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高三年级八月模考_高三年级历史月考模拟试题

副标题:高三年级历史月考模拟试题

时间:2024-10-29 12:51: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三# 导语】仰望天空时,什么都比你高,你会自卑;俯视大地时,什么都比你低,你会自负;只有放宽视野,把天空和大地尽收眼底,才能在苍穹泛土之间找到你真正的位置。无须自卑,不要自负,坚持自信。©文档大全网高三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三年级历史月考模拟试题》,欢迎阅读,祝愿天下所有的学子们都能取得的成绩!

【篇一】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2.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3.扬州古老的东关街剪刀巷2~6号北端墙角嵌着“山陕会馆地基北墙界址”碑刻,是山西、陕西盐商商帮在扬州设置会所的有力见证。对此碑刻解读最有可能不符合史实的是

  A.该会馆是山西、陕西盐商联络乡谊之情的场所

  B.该会馆是山陕商帮维护同行和同乡利益的组织

  C.该会馆证明扬州也是明清时期商帮聚居地之一

  D.该会馆应为山陕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4.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5.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市坊融为一体②雕版印刷首创

  ③儒家信仰重建④世俗文学兴盛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7.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B.清廷存在合理性丧失

  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8.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这两种评判分别体现的价值观是

  A.民权主义与民族主义B.民主主义与科学主义

  C.科学主义与民族主义D.社会主义与民生主义

  9.一位历史学家在回忆南京解放前夕的生活时称:“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说是最紧张的一天。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立刻嘘嘘地赶到米市买米。”这反映了

  A.纸币无法用于购买粮食B.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

  C.囤积银元和粮食现象普遍D.银元币值较纸币稳定

  10.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11.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12.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最有可能是

  A.1949-1951年B.1953-1955年C.1958-1960年D.1979-1981年

  13.罗马法在世界法律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它

  A.是近现代西方法律的先驱B.维护和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C.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D.给予自由民和奴隶以公民权

  14.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

  A.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B.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

  C.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D.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

  15.有学者指出:“那些为17世纪的大部分欧洲人难于理解和在当时的大不列颠尚未获得全胜的原则(自由与平等),已在新英格兰(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的法律上得到了全部承认,并被订于法律的条款之内。”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17世纪的新英格兰已是一个法制国家

  B.17世纪的英国还处于封建势力的统治之下

  C.美国的民主政治早在17世纪就开始孕育

  D.欧洲在17世纪时并未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

  16.下列宪法中,赋予议会制约政府的权力最小的是

  A.1787年美国宪法B.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C.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D.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7.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8.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指的是

  A.苏联解体导致全世界独立国家数量增多

  B.两极对峙变成了美、欧、中、日、俄势均力敌的格局

  C.美国日益受到欧、中、俄等力量的制约

  D.区域集团化使世界分成几个相对封闭的地区

  19.下图是菲利普•费尔南德兹所著《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幅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A.单一商品出口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陷入困境

  B.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C.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

  D.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20.1954年,美国一个城市管理自来水的专员发现,该市自来水耗费量在某些三分钟的时段内会奇怪地突然增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当时汽车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刚好是车主集中洗车的时间

  B.黑客通过互联网攻击自来水公司的电脑系统,导致数据显示错误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下降,统计数据计算错误

  D.当时电视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是广告时间,大家上厕所集中用水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合计6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16分)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体现。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

  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材料二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

  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

  材料三(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4分)

  (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并分析其进步作用。(4分)

  (3)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两种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不同,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8分)

  22.(12分)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社会群体的兴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市民群体在宋代有较大发展,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史实,简述市民群体的发展对宋代文学艺术的影响。(3分)

  (2)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早期的留学生主要前往欧美,20世纪初兴起留日热潮。为何日本此时成为中国人留学的主要目的地?(2分)

  (3)近代中国工人群体产生于19世纪中期。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原因?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人地位大幅提高的背景是什么?(4分)

  (4)中国“农民工”群体在1978年后迅速扩大,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23.(12分)宗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类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发现有可能用多种方法,把古典思想和哲学同基督教信念、对人的信任和对上帝的信任结合起来,或者至少互相容纳起来。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一书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材料二启蒙运动时期体现出一个显著的特征:人们热切地从各个层面来审视宗教信仰。虽然基督教在很多方面受到抨击,抨击者本身却潜心研究宗教信仰和神学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人们考察宗教信仰的基础,运用启蒙运动的基本方法和观念来求得答案。宗教批判者和宗教学者充分运用理性、比较分析和历史研究的方法……确实,18世纪下半叶,法国启蒙运动开启了使法国社会世俗化合基督教化的运动,但他们对待宗教的态度只是启蒙人士所持的多种宗教现中的一种。启蒙运动的一个特点是强烈地要求实行宗教宽容。

