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地理知识点必修一

时间:2023-06-15 05:44: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一# 导语】知识点就是掌握某个问题/知识的学习要点。那么,我们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点呢?©文档大全网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年级地理知识点必修一》,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5 (6).jpg

1.高一年级地理知识点必修一 篇一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5、地质作用:

  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2.高一年级地理知识点必修一 篇二


  河流搬运能力降低,促使沉积发生,形成堆积地貌。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冲积扇平原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河流出山口后,比降显著减小,水流又分成许多交汉,成扇状向外流动,河流能量显著降低,大量物质堆积下来,又有利于河流改道。随着各支汊的不断堆积和变迁,就形成冲积扇。冲积扇的物质结构,一般是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沙、砾,随着水流搬运能力向边缘减弱,堆积的物质逐渐变细,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粘土,分选性较好,所以冲积扇是较好的含水层,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若山地河谷随山地间歇抬升,也可形成叠置冲积扇。

  (2)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发源于河流中下游。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往往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渐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河漫滩平原。

  (3)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平原是指河口地区的冲积平原。它以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流沉积占优势的产物。河流到达海洋人海口处,由于流速极缓、水流扩散,将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积下来,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三角洲在平面上的外形略似顶尖朝向陆地的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且纵横交错,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3.高一年级地理知识点必修一 篇三


  1、判断依据:

  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7月、最热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

  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15

  第三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年雨型(>2000)

  2、位置:

  纬度位置:大致在南北纬10度之间

  海陆位置: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刚果盆地,南美的亚马孙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群岛等。

  3、气候特点(特征):常年高温多雨。

  4、气候形成原因:终年受到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5、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雨林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雨林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猩猩、河马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砖红壤

  6、该气候区内分布的城市:新加坡的首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首都雅加达,旅游城市万隆、马来西亚的首都吉隆坡、尼日利亚的首都都拉各斯,民主刚果首都金沙萨、古巴首都哈瓦那,巴拿马的首都巴拿马,厄瓜多尔的首都基多。秘鲁城市伊基托斯

  7、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随时播种随时收获,以热带经济作物为主

4.高一年级地理知识点必修一 篇四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环境圈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

  (2)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某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为基础,呈纬向带状分布。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分为基础,呈经向带状分布。垂直分异规律,水热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①山地所处的纬度;

  ②山地的海拔;

  ③阳坡、阴坡;

  ④迎风、背风坡。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二是降水量的大小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5.高一年级地理知识点必修一 篇五


  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自转:自西向东,恒星日(23时56分4秒),各地相等15°/小时(两极除外),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公转:自西向东,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平均1°/日。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周期为一个回归年。

  (3)昼夜交替和时差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4)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5)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那个半球昼长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方向递减,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

  (6)四季更替和五带四季更替在中纬度地区明显。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春秋两季是过渡季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JGu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