国家、家族利益;古罗马法私法发达,保护个人权利。(2分)
②中华法系法自君出,权尊于法,人治;古罗马法权力服从于法律,法治。(2分)
③中华法系侧重于无讼、和谐的价值取向;古罗马法追求正义。(2分)
原因:
①中国:自然经济;古罗马:商品经济发达
②中国:宗法制度,*统治;古罗马:城邦政治,帝国时代疆域扩大,社会矛盾复杂。
③中国:法家,儒家思想(重视*道德);古罗马:自然法思想,平等、公正、正义。(6分)
32.(12分)
【试题解析】第一小问时间,根据弹性体制的特征之一,即纵向和横向上社会流动都可以进行,可以判断出与科举制有关,再结合其他特征可以判断出唐朝。第二小问理由,唐代以前,刚性体制表现为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普遍存在,以及九品中正制所造成的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社会阶层流动性差;唐代及以后,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科举制的确立与发展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再加上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等级制和身份制进一步削弱,社会人员的流动性进一步加强。
【答案】
转变的时间为唐朝。(2分)
理由: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是刚性体制,表现为寺院经济与庄园经济的出现与发展,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普遍存在;人才选拔由军功行赏到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导致累世公卿局面的出现。(每点2分,共4分)
唐以后,农村中租佃关系的发展,使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打击了门阀士族,使得人才流动性加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与繁荣使等级制和身份制进一步削弱,社会人员的流动性进一步加强。(每点2分,共6分)
33.(15分)
(1)原因:元代元杂剧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化生活需求的增强。(4分)
思想内涵:突破封建*道德中的“义”和“理”对人性的压抑;引导人们追求功利和现世生活的自由与幸福,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3分)
(2)历史背景:文艺复兴运动对“人文主义”的推崇,影响到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有一种适应英国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而当时英国人的生活状况,又为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3分)
影响:莎士比亚的戏剧,不仅使人文精神在英国得到传播,而且深深影响了英国的戏剧创作和文学创作,促进英国文化走向辉煌。(3分)
共同特点: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突破原有文化对人性的压制;(1分)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生活,将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在一起。(1分)
34.(12分)观点一:文化进步通过各地区或民族间相互的文化交流而实现。(2分)
宋元时期,中国的印刷术、*、指南针等传入欧洲,促进资本主义文化的传播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欧洲科技文化向近代转型。(4分,答出其他内容,符合要求,同等给分)
观点二:各地区或民族内部由于缺乏沟通交流导致自身发展的落后(2分)
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东西文化交流,抑制了社会发展活力,导致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4分,答出其他内容,符合要求,同等给分)
【二】
第Ⅰ卷(选择题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5分,计60分)
1.“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下列言论与上述材料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B.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2.“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是()
A.春秋时期的道家思想B.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C.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D.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3.这种宇宙理论极其详尽地描述了天上与人间的平行,……一个好皇帝会带来和平和丰收,一个坏皇帝则带来动荡和饥荒。”下列思想家中,最早完整阐述该理论的是
A.孔子B.老子C.韩非子D.董仲舒
4.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尔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上述材料表明()
A.朱熹主张恢复三代制度B.黄宗羲为晚清思想巨变奠定基础
C.王阳*想主观激进D.李贽与梁启超谭嗣同主张民权共和
5.宋明理学包括各种各样的理学本体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
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这些“论”的共同基础是
A.以*道德为核心B.以哲学探究为己任
C.贯穿唯物、唯心之争D.穷理的目的在于至极
6.苏格拉底曾鼓励柏拉图的叔父积极投身政治活动,当后者表示在公众面前演讲感到害羞和紧张时,苏格拉底说道:“你究竟怕谁啊?是那些洗染工.鞋匠.木匠.铁匠,还是那些农民.商人,抑或是那些在市场上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小商贩?是这些人组成了公民大会啊。”这表明苏格拉底主张()
A.精英政治B.代议制民主C.直接民主D.贵族政治
7.以下是1919~1921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表文章的主题统计,观察图例,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的思潮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途径是报刊
C.为《每周评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8.在胡适看来,中国人在文化上所面临的“真正的问题可以这样说:我们应当怎样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可见,胡适主张()
A.反对传统,全盘实现文化西化B.中西结合,重构中国的新文化
C.坚守传统,抵制资产阶级文化D.中体西用,将西方文化中国化
9.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A.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B.商业道德*水准超越前代
C.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D.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
10.据《启蒙运动百科全书》记载:启蒙运动时期,某一学说有两个灵感来源,一是英格兰的政治制度,另一个是生物学中的生机论学说。生机论不是把有机体看成机器,而是视之为力求维持动态平衡的不断变化的实体。据此推断提出此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A.伏尔泰B.孟德斯鸠C.卢梭D.达尔文
11.“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期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古代希腊和中国的哲学思想相通的是()
A.以人为本,关注社会B.反对迷信,蔑视神权
C.民主权利,源远流长D.思想一统,法律至上
12.他的作品是“动荡时局的最明确的表达”、“迎合了无神时代的猎奇和逃避心态”,他的艺术是“孩子式的病态”的“无理的表现,免费的游戏”。下列绘画作品体现了上述说法的是()
13.解放思想往往是改革的先导。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两次思想解放的相同点有()
①顺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②以反对*为重点内容③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④有利于破除计划经济的*
A.①②B.③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14.“在热爱艺术的人看来,这个词的含义只是新艺术的到来;在学者看来,这个词的含义是研究古典文化之风的恢复;在法学家看来,这个词的含义是古代习惯法的结束。”文中的“这个词”最有可能是()
A.智者运动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D.启蒙运动
15.下面哪一部作品第一次将反封建旧道德的内容与新文学的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16.1927年,*指出:“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这段话意在说明()
A.党中央认识到革命必须重视农民的作用
B.农民是检验中国革命成败的决定性力量
C.革命队伍中存在着反对农*动的倾向
D.“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思路趋向清晰
17.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
深的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8.下表中的人物及其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
是()
A.思想启蒙与挽救危亡并重B.实现中国工业化,自强求富
C.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D.推动中国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
19.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东西方两部的话剧《茶馆》和《等待戈多》的剧照,当时两剧在中国和西方上演时均引起轰动,他们的共同之处是()
A.属于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