  ——摘编自彼得•赖尔等编《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艺术家和18世纪的启蒙学者分别怎样对待宗教问题。(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在打破教会和宗教神学思想禁锢上所起的作用。(6分)

  24.(10分)【历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衔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6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9分)

  25.(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列宁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领袖。两位伟人虽然未曾见过面,却有着一段不平凡的交往和深厚的友谊。

  阅读下列材料,下列问题。

  材料一“因列宁先生想到中山先生,我们可以比较地看他们。中山先生的人格伟大,无论是他的朋友,他的信徒,他的仇敌,都没有不承认的。列宁的人格伟大也无论是他的朋友,他的信徒,他的仇敌,都没有不承认的。”……“他们的革命精神,两人也有相同之点,列宁遇到反动不灰心不失望,中山先生亲自说过二次革命失败亡命东京的时候,手下人人灰心,先生以为革命党人并没有损失,不必灰心,再干好了!这样,列宁精神就是中山精神,就是革命者的精神!”

  ——“李大钊在列宁逝世两周年纪念大会的演讲”选自《李大钊文集》下卷

  材料二1921年12月,马林在桂林多次与孙中山会见。……孙中山与马林会谈时,多次赞扬苏俄政府所取得的成就,……。通过和马林会见,孙中山进一步增进了对苏俄的了解,他开始看到“法、美共和国皆旧的,今日惟俄国为新式的”,他决心“造成一个新式的共和国”。他从“向西方学习”,开始转向“以俄为师”。

  ——施成《孙中山和列宁的友谊》

  材料三一、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

  ——孙中山《国民政府建国大纲》(民国十三年四月)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武装夺取政权过程中遇到挫折时,列宁精神是如何体现的?(2分)

  (2)分析材料二中孙中山转向“以俄为师”的主要原因。为“造成一个新式的共和国”,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3分)

  (3)两位伟人都重视民生,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是如何关注和改善民生的?据材料三指出“民国十三年”孙中山在民生主义方面的主张与早期相比有何新发展?(4分)

  (4)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列宁和孙中山两位伟人能结成深厚友谊的原因。(1分)

【篇二】

  第Ⅰ卷

  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商周时期,君统是君权的继承统系,宗统则是宗子权的继承统系,君统专就天子、诸侯而言,宗统则就大夫以下而言。因此,在“继承统系”的意义上,君统和宗统彼此分离、互不干扰。商周的这一“继承统系”

  A.易造成君权的高度集中

  B.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C.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D.保证君权单线继承的稳定性

  25.汉初,刘邦以春秋战国以来的各国为基础分封诸王。九个同姓王和长沙王吴芮的封地,约相当于关东六国故地,中央管辖的十五个郡主要在关中地区,大致相当于秦国范围。这反映了汉初郡国并行制

  A.迅速形成地方割据

  B.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C.实现中央垂直管理

  D.尊重各地原有传统

  26.古希腊女性的社会地位经历了由母权制光环下的“女神”,过渡到与父权抗衡的“女人”,直至被局限于家中,沦为生孩子的工具,成为处于奴役压迫之下的“女奴”。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公民主体的范围缩小

  B.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

  C.民主政治建设停滞不前

  D.女性经济地位相对下降

  27.根据“光荣革命”后建立的政治制度,英国由少数贵族掌管政权。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淘汰。这说明“光荣革命”

  A.对英国历史进程影响很小

  B.只是确立了民主的基本原则

  C.正式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制

  D.未改变英国国家权力结构

  28.抗日战争中,几乎所有国民党战区都有苏联军事顾问,唯独在中共领导的军队里没有苏联顾问,即使是苏联记者也只有征得蒋介石本人的同意才能进入中共区域。这说明,当时

  A.苏联对中共的政策发生了转变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受到冲击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出现了分歧

  D.蒋介石极力防范中国共产党

  29.国家主席习近平曾用《周易》中的“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来点评新中国成立初期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外交创举。据此可知,习近平主要强调该外交原则

  A.突破了意识形态的禁锢

  B.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C.顺应了时代的需要

  D.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30.北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1949年建立之初有12个成员国。下表中北约组织成员的变化反映了

  A.美国不断加强对欧洲的军事渗透

  B.北约组织的战略目标发生转变

  C.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D.美苏对东欧国家的争夺更激烈

  31.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经营相对独立。但在汉武帝之后,民间资本大量由工商业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代表的以农为主、辅以工商的混合型经营模式逐渐壮大。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垄断经营和实施专卖制度

  B.土地兼并现象的日益加重

  C.民间资本的经营方式较为落后

  D.私营工商业承担高额赋税

  32.下表摘编自《清代外债史论》,据该表可知

  A.经济建设是政府借款的主要目的

  B.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

  C.近代中国政府比较重视铁路建设

  D.政治民主运动推动经济独立发展

  33.1931年,苏联集体农庄开始实行按劳动日计酬制,庄员报酬到年度结束时才能得到。1956年改行预付款制,年初以卢布对劳动日单价进行估算,按月预支报酬,年终结算。这一改变

