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 导语】在现实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环境里想获得成功,你得先学会默默地做好自己的事,专注于某一点或某一方面,用经历和阅历积累,丰富自己的思想和知识,正如你羡慕别人在某些方面的特长,你可知道他们从小接受了这方面多少系统的训练,克服了多少训练中的困难。©文档大全网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语文上学期模拟试题》,希望可以帮到你更好的学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社会是否出现了阶层固化现象,这是近年来许多人比较关注的问题。人们关注这个问题,主要是担心自己向上流动的渠道变窄、未来发展的空间受限,害怕在机会分配上過到不公平对待。那么,当前究党应该如何看待我国的社会流动问题?
通常意义上讲,社会流动有两个重要维度,一个是代内流动,即一个社会成员从初始社会阶层向现在所处社会阶层的流动,另一个是代际流动,即一个社会成员与其父辈相比的阶层变化。从代际角度看,子女社会地位的获得受到父辈地位的影响越深,社会就越封闭、越缺乏流动性.
在促进社会流动的因素中,有个人和家庭的因素,也有社会发展的因素。不可否认,家庭对个人的社会流动具有重要影响。伹我们也要看到,在现代社会,家庭在影响人的社会地位时,往往不再简单地表现为子承父业等形式,而是更多地通过让子女受到良好教育来支持子女的职场发展。也就是说,不管一个人出身于哪个阶层,如果他不能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获得被这个社会所承认的人力资本,就很难获得良好的社会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受教育程度对人的社会阶层具有重大影响。
从社会发展因素看,社会流动有一个基本规律,就是越上层的位置就越难流入,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进行跨阶层的向上流动也比较困难。这是因为工业化过程逐渐完成后,阶层之间发生流动的结构性动力巳逐渐减弱。尤其是当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时,社会上层工作岗位对人的专业技能、受教育程度、综合素质等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使向上流动的难度不断增加。因此,个人在职场上向上发展难度越来越大,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社会阶层固化。
那么,在现代社会,政府如何防止社会阶层固化呢?基础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民众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从很多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一般社会流动都会加快。比如,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活力被激发、社会流动加快的过程。数以亿计的人从温饱到小康、从农民身份到市民身份、从低收入群体到中等收入群体的转变,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流动程度之大。防止社会阶层固化,关鍵是深化改革、促进机会公平。事实上,当一个人在社会中能够靠自己努力获得成功时,就证明这个社会是具有流动性的,机会是公平的《当前*我国采取的许多举措,如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户籍制度改革、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等,着眼点都是实现机会公平、促进社会流动。
(摘编自马峰《正确看待社会流动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由一个阶层到另一个阶层的变化,这种变化分代内和代际两种。
B.当社会较封闭,缺乏流动性的时候,父辈的地位就会直接影响子女所获得的社会地位。
C.在西方社会,工业化过程的完成、经济增长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使得社会流动很难进行。
D.只有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社会中取得成功,才能证明社会具有流动性,机会平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提出了人们关注的现实问题,然后下文通过对社会流动问题的讨论,回答了人们的疑问。
B.文章分析了教育对个人向上流动的重要作用,指出良好的教育是能获得良好的社会地位的必备条件。
C.文章直面社会阶层固化的社会话题,具体分析了社会流动的表现、影响因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D.文章在论证中结合了西方发达国家社会阶层流动现状和中国改革开放在社会阶层流动上的巨大成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现代社会,越上层的工作岗位对人力资本的要求越高,向上流动的难度也越大。
B.通过让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来支撑孩子的职场发展,将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共识。
C.在现代社会,人们可以通过教育获得良好的社会地位,家庭对个人的影响越来越弱。
D.对中国来说,深化改革、促进机会公平是促进社会流动、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的关键举措。
二、文言文阅读(12分。选择题8分,每小题2分;翻译题4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②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谓亭长曰:“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舣(yi倚):螌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两人才正面相对。
4.对下列句子屮加点饲的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项王军壁垓下壁:设营驻扎
B.持短兵接战兵:兵器
C.项王办亦被十余创被:及被动
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购:悬赏
5.下列各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词义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乃有二十八骑
B.亦足王也综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C.今独臣有船籍独不愧于心乎
D.若非吾故人乎虞兮虞兮奈若何
6.关于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句子,断句最准确的一项是(2分)()
A.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C.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D.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7.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项羽军队在垓下安营,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上演了“霸王別姬”的悲剧。
B.项羽乌江拒渡,既是认为老天要让他灭亡,也是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
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桁雕细刻形象,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天之亡我,我何渡为!(2分)
(2)纵彼不言,菥独不愧于心乎?(2分)
三、诗文默写和古代诗歌鉴赏(10分)
9.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任选三题,每空1分,共6分)
(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2)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4分)
苏幕遮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这首词以意象联系上下片,作者见景生情,既细致传神地写景状物,又颇有诗意地表现_____的情感。
四、现代文(文学类)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
绿色的太阳
崔合美
①公共汽车沿着乌鲁木齐至阿勒泰的公路,绕过白雪皑皑的天山,驶进了准噶尔盆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我俯在车窗边,睁大好奇的眼睛,饱览着大漠风光、边塞景色。和万里之外的江南家乡那明丽秀巧的小桥流水柳如烟的景色相比,天山北麓的漠漠沙海,以它那壮阔的风貌,对我是很有吸引力的。瞧,那无垠无涯的大沙漠,那从沙堆里蹦出来的旭日,那远处的几峰驼影,那一行横空南飞的秋雁……像是一帧帧画幅,嵌到车窗口,陪我在沙漠里穿过了一天,两天,三天。
②一天,两天,三天,每天映入眼帘的,除了沙漠,还是沙漠,一片单调的枯死的灰黄的颜色,涂抹着高天阔地,染得我的眼光一片枯黄,心儿也变得枯黄。就连我一向喜爱的桔红的朝阳,竟也似被黄沙淹成枯黄的模样。这时候,我的记忆中爆出了“纷红骇绿\"、“摇黄绽紫”这些五彩缤纷的词汇,浮出了柳碧花鲜的洞庭家乡。我真盼望大漠送给我一双彩色的眼睛,让我双眼里嵌满鲜花、芳草,映进多姿多彩的画面。即使办不到这点,哪怕是送来一朵绿色的云,一片碧青的绿洲,一缕澄碧的泉水,用湿润润的绿,来揩拭我眼里和心头蒙上的一层枯黄,带来一点生趣也好啊。
③第四天我睁开双眼,四顾一望,依旧是一片无际无边的枯黄的沙漠包围着。初次见识大漠风光的那种新鲜感消失了,我干脆闭上眼睛,靠在椅背上瞌睡,任凭摇摇晃晃的汽车载我在沙漠里横渡,在枯黄的颜色中钻穿,而不愿再让它渗进我的眼睛,渗透我的心境。淹漫我的感情。
④蓦地,不知是谁激动地喊了起来:“快看,绿色的太阳!”
