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观察记录与分析【新版10篇】

时间:2022-11-10 03:26:0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亲子教育# 导语】观察记录可以作为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依据,利用观察记录的结果与家长沟通,教师的叙述不再空洞;家长也因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而知道怎样去帮助孩子,并与教师合作共同建构课程。今天©文档大全网为您带来了小班观察记录与分析【新版10篇】,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1.小班观察记录与分析


  观察分析:

  阳光三月万物复苏,幼儿园也迎来了一批新鲜的血液,孩子们表现得状况也都个并不相同:有哭闹不止找爸爸妈妈的;有对班级环境产生好奇看看这摸摸那的;还有一部分孩子们乖乖坐在椅子上看着老师的…...可是所有的孩子们却都对我们小一班设置的活动区特别的感兴趣,尤其是我们的娃娃家。娃娃家是以农家院的形式布置的,大大的灶台、大大的“土炕”还有营养丰富的各种“瓜果蔬菜”每当到了下午的进活动区时,孩子们都踊跃的参加,尽情的展示自己的“才能”。帅帅、小煜在“灶台”前卖力的做着自己的拿手“菜”他们总是会把别的小朋友挤出去,以至于让其他的小朋友没有展现的机会。甚至有时为了抢到好位置而动手“打”起来。每个孩子都想展示自己,让小朋友看到自己的表现,让老师看到自己精彩的表演,让大家为自己喝彩。但是由于场地的关系,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很好的在里边尽显自己的“英雄之武”所以导致孩子们都拥有极强的占有欲和表演欲。像帅帅和小煜都是性格比较活泼的孩子,而且根据《3至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3到4岁的幼儿思维方式都是直觉行动性思维,语言词汇量不充足,很容易出现打斗现象。

  采取措施:

  为了使《小小的农家院》活动区井然有序的开展起来,首先我让小朋友自己选出一个小班长,让小班长安排顺序与人数,让孩子们懂得排队等候,或者让孩子们自行商量确定,可是我发现由于孩子们太小,根本对班长没有任何的概念,所以执行起来有些行不通。所以我决定换一个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设置进区卡,进区卡上画的是各种角色的图片,首先就吸引了一部分幼儿的兴趣,然后我又说明了每个活动区只能5个小朋友进入,如果想进入别的活动区就要和小朋友商量进行互换。在玩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争抢的问题,辅助性的给予帮助,通过角色建议孩子们互相配合,体验合作的快乐,让孩子们学会处理玩伴的关系,而不是盲目的当“法官”给孩子们判案。同时多多的鼓励不敢进活动区的孩子,让他们多多的参与到游戏当中去,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帮助与鼓励。

  获取成效:

  这个小小的“农家乐”很受孩子们的欢迎与喜爱,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自发的玩起了过家家:这个当爸爸,那个当妈妈,爸爸炒菜,妈妈摘菜,玩的不亦乐乎,减缓了我班幼儿的入园焦虑,同时从这游戏当中也可以看出,3岁幼儿爱模仿的天性,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小演员,他们有着属于自己的小世界。教师只有从旁辅助和正确的引导他们,才能让他们在区域活动中学会处理问题学会成长,才能在游戏中充分展示自我风采。

2.小班观察记录与分析


  观察分析:

  刚到一个新班级,我花了不少时间熟悉班上的孩子,和他们交谈。一个星期以后,我发现一个名叫奇奇的小朋友很是调皮,表现很突出。他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只要有一点不爽就拿同伴出气,要么打一拳边上的男孩子,要么拉女孩子的辫子,甚至还会推倒挡在他前面的孩子。对于老师的制止,他一点反应也没有。经过了解,我得知奇奇的父母由于平常工作忙,很少照顾他,更别说和他交谈了,这使得孩子内心比较孤独。其次,奇奇是独生子,平时家人比较骄纵,事事都由着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还常出现不答应其无理要求就打父母的现象。在与其父母交流中,他们也认为,自己的孩子格外调皮,不听话,而他们对孩子缺少较为正确的教育方法,不知用什么办法教育自己的孩子,希望老师对其孩子严格教育