B.描写了社会历史演变
C.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D.反映了当代人的精神创伤
20.严复在《辟韩》中指出:“夫自秦以来,为中国之君者,皆其尤强梗者也,最能欺夺者也。”“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正是他们这伙大盗,“坏民之才,散民之力,漓民之德”。严复尖锐批评的是()
A.闭目塞听和愚昧无知B.君主的德行与政策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D.封建君主*制度
21.从理论上来说,虫洞(一种假说,是指宇宙中可能存在的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不仅可以切割空间,还能切割时间。近期,有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发表文章,提出了利用虫洞或可能穿越回过去。其可能利用到的主要理论依据是()
A.相对论B.量子论C.牛顿力学D.太阳中心说
22.宋德金在《<历史研究>:新中国历史学发展的缩影》中介绍:“从1979年起,《历史研究》开始实现向学术刊物回归……开拓研究领域,借鉴国外史学研究成果,倡导社会史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这是因为我党()
A.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B.重新贯彻了“双百”方针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
23.有学者认为,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书,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激进变法有助于革命思潮的萌发
B.清王朝的合法性遭到维新派怀疑
C.维新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D.维新变法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24.彼特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以上观点反映了
A.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B.反对人们对现世生活的追求
C.反对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D.维护教会的神学和世俗*
第Ⅱ卷(非选择题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13分,第26题13分,第27题14
分,共40分)
25.(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有多一教,日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
以为教也,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
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释道犹劝人以善,小说专导人以恶。……世
人习而不察,辄怪乎刑狱之日繁,盗贼之日炽,岂知小说之于人心风俗者,已非一朝一
夕之故也。
——(清)钱大昕(1728~1804)著《潜研堂文集》卷十七《正俗》
(1)概括材料一中关于明清小说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小说兴盛的原因。
(7分)
材料二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
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
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
门的,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概括材料三中作者对“中体西用”的评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中体西用”
的实践所产生的积极影响。(8分)
26.(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同治初年由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是我国近代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这是一个不彻底的方案。……甲午以来,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我国近代救国救民族的第二方案。……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试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唯心历史观的破产》
材料四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二两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主旨有何不同?(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救国救民族的方案较第一第二方案有何特点?(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的路”是一条什么道路?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会选择这条道路?(4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出的革命道路是什么?有何特点?实践结果怎样?(3分)
27.(14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文明演进的重要力量。
材料一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
——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材料二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
——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材料三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2005》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材料五1978年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1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在1501~1840年的科技发展趋势。材料二中论及的中国科技停滞不前的原因,遭到了某同学的反驳,请为他提供反驳词。(6分)
(2)材料三认为中国“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材料四却告诉我们在此期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两者相互矛盾吗?请说明理由。(5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3分)
【答案】
一、选择题:
1——5BDABC6——10AABDB11——15ADCBC16—20CCDCD
21—24ABAD
二、非选择题:
25.(11分)
(1)观点:①小说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②小说的影响力超过儒释道三教;③小说导人以
恶,破坏社会风气,有悖于传统主流思想。
原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市民阶层的
文化心理需求使小说的创作盛况空前。
(2)评价;①“中体西用”的提出符合当时中国的时代发展水平;②当时中国的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
影响: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对外国经济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答其中任意三点6分)
26.(13分)
(1)异:学习西方技术(自强求富),维护封建制度;(2分)
挽救民族危亡,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改革、社会改良)(2分)
(2)特点:政治革命,*满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分)
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1分)
(3)道路:无产阶级革命道路。(1分)原因:此前各种救国方案失败(或答具体史实);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受十月革命以及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3分)
(4)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1分);特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1分)结果: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1分)
27.(14分)
(1)趋势:中国逐渐失去在世界科技发明中的优势(或由世界转为日渐落伍)。反驳词:中国科技在明清以前一直西方,期间士大夫和儒学一直居于中国社会的主导地位。明代中国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而明代则是士大夫和儒学在传统社会文化中开始衰落的年代。(6分)
(2)不矛盾。由于帝国主义的敌视、封锁,“左”倾错误,“*”*,使我国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但由于广大科技工作者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卓绝努力,独立自主地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5分)
(3)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环境、国际环境、国家政策支持、教育水平、时代需要等。(3分)
高二年级历史期末试题.doc正在阅读:
2019年北京硕士学位研究生复试时间:2019年3月下旬-4月下旬10-16
2019宝宝短篇益智故事【3篇】02-25
2017人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作业本答案01-21
探寻动植物的神奇之旅作文800字05-13
2021大学毕业实习报告【三篇】07-25
育儿心得:BB不爱午睡更聪明?这才是关键01-05
2017年5月广西秘书二级成绩查询时间01-03
2018年温馨春节祝福语三篇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