⑤终于,像荒芜的土地盼望种子一样,从人们嘴里播出了第一个“绿”字,立刻把全车人的睡意全都掠走,大家都振作起来,挤向西边的车窗,让眼光驰向远处的天边。
⑥天边,不知是一片草原,还是千顷麦苗,像一座绿色的大海,绿油油地从地平线涌来,即便是南飞秋雁衔来的秋意,也没有能够在那儿降落。就在这绿碧丛中,在绿色的地平线上,现出小半个快要沉没的夕阳。通常见到的落日,或是橙红,或是桔黄;前几天见到的沙海落日,则是毫无生气的蜡黄色。可是,眼前看见的夕阳却很奇怪:它留在绿色地平线上的那一部分,既没有五彩云霞簇拥,也没有暮霭烟雾笼掩,因此,我们清清楚楚地看见它由枯黄渐渐变成绿色,射出像草地那样绿茵茵的光辉,染得天空也绿油油的,使远天远地都变得嫩鲜鲜的,显得十分美丽。
⑦绿色的太阳,像是一泓绿色的泉水,润湿了我们干涩的眼睛和干枯的心,润湿了我们干涩的喉舌和干涩的感情。车上的旅客活跃起来,车厢里响起了兴奋的话语。
⑧“真怪!"一个跟我一样初次来边疆出差的广东同志,像是问别人,又像是问自己,“红太阳到了阿勒泰这地方,怎么就变成了绿太阳呢?"
⑨“告诉你吧,同志。"和他并肩坐在一起的,穿一身旧军装的汉族老同志,拍着那广东来客的肩膀,风趣地说,“一九五0年我们进军新疆解放阿勒泰以后,就留在原地办军垦农场。那一片绿油油的,是我们农垦战士在戈壁沙滩上开垦出来的麦田瓜地。那太阳是让麦苗瓜叶映绿的!”
⑩“大叔,您说错了!"一个带上海腔的年轻人,一定是支边青年,笑着说,“那一片碧青青的,是我们开垦种植的苹果园、葡萄园,太阳是经过苹果林、葡萄架下的时候,叫我们的果树染绿的!"
○11坐在年轻小伙前面的一个穿绣花连衣裙、带银饰羽翎帽的哈萨克姑娘回过头来,不服气地笑着说:“那一片绿得无边的,是我们把乌伦古河的水引进沙漠,撒下种子,让沙漠变成的大草原。那太阳,是让我们的渠水浸绿的,是让我们的草原渗绿的。”
○12“你看,那太阳露出的小半边,圆圆的,绿绿的,多像我们瓜田里的一只露出绿叶来的大西瓜哟!"老农垦战士没加反驳,却用一个新颖的比喻,在坚持自己的意见。
○13“我看,像我们果园里一棵枝叶茂盛的果树的浓荫。”支边青年马上用另一个新鲜的比喻,来支持自己的说法。
○14哈萨克姑娘很聪明,也说出了自己的想象:“你们看,那太阳像不像一座架在草窝里的牧民的绿毡篷呀?”
○15“你们说的都对。"一个干部模样的维吾尔族中年男子,沉思地微笑着说,“是我们几个民族团结一起,建设边疆,给沙漠披上了绿衣。那一片绿色,是我们的青春染绿的。那太阳是感染了我们的思想才变绿的。”
(选自《当代散文鉴赏》,有删改)
11.第②③段“枯黄"一词共出现了六次,反映作者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12.简要赏析第⑦段划线的句子。(4分)
13.文章开头着力渲染沙漠的“枯黄",直到第④段才点出“绿色的太阳"。请问: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它有什么作用?(4分)
14.结合全文,说说“绿色的太阳"有何深刻含义。(4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与表达(17分,选择题10分,每小题2分;20题4分;21题3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鼙(pi)鼓潺湲(yuan)薜荔(bi)訇(hong)然中开
B.滟滟(yan)桀骜(ao)踯(zhi)躅钟鼓馔(zhuan)玉
C.孱(cdn)头渌(lu)水潦(lao)缩咬文嚼(jue)字
D.刈(yi)旗垓(gai)下解剖(pou)一蹴(cu)而就
16.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驻足徜徉附加值坚如磐石B.废墟遨游万户侯终南捷径
C.鉴赏倾注笑咪咪挺而走睑D.透彻煎熬俱乐邱摇摇欲坠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张师傅很有修车经验,对各种型号汽车的性能、结构等了如指掌,修理技术已达到目无全牛的地步。
B.即将退居二线的王局长,在战线辛苦工作了一辈子,但人至暮年,马齿徒增,人生落寞之感难免涌上心头。
C.《红楼梦》的语言,形成了生动形象,准确精炼,流畅自然的特点,是汉语运用到炉火纯青程度的典范。
D.在诗圣杜甫的诗中确实有不少石破天惊的警语,发人深思,也令人感叹。
18.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演讲辞作为演讲时的文稿,除了具有观点鲜明、逻辑性强的特点外,还要运用多种艺术手法,鼓舞听众的情绪和听众的共鸣。
B.当怀着感激之心而对丰富多彩的生活时,我们就会发现生活的美好、产生情感的共鸣,找到写作的题材。
C.朗诵是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朗诵,我们可以创造性地表现出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语言文字的音韵美。
D.讲究文采并不是堆砌华丽辞藻,而是在准确表达内容的前提下,做到“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19.下列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不同时代、不同文体的古代抒情散文抒发的感情不一,语言也各具特色:有的典雅华丽,;有的沉郁顿挫,;有的娓娓道来,所有这些,至今读来仍能。
①气韵流动②质朴自然③令人回肠荡气④感人肺腑
A.①③②①B.②③①④C.①④③②D.②④①③
20.下面是一则由筹备组某组长撰写的高中毕业三十周年聚会邀请函初稿片段,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4分)
同学们,一別三十找,共叙同学情。受筹备组交代,特向大家发布高中毕业二十周年聚会相关事宜。时间:2018年10月2日上午9时;地点:某某中学会议室。要求同学们先放下繁忙的工作,抽空莅临母校,期待我们再次相逄。在此我谈代表筹备徂发出诚挚的邀请,同学们尽量准时参加。
①改为.