  采取措施:

  奇奇之所以抢玩具、推撞别人我觉得是想引起老师和小朋友的注意,让大家都来关注他的情绪反应。作为教师,我认为要提高自己的移情能力,学会欣赏、理解、宽容有问题的幼儿。经过分析,我认为他的攻击性行为主要是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以及情绪的变化而表现出来的无意识行为。因此,我改变了对奇奇以前的态度,试着走进他,去理解他,当推人现象再一次发生时,我并没有指责他,而是帮他说话,帮助他去向别的小朋友道歉“奇奇不是故意的,请你原谅他好吗,其实他是喜欢你,才碰了你。”奇奇的表现也因为老师态度的改变而改变,他第一次真诚的向别人道了歉,不像过去一样若无其事了,还学老师的样子,帮别人摸一摸撞疼的地方。这一细微的变化再一次证明了要真正的理解孩子的重要性。

  获取成效:

  看来,再调皮的孩子只要我们老师能投其所好,有时哪怕就一句话也能起到很好的教育功效。经过我们老师的努力,奇奇在自我控制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知道集体活动中的规则,有时会控制自己的一些行为,但仍存在反复性。现在的他经常会主动帮助小伙伴,不像以前那么霸道了;平时也能主动地与老师、同伴交往,积极地参加班级的各种活动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奇奇一定会改掉身上的坏毛病。

3.小班观察记录与分析


  观察分析:

  兵兵自从上小班以来从不说一句话,只是用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观察着一切,也从不参加区域活动。一来幼儿园就静静地坐在那把固定的椅子上,看着其他幼儿忙碌着!

  今天兵兵像往常一样在椅子上坐了一会儿,之后起身走到娃娃家,站了一会儿,看了看周围的小朋友,拿起娃娃家的一个小盘子,走到水房。不一会儿,兵兵小心翼翼地端着一小盘水走进了教室,把它放在有阳光的窗台上。接下来,兵兵把娃娃家十个小盘小碗都装满水放到了阳光可以晒到的地方!然后又静静的坐回了那把小椅子上!

  采取措施:

  看到兵兵今天如此的举动,作为我感到很好奇,兵兵这是要干什么?于是,在户外活动时,我亲切地拉着兵兵的小手,和蔼的问兵兵:“你把水放到窗台上的阳光处,这是要干什么呀?”兵兵忽闪的眼睛望着我,不说一句话。我感到兵兵有顾忌,害怕老师批评他,所以我有补充说:“兵兵别怕,不管你说了什么,老师都不批评你!”兵兵这时才轻轻的说:“我是给小鱼晒水呢,奶奶家的鱼换水就要先晒一晒。”此时,我才恍然大悟,兵兵是为幼儿园的小金鱼准备换用的水。多么心细的孩子呀!我激动地说:“谢谢你!帮助老师照顾鱼!”兵兵眼睛亮了一下,没说什么,却似乎高兴的转身走了!

  获取成效:

  兵兵一向不喜欢与老师、同伴交流,在这次简单的谈话之后,我开始关注兵兵,并委托兵兵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兵兵与老师的距离越来越近,有时候能主动与老师说一些自己见过的、听过的事!

4.小班观察记录与分析


  观察分析:

  儿童心理学研究和儿童实际情况告诉我们——无论教育和保育,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都需要我们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年龄的孩子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也是有区别的。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各方面能力都有待于加强,所以教师的介入指导次数就相对于中大班要多一些,如何适时适宜适度地介入指导也就成了我们的困惑。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玩娃娃家时突然发生的纠纷,教师如何适时适宜适度的介入指导。