②改为.
③改为.
④改为.
21.名著阅读(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翻身回来,陆虞候却才行得三四步,林冲喝声道:“好贼!你待那里去!”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搁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陆虞候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林冲骂道:“*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逬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
以上文字节选自《,》(著作),叙写的延林冲被“遥上梁山”的情节,请联系原著,写出两个能够体现林冲性格特点的词语、。
六、作文(40分)
22.“零零后”,一个被广为关注的群体,有人说,他们是物质极端丰窗,而精神世界却是被虚拟空间和碎片化信息塑造出来的一代。作为““零零后”的你们,是否对自己这一代人做过深刻的反思?
请以“零零后,最需要”为题,选择你认为最重要的一种品质或一种能力填在横线上,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要求:补全题目,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议论合理。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与前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②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③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④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而是虚心涵泳,然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⑤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相对应的。到了明代,从小学(明代叫社学)开始,到科举求官,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教科书,读书的过程是“证诸先觉,考诸古训,尊所闻,行所知”的历程,从小就开始这样反复训练,“日以义理浸灌其心”,长大了自然就可以达到使“心术归于正”的目标了。
(选自2018年11月26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传统中国,《朱子读书法》作为一本讨论如何读书的书籍,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B.古人认为读书如果只是“辞章记诵”,就背离了读书的本意,因为其目的是猎取功名。
C.只有了解作者的语境、品性、意图,以古人为师,进行自我治理,才能够把书读进去。
D.读书要能“出乎其外”,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作为改变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简述古人读书之法的演进过程,阐明古人读书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为了“存心复性”“学以成人”“经世致用”。
B.文章在二、三两段引述陈善和王国维的观点,从不同角度分别对“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读书方法作了介绍和阐释。
C.第四段具体分析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过程中读书人的角色定位,并指出读书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和一些要求。
D.文章先概述古人的读书之法,然后层层递进,重点分析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方法的内涵、做法、特色和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读书方法的探讨,《朱子读书法》《读书分年日程》《五经读法》等著作有传承关系,继而陈善又总结出“读书须知出入法”。
B.善于读书的人应当做到两点:首先能够走进书里,“见得亲切”;然后熟悉作者语境和个人品性,消化所读之书,实现经世致用。
C.孟子提倡士人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读书方法是非常赞同的。
D.明代选择《四书章句集注》作为教科书,按照系统做法反复训练,以期达到“心术归于正”的目标,体现了鲜明的儒学特色。
【答案】1.B2.A3.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古人认为,把“辞章记诵”的读书方法作为猎取功名的手段背离了读书的本意;而不是认为“辞章记诵”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故本题选B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A项,“古人读书不是为了获取知识”错,原文是“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故本题选A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陈善是南宋人,他的《扪虱新话》要早于《读书分年日程》等著作;B“熟悉作者语境和个人品性”应是“见得亲切”的前提;C孟子是前人,陈善是后人,所以“对……非常赞同”不当。故本题选D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欢宴
申平
那场欢宴是从晌午开始的,一直持续到晚上,又持续到深夜……
大块吃肉,大碗喝劣质酒,人人肚儿圆,个个脚步趔趄。全村的大人小孩,几乎都进入了一种癫狂状态。他们说,吃了这顿饭,就是死都值了。
过节,生产队杀了一头二百多斤重的猪,却不料是头豆猪①。
队长一*坐到地上,长长地叹息一声,脑袋就往裤裆里一点点地扎下去,扎下去,许久也不作声。
众人缓过神来,先是小声,后是大声地议论起来,他们其实都是在给队长出主意呢。最后,知青②张黎的意见占了上风。
张黎说:“埋掉吧,只能忍痛埋掉。书上说了,人要是吃了豆猪肉,首先会得绦虫病,肠子多长它就多长,每天跟你争吃喝。要不就得囊虫病,虫卵会钻入肠壁,经血液带到全身,在肌肉里长出一个个像米粒一样的囊肿,囊虫可寄生在人的心脏、大脑、眼睛里,没法儿治。”
人们听得悚然,一起低头看着队长。
队长的脑袋终于从裤裆里一点点升起来,脸色煞白像是生了一场大病。他的眼睛在人群里找到了张黎,然后骂道:“张黎,你说话倒挺轻巧。怪不得你他妈的总也抽调不上去!”
张黎的脸腾地红了,他大喊:“队长你骂人!我告诉你,我说的都是科学!”
队长跳起身,冲张黎吼道:“科学,科学能当饭吃?队里辛辛苦苦养了这头猪,大家都眼巴眼望地等着分肉解馋呢,你说埋就给埋了?”
张黎往后退了几步,嘟嘟囔囔地说:“我这只是提个建议……”
队长把手倒背起来,走了几圈,样子就像个决战疆场的将军。他突然举起一只手,在空气中直劈下去,声音也有点发劈:“肉,就不分了!去架大锅吧,把猪收拾好都给我炖上!不怕死的,就吃;怕死的,随便!”
一锤定音!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到了晌午,大锅里就飘出阵阵香味了。随后又加入了不少干白菜,最后把灌好的血肠放进去煮,香气渐渐溢满了全村。饥饿的人们,一年到头很少吃到荤腥的人们,纷纷拿着碗筷,吞咽着口水向队部快步走来。
张黎和几个有点儿文化的青年人也来了,但是他们空着手,只是站在一边看,脸上分明写满嘲讽。众人却不看他们,只管盯住大锅,眼睛里恨不能长出手来。
张黎说:“大家千万不能吃啊!喝汤都不行,弄不好全村都成米心人!惨了!”
就有不少人犹豫起来,眼神里多出了恐惧。
队长这时用勺子敲打着锅盖说:“都听着啊!今天随便吃,但是丑话说到前头,要是真吃出了什么毛病,可别怨我!我先带个头。老子就不信,那些虫子这么煮还能活着。再说死生由命!”队长说着,用刀切下一大块血肠来,在两只手里来回倒凉着,咔嚓就是一大口,只嚼了三五下,就吞咽下去,闭上眼睛极其沉醉地说:“我的妈,真他妈香啊!”
第二个动手的是杀猪的老莫,一个老光棍儿。他手里拿着一个大海碗,上前就捞出一大块方子肉来。他就像一头饿狼一样,也不怕烫,更不怕肉肥,他也不知道把挂在肉上的米粒子挑一挑,张开大嘴就啃,就像饿死鬼托生的一样!只一眨眼的功夫,那块足有二斤重的肉已经在他肚里了。
两个人一带头,众人呼啦一下子全都围了上去,有抢血肠的,有抢干白菜的,有抢肉的,一时间,吸吸溜溜的吹气声,吧唧吧唧的咀嚼声,咕咚咕咚的吞咽声,响彻了队部上空。大家都不说话了,只是一门心思地狼吞虎咽。
张黎和那几个小青年看着眼前的景象,也吞咽起口水来。
终于,一个青年说:要不,咱们也去少吃点?把米粒子往外挑挑呗。他说着,走过去,切了一段血肠,就那么用手拿着吃起来。
又有一个青年动摇了。他对张黎说:太馋人了!不能都便宜了他们吧?吃了不一定有事,不吃可是吃亏。他也走过去,切了一块肉,小心翼翼地吃起来。
最后只剩下张黎一个人,在那里站着。他呜呜噜噜地说:你们吃吧,吃吧!知道后悔的时候什么都晚了,你们这些人啊!说罢,转身要走。
这时,队长使了个眼色,就有两个人切了一块血肠追了上去。他们一个抓住张黎的手,一个按住他的头,把血肠强行往他嘴里塞。张黎起初还使劲闭着嘴反抗着,可是后来,也不知道他是屈服于蛮力还是屈服于香气,反正血肠进了他的嘴,而且他的嘴巴开始缓慢蠕动起来。满场的人竟然一片欢呼。
张黎眼里却有泪水滚落下来……
(选自2017年第6期《百花园》,有删改)
【注释】①豆猪:又叫“米猪”,体内有囊虫寄生的猪。因囊虫为黄豆大小的囊泡,所以叫豆猪。②知青:知识青年。指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到70年代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中或高中教育。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欢宴”为题,描写了极度饥饿的村民争食病猪肉的场景,揭示了热闹场面背后的深重苦难,表现了作者对民众的同情和对那个特殊年代的反思。
B.开头两段采用倒叙手法,从持续时间、人的吃相角度描写“欢宴”的场面。一方面呼应题目中的“欢”字;另一方面,设置悬念,增强了小说的吸引力。
C.文中画线部分从人物动作和声音两个角度描摹大家争吃豆猪肉的场面,喧闹而夸张,意在表现人们在饥饿中不顾尊严而失态的情形,极言饥饿程度之深。
D.小说虽然只描写了一个场景,但由于精心设计了几处波折,并未让人感到单调平淡。同时,通过生动细致的描写,形象地揭示了愚昧和文明之间的冲突。
5.请结合文本简要梳理队长的心理变化。
6.文章最后,张黎为什么在满场人的一片欢呼中,“眼里却有泪水滚落下来”?
【答案】4.D5.①发现期盼已久、将要成为美餐的猪是头豆猪时,队长极度失望和沮丧;②村民在张黎劝说下迟疑动摇时,队长意识到自己的作用和责任,由徘徊犹豫变得果断而坚定;③队长让人强制张黎吃肉,既是有意捉弄,也含有关爱之情。此时,队长已表现出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
6.①由先前的坚持到因饥饿而屈从,张黎为失去面子和尊严而流泪;②村民因饥饿和生存而违反科学常识,张黎出于对村民苦难的同情而流泪;③作为知识青年,自己无力改变他人和现状,为个人的渺小和无奈而流泪。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D项,“揭示了愚昧和文明之间的冲突”错,与主题不符。故本题选D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结合文本简要梳理队长的心理变化。”本题考查欣赏作品中人物形象。这道题考的是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阅读小说,找到有关队长言行、神态的描写,通过这些任务描写手法分析队长的心理变化过程。“队长一*坐到地上,长长地叹息一声,脑袋就往裤裆里一点点地扎下去,扎下去,许久也不作声。”这句话反映了队长发现期盼已久、将要成为美餐的猪是头豆猪时,他极度失望和沮丧的心理。“队长的脑袋终于从裤裆里一点点升起来,脸色煞白像是生了一场大病。”“队长跳起身,冲张黎吼道:‘科学,科学能当饭吃?队里辛辛苦苦养了这头猪,大家都眼巴眼望地等着分肉解馋呢,你说埋就给埋了?’“队长把手倒背起来,走了几圈,样子就像个决战疆场的将军。他突然举起一只手,在空气中直劈下去,声音也有点发劈:‘肉,就不分了!去架大锅吧,把猪收拾好都给我炖上!不怕死的,就吃;怕死的,随便!’”以上队长的表现,表明村民在张黎劝说下迟疑动摇时,队长意识到自己的作用和责任,由犹豫而变得果断坚定的心理变化。“队长使了个眼色,就有两个人切了一块血肠追了上去。……”队长让人强制张黎吃肉,有捉弄之意,也有关爱之情。还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
【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文章最后,张黎为什么在满场人的一片欢呼中,‘眼里却有泪水滚落下来’?”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小说结尾的丰富意蕴。分析小说的结尾,要结合小说情节的设置,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揭示等方面分析。本篇小说描写了极度饥饿的村民争食病猪肉的场景,在吃病猪之前,张黎告知村民病猪不能食用。在村民们都抢吃猪肉时,“最后只剩下张黎一个人,在那里站着。”“他呜呜噜噜地说:你们吃吧,吃吧!知道后悔的时候什么都晚了,你们这些人啊!说罢,转身要走。”这表明他坚持不吃病猪肉。但是“张黎起初还使劲闭着嘴反抗着,可是后来,也不知道他是屈服于蛮力还是屈服于香气,反正血肠进了他的嘴,而且他的嘴巴开始缓慢蠕动起来。满场的人竟然一片欢呼。”这时候,“张黎眼里却有泪水滚落下来”。此时张黎为什么流泪?是因为:他对自己屈从吃病猪肉而流下了失去尊严的泪;对村民们苦难的生活和命运的同情的泪;作为知识青年,自己无力改变他人和现状,为个人力量的渺小流下了无奈的泪。本题就此分析,抓住张黎流泪的原因分点回答。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今日世界,一部汽车的组装需要各大洲20多个经济体提供零件,一架客机更需要1500多个大公司和1.5万家中小企业的协力。没有哪个国家愿意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被遗忘的角落”,也没有任何企业会拒绝发展的重大机遇。可以说,对于企业,参加进博会绝不是一时之计,而是拓展中国市场、寻找发展蓝海市场的必然之举。对于中国,主动扩大进口也绝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促进共同发展的长远考量。
“未来是什么样子?”进博会上的不少企业,都在尝试用最新的产品、前沿的科技、精心的设计,给出自己的解答。“会飞的汽车”引发未来交通方式的遐想,乒乓球机器人拓宽了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比WiFi快100倍的LiFi技术让人期待,还有世界上最小的心脏起搏器、最薄的血压仪、最快的免疫分析仪……因为进博会,我们进一步打开了对“美好生活”的想象,思考与探索通往未来的更多方式。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开放合作不仅是增强国际经贸活力的重要动力,也是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的现实需求,更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要求。
(摘编自2018年11月9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1月11日报道,从各个领域看,智能及高端装备展区成交额,达164.6亿美元;食品及农产品展区排名第二,成交126.8亿美元;汽车展区排第三,达119.9亿美元。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受访时分析,相信企业公布的订单数据是未来几年的采购意向,最终落实的具体采购项目,还得看未来市场的供需情况。他认为:“无论进博会出炉什么样的数据,都不用太过关注……重要的是中国扩大进口的国家战略不会动摇,外贸数据也显示,中国国内市场的需求依然强劲。”
另据西班牙《五日报》网站11月8日报道,中国领导人在上海举行的第一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宣布了未来15年中国逾40万亿美元的进口目标,其中尤以技术产品进口为主。由此可见,技术进步已经成为中国的优先任务。
(摘编自2018年11月12日参考消息网)
材料三:
1957年,中国在广东举办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现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反映了中国当时对于发展对外贸易的迫切需求,并逐渐成为“中国制造”走向全球的生动写照。1997年在厦门开始举办的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反映了当时中国对于吸引外资的巨大需求。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节点上,中国举办进博会既反映了消费已经超过出口和投资,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主动力的现实,也表明了中国向世界更加开放的姿态。李克强总理在2018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致辞中透露,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60%,中国经济增长的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举办,加速了中国商品“走出去”进程,推动了中国外贸各领域改革和外贸结构升级,开启了“中国制造”的时代。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的举办,为各地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提供了通道,进而在全球资金的支持下,“中国制造”结合自身优势一举铸就了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现在,进博会的举办将助推中国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放,尤其在出入境、知识产权保护、金融等各领域形成“以开放促改革”的新格局,为全球商品进入中国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推动中国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变。
(摘编自2018年11月4日《北京青年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汽车、客机的生产看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愿被遗忘,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愿错过发展机遇。
B.进博会上展示出的最新的产品、前沿的科技、精心的设计,都是一些企业对“未来是什么样子”的独特解答。
C.王军之所以认为不用太关注进博会的数据,是因为了解中国扩大进口的国家战略不会动摇比掌握数据更重要。
D.进博会的各个领域的成交额可以客观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正在实现从出口、投资到消费的重大转变。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办进博会可以更好地帮助企业拓展中国市场,寻找发展蓝海市场,也体现了中国对今后发展的长远考量。
B.《联合早报》和《五日报》通过较为详实的数据报道了进博会,均认为进博会的成交重点放在了技术领域。
C.中国在不同时期举办不同主题的国际经贸活动,都反映了中国经济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需求和特点。
D.材料三反映出了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中国制造”到“世界工厂”,再到“世界市场”的角色变化。
9.综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举办进博会对中国的意义。
【答案】7.C8.B
9.①进一步打开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思考与探索通往未来的更多方式;②落实扩大进口的国家战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③助推中国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放,形成“以开放促改革”新格局。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强加因果。阅读原文可知,前后句并没有因果关系。故本题选C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曲解文意,《五日报》的报道只是表明未来15年中国的进口目标是以技术产品进口为主,而未提及进博会的成交重点。故本题选B项。
【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综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举办进博会对中国的意义。”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筛选、整合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三则材料,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对文中重要内容要认真分析、筛选、概括提取答案。材料一中说,“因为进博会,我们进一步打开了对‘美好生活’的想象,思考与探索通往未来的更多方式。”材料二中说,“重要的是中国扩大进口的国家战略不会动摇,外贸数据也显示,中国国内市场的需求依然强劲。”概括地说就是:落实扩大进口的国家战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材料三中说,“进博会的举办将助推中国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放,尤其在出入境、知识产权保护、金融等各领域形成‘以开放促改革’的新格局,为全球商品进入中国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推动中国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变。”简而言之,举办进博会为全球商品进入中国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推动中国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变。根据以上筛选,可分三个方面回答本题。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通读全文,整体感知。②根据题干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范围。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对材料进行比较辨别,分类整理选取关键词或句子(去否定,留肯定;去实例,留结论;去表象,留本质;分清主次,辨别有关和无关等)。转化信息时,要紧扣题意,选择正确的句式作答,不可机械照抄原文的句子,也不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作答,可以再保留关键信息的前提下换一种表述方式(转侧面为正面)。④答题原则:列点分条陈述,依据分值答题。熟记一些常用的答题熟语,并合理利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建封,字本立,兖州人。祖仁范,洪州南昌县令,贞元初赠郑州刺史。父玠,少豪侠,轻财重士。安禄山反,令伪将李庭伟率蕃兵胁下城邑,至鲁郡;太守韩择木具礼郊迎,置于邮馆。玠率乡豪张贵、孙邑、段绛等集兵将杀之。择木怯懦,大惧;唯员外司兵张孚然其计,遂杀庭伟并其党数十人,择木方遣使奏闻。择木、张孚俱受官赏,玠因游荡江南,不言其功。以建封贵,赠秘书监。
大历初,道州刺史裴虬荐建封于观察使韦之晋,辟为参谋,奏授左清道兵曹,不乐吏役而去。滑亳节度使令狐彰闻其名,辟之;彰既未曾朝觐,建封心不悦之,遂投刺于转运使刘晏,自述其志,不愿仕于彰也。晏奏试大理评事,勾当军务。岁余,复罢归。
初,建中年,李洧以徐州归附。洧寻卒,其后高承宗父子、独孤华相继为刺史。为贼侵削贫困不能自存又咽喉要地据江淮运路朝廷思择重臣以镇者久之。贞元四年,以建封为徐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徐泗濠节度、支度营田观察使。既创置军伍,建封触事躬亲;性宽厚,容纳人过误,而按据纲纪,不M妄曲法贷人。每言事,忠义感激,人皆畏悦。七年,进位检校礼部尚书。十二年,加检校右仆射。十三年冬,入觐京师,德宗礼遇加等,特以双日开延英召对,又令朝参入大夫班,以示殊宠。