  今天又到了小朋友喜爱的区域活动,孩子们高兴的参与着每一个区域活动,突然娃娃家有位小朋友对老师说:“老师,没有菜了?”赵老师说:“没有菜怎么办呢?”孩子们说:“那我们去买菜吧”还没等老师说什么,孩子们纷纷穿上鞋跑了出去,不一会活动室传来喊叫声:“老师,他抢我们木珠了”,赵老师赶紧跑到活动室,玩木珠的小朋友七嘴八舌的嚷嚷着,赵老师顿了顿说:“老师看看他抢木珠干什么去了?”这时玩木珠的孩子们渐渐安静下来继续游戏。赵老师走到娃娃家一看,原来他们正在拿木珠当饭和菜呢,过了一会赵老师敲开了娃娃家的门说:“你们在做什么饭呢?好香啊!”孩子们喜悦的说着菜名,赵老师说:“能让我和玩木珠的小朋友品尝一下吗?”这时,孩子们高兴的拿着盛好菜的盘子让其他小朋友品尝去了。

  采取措施:

  小班幼儿年龄小,喜欢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区域活动,在游戏过程中往往会把自己当成情景中的某一人物,伴随着各种假想的行为和心理,常常忘记自己而沉迷于此,努力地模仿人物的言行进行游戏,而忘了自己的本来的身分。

  在这个案例当中,娃娃家的孩子们在游戏时发现原有的塑料蔬菜已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才会说“老师,没有菜了”然后跑到活动室抓了一把木珠回来当菜,可见幼儿的这种行为与他的年龄特点分不开的,孩子们能说出“没有菜了”然后想到去买菜,抓木珠等一系列行为,说明了小班幼儿现在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明白炒菜做饭是需要一定的实物来代替,而且知道这些菜是要到菜场去买,但在活动中并没有设立菜场这个情景,所以孩子们抓了一把木珠回去当菜了,在孩子幼小心灵中,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造成了材料的紊乱,而只观注到了自己伴演的角色,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是小班幼儿常见的行为。赵老师这时并没有批评孩子的这种行为,而是在缓解告状幼儿的情绪后走到娃娃家,悄悄去观察幼儿的言行,然后参与到游戏当中肯定孩子们能动脑筋想办法,然后用隐性的教育方法,使木珠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这样不仅没有挫伤孩子们游戏的兴趣而且还使孩子更加自信了。

  获取成效:

  区域活动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带有学习性质的游戏,教师的角色也渐渐变成了引导者、观察者、支持者、合作者,我们要在活动前充分预设活动材料和幼儿行为,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准备的环境和丰富的活动场景,将教师的要求真正转化为孩子的需求,把孩子放在主体地位。

  在教师介入时,一定要了解当前幼儿已有的经验是什么,兴趣点是什么,然后再考虑在哪方面给予适当的帮助。在帮助前我们一定要学会耐心等待、不能急于求成,先观察再指导,给幼儿自由游戏的空间和自己决定的权利,使孩子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然后等待时机,最低限度地适时介入,给予支持性的帮助和指导,从而真正体现教师的引导者、支持者、观察者、欣赏者的作用,才能推动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5.小班观察记录与分析


  观察分析:

  美工区里一下子来了好几个朋友,有的拿着排笔用颜料画画、有的拿着各种玩具在印画、还有的正在墙面进行各种涂鸦,孩子们玩的很是愉快。突然鑫鑫大叫一声:“你把我的衣服弄脏了。”并指着被颜料染红了的衣服大声的责备着一旁低着头的瑞瑞。一下子美工区所有的孩子都停了下来。

  我的分析:

  1、美工区区域空间较小,每次游戏都会有6~8名孩子在里面玩耍,孩子在取放材料不慎将颜料弄到同伴的衣服上。

  2、当人数与游戏区域不匹配时,游戏行为就会受到影响,并产生冲突和矛盾,幼儿的专注度就会受到干扰并终止游戏的进行。

  3、美工区没有任何游戏规则。

  采取措施:

  措施一:我把鑫鑫的故事告诉了孩子们,并问他们:“为什么鑫鑫的衣服会被弄脏啊?请你来想个办法能不让我们的衣服再被弄脏?”(将问题交给孩子,培养孩子从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笑笑说:“美工区里面小朋友太多,太挤了。”大阳阳说:“因为他们喜欢拿着笔乱画。”兜兜说:“我们可以穿个围围。”