建封在徐州十年,军州称理。复又礼贤下士,无贤不肖,游其门者,皆礼遇之,天下名士向风延颈,其往如归。贞元时,文人如许孟容、韩愈诸公,皆为之从事。
十六年,遇疾,连上表请速除代,方用韦夏卿为徐泗行军司马。未至而建封卒,时年六十六,册赠司徒。
(选自《旧唐书•张建封传》,有改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贼侵削贫困/不能自存/又咽喉要地/据江淮运路/朝廷思择重臣/以镇者久之
B.为贼侵削/贫困不能自存/又咽喉要地/据江淮运路/朝廷思择重臣/以镇者久之
C.为贼侵削贫困/不能自存/又咽喉要地/据江淮运路/朝廷思择重臣以镇者久之
D.为贼侵削/贫困不能自存/又咽喉要地/据江淮运路/朝廷思择重臣以镇者久之
11.下列对文中加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元是唐德宗年号。年号始于汉武帝,后也用年号称呼皇帝,如“崇祯帝”“乾隆帝”。
B.赠指朝廷对已死的官员或其亲属追封爵位官职,如文中追赠张建封父亲为秘书监。
C.从事又称从事掾,多指汉以后州郡长官自辟的僚属,文中的“为之从事”即为此意。
D.表是臣子向帝王逐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多带有抒情色彩,如《出师表》《陈情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建封颇有声名,受人看重。韦之晋延请他为幕宾,令狐彰授予他官职,刘晏上奏让他担任大理评事,但他认为不能实现自己抱负,都辞职而去。
B.张建封治理有方,威望崇高。在徐州任职期间,他创立设置军队,军务上事必躬亲;常常用忠义感动激发人,人们对他既尊敬畏惧又心悦诚服。
C.张建封屡受提拔,荣宠加身。在他进京入觐时,德宗特地选择双日在延英殿予以召对,又让他在上朝参见时进入大夫行列,以显示对他的特别恩宠。
D.张建封礼贤下士,吸纳人才。无论是否具备才能,凡是来到他门下的,他都以礼相待,天下名士盼望依附,贞元年间连许孟容、韩愈也做过他的从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唯员外司兵张孚然其计,遂杀庭伟并其党数十人,择木方遣使奏闻。
(2)性宽厚,容纳人过误,而按据纲纪,不妄曲法贷人。
【答案】10.D11.D12.A
13.(1)只有员外司兵张孚认为他的计策正确,(他们)于是杀掉李庭伟和他的几十名同党,韩择木才派遣使者上奏告知朝廷。
(2)(张建封)性情宽厚,能够容忍接纳别人的过失错误,而且能依据法律行事,不随意枉法宽免他人。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贫困”是说徐州地区因“贫困”不能自己生活,而不是“侵削”的对象,所以应在“贫困”之前停顿。排除A、C项。“朝廷思择重臣以镇者久之”的意思是朝廷考虑选择重要大臣来长久地镇守这里。句意完整,句中不用停顿。排除B项。疏通句意为:(徐州)被贼人侵夺,贫困到不能保全自己的地步,又是像咽喉一样要害的地方,据有江淮地区的漕运要道,朝廷考虑选择重要大臣来长久地镇守这里。故本题选D项。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D项,逐条陈述意见的是疏。故本题选D项。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A项,三次辞职并非都是因为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故本题选A项。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然”:“认为……正确”;“方”:“才”;“闻”:“使……闻,告知”。第二句关键点:“纲纪”:“法律”;“妄”:“随意”;“贷”:“宽免”。
【点睛】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五是有些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需要译出。
参考译文:
张建封,字本立,兖州人。祖父张仁范,洪州南昌县令,贞元初年被追赠为郑州刺史。父亲张玠,少年时豪爽侠义,轻视钱财重视读书人。安禄山造反,命令叛将李庭伟率领蕃兵用武力相威胁攻占领城池,到了鲁郡;太守韩择木安排仪式在郊外迎接(他),安置在馆驿。张玠率领乡豪张贵、孙邑、段绛等集合士兵将要谋杀他。韩择木怯懦,非常害怕,只有员外司兵张孚认为他的计策正确,(他们)于是杀掉李庭伟和他的几十名同党,韩择木才派遣使者上奏告知朝廷。韩择木、张孚都接受了朝廷的赏赐,张玠因为在江南闲游,没有上报他的功绩。(后来)因为建封显贵,被追赠为秘书监。
大历初年,道州刺史裴虬向观察使韦之晋荐举张建封,(韦之晋)征辟(他)做了参谋,上奏授予(他)左清道兵曹,张建封不乐意被他役使就离开了。滑亳节度使令狐彰听说他的名声,征召他;令狐彰从未朝见过皇帝,张建封心里对此不高兴,于是向转运使刘晏投递名帖,自己陈述自己的志向,不愿在令狐彰手下为官。刘晏上奏他担任大理评事,掌管军中事务。一年多,又罢职归去。
先前,建中年间,李洧拿徐州归顺依附。李洧不久死去,之后高承宗父子、独孤华相继做了徐州刺史。(徐州)被贼人侵夺,贫困到不能保全自己的地步,又是像咽喉一样要害的地方,据有江淮地区的漕运要道,朝廷考虑选择重要大臣来长久地镇守这里。贞元四年,朝廷任命张建封为徐州刺史,兼任御史大夫、徐泗濠节度使、支度营田观察使。创立设置军队之后,张建封事必躬亲;他性情宽厚,能够容忍接纳别人的过失错误,而且依据法律行事,不随意枉法宽免他人。每谈及事理,总是以忠义感动激发人,人们都敬畏悦服他。贞元七年,晋升为检校礼部尚书。贞元十二年,晋升为检校右仆射。十三年冬,张建封入京觐见皇上,唐德宗对他给予高人一等的礼遇,特地选择双日在延英殿予以召对,又令他上朝参见时入大夫行列,以示特别恩宠。
张建封在徐州十年,军中及州里的人称赞他处理事务得当。他又礼遇贤才,无论是否有才能,凡是来到他门下的,他都用礼节对待他们,天下名士闻风盼望依附,他们归附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样。贞元时期,文人像许孟容、韩愈等人,都做了他的僚属。
十六年,张建封患病,接连上表请求朝廷迅速派人接替自己,(朝廷)正任用韦夏卿为徐泗行军司马。他尚未到任张建封便病逝,享年六十六岁,册赠司徒。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夜作
李昌符
数亩池塘近杜陵,秋天寂寞夜云凝。
芙蓉叶上三更雨,蟋蟀声中一点灯。
迹避险巇翻①失路,心归闲淡不因僧。
既逢上国②陈诗日③,长守林泉亦无能。
【注释】①翻:反而,反倒。②上国:指京师,有时是对国家的敬称。③陈诗日:向朝廷敬献诗文的日子。
14.下列关于本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首句描写诗人生活的地方靠近杜陵,周围有数亩池塘相伴,与尾句的“长守林泉”一词相呼应。
B.次句写秋意深浓,暮色沉沉,夜云凝滞,营造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让“寂寞”更加浓重。
C.颔联写诗人深夜时分,独对孤灯,倾听雨打荷叶和蟋蟀鸣叫之声,表现了作者的怡然闲适之乐。
D.前两联主要写景,意象绵密,情蕴景中,为后文张本;后两联叙述议论,抒写胸臆,表明心志。
15.诗的后两联感情发生了变化,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C15.前两联借助秋夜凝云、雨打荷叶声、蟋蟀声、孤灯等意象抒发了诗人的孤寂落寞之情;后两联通过因避险而迷路、未修行而心静、无缘朝廷盛典、居林泉而慨叹等细节,流露出诗人对命运难测的迷茫失落之情,表达了无缘仕途、只能委身林泉的失望和苦闷。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本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C项,对诗人的情感理解错误,“怡然闲适之乐”错,应是落寞孤寂之苦。故本题选C项。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诗的后两联感情发生了变化,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选材的特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读懂全诗,理解诗意,根据具体诗句分析。首联,描写诗人生活的地方靠近杜陵,周围有数亩池塘相伴。秋意深浓,暮色沉沉,夜云凝滞,营造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抒发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颔联,写诗人深夜时分,独对孤灯,倾听雨打荷叶和蟋蟀鸣叫之声,进一步表现了作者落寞、孤寂之苦。所以前两联诗人借助秋夜凝云、雨打荷叶声、蟋蟀声、孤灯等意象抒发了自己的孤寂、落寞之情。颈联,诗人是写自己因为避险而迷路、未修行而“心归闲淡”。尾联,通过细节描写,说的是此时又逢向朝廷敬献诗文的日子,自己却无缘朝廷盛典,只能委身林泉的失望和苦闷,流露出诗人对命运难测的迷茫失落之情。综上分析,本诗的前两联通过典型的意境抒发诗人的孤寂落寞之情,后两联通过细节描写流露出诗人对命运难测的迷茫失落之情,表达了无缘仕途、只能委身林泉的失望和苦闷。答题时分开两点回答即可。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⑦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宋荣子“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对后人如何看待他人评价自己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
(3)李煜的《虞美人》中,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勾起作者对故国往事的的回忆,然后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2).举世非之而不加沮(3).万里悲秋常作客(4).百年多病独登台(5).雕栏玉砌应犹在(6).只是朱颜改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誉”“沮”“常”“作”“雕栏”“犹”“颜”,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以金庸作品为代表的武侠小说及其改编而成的影视剧。为何武侠文学具有如此强大的感染力?,武侠类叙事自古代游侠文化中生发。先秦两汉历史散文和唐传奇多记游侠事,这些作品塑造了众多经典的侠客形象。他们出身乡野,却具有“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具有和嫉恶如仇的特点。至后世,侠客形象进一步确立。
千百年来,这些侠义题材的作品润物无声,逐渐融入民族心理,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孔子言“勇者不惧”,认为勇而信是君子应当具有的美好品德。孟子提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道德之勇。()。也正因如此,武侠小说中,作者寄托了浓厚的儒家情怀,虽然对武功描述甚详,但是他们传递了世间的情与义。
侠客们的江湖是在雄奇幻想与心理期待中建构的一个平行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侠士少有束缚,以武力及法术匡扶正义,救人于危难——这是儒家思想的通俗文学表达,也反映了读者大众对满怀救世热忱的侠客英雄的期待。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风靡一时正本清源一诺千金一鸣惊人
B.炙手可热追根溯源一言九鼎不平则鸣
C.风靡一时追根溯源一诺千金不平则鸣
D.炙手可热正本清源一言九鼎一鸣惊人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侠文化在流变中浸染上儒家特质,侠士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对责任与道义的承担
B.侠士浸染上儒家特质,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对责任与道义的承担
C.小说家在笔下的侠士身上赋予了某种程度的责任与道义,彰显了儒家特质
D.侠士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对责任与道义的承担,这是一种吸收儒家特质的体现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虽然作者对武功描述甚详,但是他们传递了世间的情与义,寄托了浓厚的儒家情怀。
B.作者虽然对武功描述甚详,但是他们传递了世间的情与义,寄托了浓厚的儒家情怀。
C.虽然作者对武功描述甚详,但是寄托了浓厚的儒家情怀,传递了世间的情与义。
D.作者虽然对武功描述甚详,但是寄托了浓厚的儒家情怀,传递了世间的情与义。
【答案】17.C18.A19.B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这是考查成语的运用。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风靡一时:形容一种事物在一个时期内非常风行。炙手可热:比喻气焰盛,权势大,含贬义。正本清源: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比喻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追根溯源:追究根本,探索源头,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一诺千金: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一言九鼎:形容说的话分量大,起决定作用。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不平则鸣: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故本题选C项。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此题考核选填衔接句,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A项,依据语境,前边顺承的应该是侠文化的内涵,而不是侠士和小说家。故本题选A项。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文中划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前后主语相同,关联词要放到后面,排除A项和C项;按照先后顺序,应该是在传递情与义中,寄托了儒家情怀,排除D项。故本题选B项。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1、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2、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3、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4、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5、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下面是某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推进小组致全体市民的一封公开信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敬爱的市民们:
您好!首先,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支持。当前,我市创城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我们告诫广大市民做好以下两点:一、践行价值观,文明我先行,每位市民都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齐心创造良好社会风尚;二、注重言和行,争做文明人,每位市民都务必遵守《××市市民文明公约》,共同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城市是我家,文明靠大家。无论您是高龄老人,从垂髫小儿到高龄老人,您只要生活工作在这座城市里,就是我市大家庭的一员。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雪中送炭,增光添彩。
××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推进小组
2018年11月1日
【答案】①“敬爱”改为“尊敬”;②“告诫”改为“呼吁”;③“务必”改为“认真”;④“垂髫小儿”改为“少年儿童”;⑤“雪中送炭”改为“添砖加瓦”或“贡献力量”,或删掉。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尊敬:尊崇敬重。敬爱:尊敬热爱。尊敬:指晚辈对长辈的敬重或下级对上级的崇拜。敬爱:用于下级对上级或平级之间。语境说的是“市民们”,把“敬爱”改为“尊敬”比较合适。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此处的对象是“广大市民”,用“告诫”语气太生硬,应改为“呼吁”。“务必”语气太强硬,应改为“认真”。把“垂髫小儿”是文言词语,应改为“少年儿童”。“雪中送炭”: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不合语境,应改为“添砖加瓦”或“贡献力量”,或删掉。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1.某中学计划在寒假组织学生参观铁道游击队纪念馆,预先设想了一些活动环节,请用下面给出的各活动环节的关键词,设计一个简明的活动方案。要求:流程合理,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关键词:采访查阅资料备好行装参观活动报告拍照留念宣誓