  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来制定了美工区游戏规则:画画和取放材料时注意不要将颜料弄到同伴的衣服上;将颜料和游戏材料放置相对安全的地方,如:桌上、玩具柜上、地面上等;在美工区中不要拥挤、争抢玩具。

  措施二:将美工区扩大并进行区域的划分,墙群边可在墙面的绘画、印画、涂色等活动,在提供一旁的两张桌子,孩子可以自己将需要的材料端到桌子上,在桌面上进行游戏操作,这样就把美工区的孩子分散开来,也不会发生拥挤的状况了。

  措施三:给美工区增添了防水罩衣。

  获取成效:

  孩子们制定了美工区的规则后,能够较好的遵守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同时美工区空间位置的调整,使孩子进行游戏时减少了拥挤的情况,再也没有因为孩子衣服弄脏而抱怨了,大大的增加了孩子在美工区中玩耍的兴趣了。

6.小班观察记录与分析


  观察分析:

  亮亮是一个聪明又招人喜欢的小男孩,但他却有一个小小的坏习惯,那就是手中必须拿着他的“小花被”。幼儿若长时间与依恋物为伴,不仅对健康不利,而且还会影响与同伴交往、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由于亮亮刚刚上幼儿园,考虑到小班幼儿初到新的环境中,小小年纪就要入住长托,也就没过多考虑。可时间一天天过去了,这种爱拿依恋物的现象并没有好转。当手中没有“小花被”时,他就会大哭大闹地找妈妈,时间一长,幼儿园里都知道我们班有个“小花被”。

  起初我们也设法改掉孩子的这一习惯,可效果并不明显,通过家园联系才知道,他不仅在幼儿园会有这种行为,即使在家中也会对他的小花被爱不释手。这也在无形之中给我们增加了难度。也就是从那天起我做好了打长久战的准备。

  采取措施:

  我充分考虑幼儿初到新环境,恐惧之感也会油然而生。所以他的“小花被”可以带给他一点点的安慰。在家中,父母工作较忙,只有阿姨一人带他,每当想妈妈时他也会拿出他的“小花被”,也许他的这种行为会给他带来一些安全感吧!对于这种情况,我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有效措施:

  1、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得到他们的信任与支持,并在家中尽量减少拿花被的频率。

  2、在一日生活中分阶段的进行说服教育

  (1)进餐:在进餐前告诉幼儿可以先将小花被放在椅子上,手中拿着花被吃饭就不方便了。

  (2)教学方面:在课前轻声与他交谈,让他知道上课期间手中不要拿任何物品,先将小花被放入自己的柜中,等下课时在拿出来。

  (3)户外活动:在户外活动时与他进行交流,告诉他拿着花被活动会很不方面,老师帮你保管,等你活动结束时在还给你。

  (4)午睡:在午睡期间可以适当让他拿着依恋物入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递减。

  3、耐心为伴,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与幼儿沟通,成为孩子较为信任的朋友,教师可通过轻柔的肢体接触、温和的言语安抚、亲切的的表情交流,唤起孩子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让孩子对教师产生依恋,进而逐步适应幼儿园生活,摆脱对物品的依恋。

  获取成效:

  经过以上的这些阶段,这一天的时间已经过去很多了,当他专注进行某些活动时就会暂时遗忘手中的花被,我巧妙的运用了这一优势,最后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他的这种习惯大有改进,在进餐、课堂、户外等时候能够做到主动将花被放入柜中。但改变这种现状还需长期不懈的坚持与努力,我相信这个时刻即将来临。

7.小班观察记录与分析


  观察分析:

  每次午睡起床后,我们都要求孩子们自己去穿鞋子,因为孩子年龄较小,能力有限,所以有的孩子会自己穿鞋并且能够左右穿对,但有部分孩子虽然可以自己穿鞋但是总会左右鞋穿反,一次我看到胡xx又把鞋穿反了,就对他说:“胡xx,你看看你的鞋怎么了?”他瞧了瞧自己的鞋子,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鞋穿反了,马上就坐回椅子上将鞋子换过来,换完就去吃午点了,他看到我便来问我自己是不是穿对了,我说:“你自己看看觉得对了吗?”其实他穿对了,却还是自己跑回去又将鞋换了回来,于是他的鞋还是穿反了。很多孩子都是这样,他们根本分不清鞋子的正反。

  采取措施:

  由于现在的孩子在家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爸爸妈妈忙于工作,爷爷、奶奶又溺爱孩子过渡,在家样样事情都包办代替,至于衣服怎么穿,鞋子的反正,那是大人的事,孩子只管像木偶似的等着就好,所以致使他们的自理能力较差。面对孩子们的情况,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我想到了一首学过的儿歌《鞋宝宝》,儿歌的内容就是教孩子如何区分鞋子的正反,对他们是否穿对鞋子帮助很大,于是我把这首儿歌运用到了一日生活中,我先是在黑板上画了一双鞋子的示意图进行了讲解,区分。然后,用一个孩子的鞋子做了演示,他们也一边把小脚并拢,一边念儿歌:“两只鞋宝宝,一对好朋友,穿对了,高兴头碰头,穿反了,生气背对背。”我还让孩子们相互检查,看一看鞋宝宝是生气了还是高兴了,我看见他们都认真的检查起来,嘴里还说着:“高兴了”“生气了”,并且我还对平时经常穿错鞋子的孩子单独讲解,教他们怎样检查自己的鞋子,怎样让鞋宝宝高兴起来,孩子们都很感兴趣,也表现的特别兴奋。为此,我还让孩子们进行了穿鞋子比赛。

  获取成效:

  通过学习《鞋宝宝》活动,我们班的孩子们不仅能分清鞋子的对错,还大大提高了穿鞋子的速度。我还鼓励他们在家也自己动手穿衣穿鞋,过了一段时间,晨间接待家长送孩子入园时,都向我反应孩子现在在家自理能有所提高,能自己动手穿衣穿鞋,还有的孩子还主动帮助爸爸妈妈穿鞋呢!

8.小班观察记录与分析


  观察记录: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迎新联欢会,我们是才入园的小班新生,经过我和班里老师的商议决定编排一个“时装秀”,通过构思,选取音乐,我们把风格定为“最炫民族风”,以中国发展为线索,从古装到现代,并融入了国粹文化---京剧,在展出宫廷格格服装人选上,我们总觉得没有合适的人选,但看到平时不爱说话,内向,胆小的罗嘉琪时,我们决定让她来表演格格。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平时连上厕所都不敢给老师说的她,在排练中竟是那么认真,她非常清楚地记得自己出场的顺序和音乐,还帮助其他小朋友记队行和出场音乐,在走场时像模像样,颇有几分文静格格的风采,她的表演博得家长们和小伙伴的掌声。

  分析:

  罗嘉琪虽生性腼腆,但在艺术表现方面非常有自己的特点,而且从她内心来说,她也是非常愿意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一面让大家认可和赞赏她。她以前的内心和腼腆都源于她的不自信,经过这次排练和演出,罗嘉琪笑容多了,当我们逗她叫她格格时,她抿着小嘴笑的特别甜,以前的胆小被自信取代了。

  采取措施:

  1、通过这次表演,我发现不是孩子不行,而是缺少了让他们表现得平台和机会,因此,多为孩子提供表现的平台,并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讲自己的特长限度的发挥出来。

  2、多关注不爱说话的乖乖女的中间幼儿,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幼儿多参与集体活动,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树立自信心。

  3、家园共同创造机会,让孩子的展示有场地,有观众。例:把幼儿园所学的故事带回家,和爸爸妈妈分配角色,共同表演。

  获取成效:

  1、幼儿通过这次表演活动,对班级的事情开始关注了,并能发表积极参与,有了自信心。

  2、与小朋友、老师之间的交流增多了,喜欢表达自己身边发生事情,愿意分享自己的快乐。

9.小班观察记录与分析


  观察分析:

  今天户外活动时,突然下起了小雨。“看,下着什么?”“雨落来时象什么?”这时,孩子可利用眼睛观察到的及平时积累的下雨经验展开想象,如:象线、象珠子等等。有的幼儿一边跑,一边兴奋地叫,一边用手接着雨。子奇说“雨下在身上真舒服”。吕xx说“妈妈说雨是透明的,没有颜色的”。“让我们用手去接一下雨,会有什么感觉?”幼儿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湿湿的、凉凉的”。“雨接在手里会很快掉到地上,谁有好办法不让雨跑掉吗?”这时,孩子就会去找各种接雨的器具尝试。他们常常兴奋地谈论着。孩子们对雨兴趣昂然、情有独钟。

  采取措施:

  “不要剥夺孩子与大自然接触和了解的权利”我们不妨抓住这一季节特征,利用这一自然资源,引导孩子有意识地去观察、感受、了解雨。把课程环境化中的环境的内涵扩大到大自然中去。小班孩子年龄小,他们必须在亲身体验、探索中去发现事物的特征。下雨天,他们常常爱往雨中跑:接着雨滴、踩着水坑等等。对雨是兴趣昂然、情有独钟。我们便可利用孩子这个兴趣点,又发生在孩子周边的生活经验开展有益的教育活动,从而真正体现《纲要》中提出的将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精神。

  获取成效:

  孩子的兴趣点非常高,在雨中开心地跑,感受着雨水的滋润和凉凉的感觉,他们利用身体的各种感官感受着大自然,通过亲身体验来发现雨的特征,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0.小班观察记录与分析


  观察分析:

  我观察的方法是个体事件取样法,针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分析:孩子爱咬指甲,是情绪的反应,有时是紧张、抑郁,有时是有沮丧、自卑、敌对等情绪状态,都可能会引起咬指甲的行为。深究其根源,往往来自于关注不够或缺乏安全感。而有些孩子,由于咬指甲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受训斥,反过来又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成为继发性精神刺激因素。可以运用奖励、行为规范等方法对幼儿咬指甲行为进行矫正。

  采取措施:

  游戏一:手指也要来看书

  目的:让源源在看书时两只手都有任务。

  准备:图书,小蜜蜂、小蝴蝶纸偶

  过程:源源正在一边看书一边要指甲。我坐在他身旁,用手指戴着纸偶伸到书的旁边,学者小蜜蜂说:“我是小蜜蜂,我也想来看图书。”源源的视线移到了纸偶上,我接着说:“源源,你这么爱看书,就请你戴着小蜜蜂一起看书吧!”

  游戏二:瞬间留影

  目的:用对抗反应控制咬指甲

  准备:手机

  过程:在发现源源要指甲的行为时,用手机及时抓拍下来,让源源你自己看手机中的自己,确信自己又在咬指甲了。一边看照片一边模仿老师的话语,如“要指甲很脏,我不要肚子里长虫子。”

  游戏三:摸摸指甲

  目的:勤剪指甲,保持卫生

  准备:指甲钳,10个手指偶

  过程:让源源的小手碰碰指甲钳,感受温馨自然的气氛。老师给源源剪指甲,给“十个指头兄弟理发”。剪好指甲后,给每个指甲带上一个手指偶,做为奖励。

  获取成效:

  教育无小事,咬指甲的行为是生活中的行为问题,也折射出孩子的心理波动和情绪的变化,不可小看。经过几个小游戏的练习,历经了大概2个月的时间,源源咬指甲的习惯基本消除。为源源营造宽松的生活及学习氛围,是巩固矫正效果的重要环境因素。老师温和的态度及暗示性的提醒,使源源的自尊心得到保护,为源源彻底改掉咬指甲的坏习惯提供了持续地心理保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IYg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