【答案】参观铁道游击队纪念馆要求学生事先查阅资料,以了解铁道游击队的史实,并准备好所需行装。活动期间主要进行实地参观、采访、宣誓,并拍照留念。返回后每人须提交一份活动总结。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简明的能力。根据题干的要求,首先要挑选出能够体现参观活动的流程的词语,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好,再用简明、连贯的语句表述出来即可。在参观前,首先要“查阅资料”了解铁道游击队的史实,再“备好行装”前去参观。然后按照“参观”、“采访”、“宣誓”、“拍照留念”的顺序才完成参观的整个过程。参观活动结束最后才写“活动报告”。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尚书•周书》
②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
——《格言联璧》
③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青年是时代发展的晴雨表,也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作为一名正在求学路上努力奋斗的当代青年,读了上述材料,你会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与你的同龄人分享。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长征胜利启示我们: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多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论断!
我不由想起那首曾经影响过一代人的诗:“如果远方呼喊我,我就走向远方;如果大山召唤我,我就走向大山。双脚磨破,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双手划烂,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生活如此,革命更是如此。因为拥有共同的信仰,一大批仁人志士、热血青年才会坚定无悔地追随着中国共产党;因为拥有坚定的信仰,数万红军才能在围追堵截中屹立不倒、在冰天雪地里宁折不弯,“万水千山只等闲”,最终“三军过后尽开颜”。
曾经有这样一种观点:长征就是不断往前走,走着走着最后走到了陕北,也就走出了所谓的长征。持这种观点的人,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就是将长征抽象化了。是的,长征是不断地往前走,但并不是漫无目的地往前走,而是一场势在必行的战略转移;长征走的也绝非坦途,不但需要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还需要鏖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更需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没有根植于内心的共同理想信念,如何能数万人步调一致、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
时间如白驹过隙,80年好似弹指一挥间。但长征故事至今仍让人心潮澎湃,长征精神依然是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80年后的今天,我们的新长征路是什么?用总书记的话说:“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实现伟大的理想,从来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我们面前依然有“雪山”、“草地”需要跨越,依然有“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依然需要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依然需要我们保持理想信念坚定,“风雨如磐不动摇”。
长征永远在路上,长征精神永远在路上。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要牢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更要践行“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所给的三则材料是名言。前两句是古人说的,后一句选自习近平讲话内容。首先要读懂两句文言语句的意思,然后从三则材料中提取立意,结合现实生活构思作文。“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意思是:取得伟大的功业,是由于有伟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有远大的志向,他的志向所归,就没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即使是山海尽头,也不能限制;他的志向所指,就没有攻不破的壁垒,即使是精兵坚甲,也不能抵御。从小懂得做人的道理、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努力进取、长大以后成为于国于家有用的人。立志,是设立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的志愿。即确定一个长远目标,制定达成目标的步骤,在此基础上努力进取,并不断调整理论与实践差距的过程。有志者事竟成,只有树立远大志向,并为之不懈奋斗,才能登上成功的巅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信仰”就是精神之“钙”,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结合三句话的核心意思,作如下的立意参考: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青年人要有坚定的信仰;青年人要立志;青年人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点睛】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多样:一、提炼中心法。这是最常见且最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句可以作为立意的突破口。它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三、由果溯因法。事物有时是以因果关系互相联系的。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它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的立意。四、由物及人法写。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五、分析关系法。六、明确褒贬法。材料中的语句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确立的立意。七、多向辐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可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着眼于甲事物或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联系事物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八、舍次求主法。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材料的主要人物(事件)或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次立主。九、求异同法。十、寻互补法。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高二语文上学期模拟试题.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