  A.推动了农业改革的完成

  B.调动了庄员劳动的积极性

  C.增强了政治改革的信心

  D.解决了庄员报酬的不稳定

  34.多极化的主体国家往往也是国际经济贸易大国,它们互为贸易伙伴。全球化愈发展,它们之间经济上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程度就会愈加深,因而在保持地区和全球安全与稳定上的共同利益也会扩大。这揭示出

  A.区域性大国主导了全球化

  B.全球化推动了大国的崛起

  C.多极化与全球化相互促进

  D.全球安全依赖大国的合作

  35.清代帝王多有禁查小说之举,嘉庆皇帝曾晓谕内阁:“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道光皇帝也曾指出:“刑讼之日繁,*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这从侧面说明

  A.清代小说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B.通俗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增

  C.小说是导致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

  D.文化专制阻碍了清代小说的发展

  第II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52分。第41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5题~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从16世纪开始,跨国长途贸易成为欧洲资本积累的主要手段。有人把当时全球贸易格局概括为两个大三角,一个是东方或亚洲三角,另一个是大西洋三角。西方史学家布罗代尔说:“美洲白银1572年开始一次新的分流,马尼拉大帆船横跨太平洋,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同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连接起来,运来的白银被用于收集中国的丝绸、瓷器和印度的高级棉布,以及宝石、珍珠等物品。”

  ——摘编自高德步主编《世界经济史》等

  材料二1871-1873年,中国丝茶两项出口占出口总值的87.2%,1891-1893年则下降到51.5%,其他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出口则由12.8%上升到48.5%,其中主要是豆类、草席、花生、皮毛等物品。甲午战争前,生产资料在中国进口总值中的比重不到10%,1903年达到巧%,1920年达到28.5%.最后是棉织品在中国进口总值中居第一位。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世纪之交,中国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战略。2002年至201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达8805亿美元,2012年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48.2%,超过制造业4.5%0.2012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166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9.4倍。

  ——摘编自郑有贵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6世纪东方三角贸易和大西洋三角贸易的主要不同点。(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发展特点以及历史意义。(8分)

  4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现代化潮流由英国开端然后向西欧国家扩散,凭借本国自身积累的资本主义因素,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起推动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这一过程走渐进的、自上而下的变革过程。英国现代化模式影响了西欧和北美,他们步英国的后尘走上现代化道路,与英国一样经历了同样的过程,包括科技进步、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1776北美独立革命,1789年法国*),它们是早发内生型国家。在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和实现现代化后,这些国家开始把第一产业的某些部分转向其他地区,把从非洲到东南亚的边远地区变成贸易殖民地把拉丁美洲变为自己的热带作物种植基地和矿石开采基地,摧垮当地的传统农业和手工业,“工业革命第一次拉大了各大文明区的发展差距,世界一端是新兴工业国和现代工业文明,另一端是农业国和古典农业文明”。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条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45.(历史选修1:历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1901年,清政府发布上谕,云:“人才为政事之本,作育人才,端在修明学术。……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行切实整顿外,著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于是,各地督抚纷纷遵旨办理,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书院改学堂的热潮。大多数书院的课程发生了重大变化,增加了西学、新学的比重,削减了旧的分量。书院从科举中剥离出来,向近代学校形态过渡或直接转化为新学堂,被纳入了新教育的体系中。

  ——摘编自马晓艳《近代化理念下教育体系的转型——以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为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进行书院改革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进行书院改革的意义。(7分)

  46.(20世纪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1925-1926年,德国关税提高了29%,法国提高了38%0.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霍利一斯穆特关税法》,将75种农产品和925种工业品提高关税,全部关税的平均水平从33%提高到40%.对此,法国对进口美国小汽车增税60%,英国于1930年制定《紧急关税法》,对棉纱和棉织品增税50%,德国又推行新税法,对许多进口商品征收100%的关税。1933年6月,64个国家的代表在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由于与会的主要国家采取转嫁危机的利己主义立场,这次会议无果而终。

  ——摘编自方连庆主编《国际关系史》(现代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贸易政策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贸易政策的影响。(8分)

  4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一桑弘羊(?—前80年),河南洛阳人,西汉时期政治家、理财专家、汉武帝的顾命大臣之一,官至御史大夫,善治国理财。他提出“富国何必用本农”“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势居,不在力耕也”。并且认为“工不出则农用乖,商不出则宝货绝。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他还向汉武帝进言称:盐铁山泽之利是“有国之富而霸王之资也,人君统而守之则强,不禁则亡”。建议中央应“尽统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

  ——选编自熲南《桑弘羊经济思想与经济改革述评》

  材料二然而,与卫青、霍去病等名垂史册不同,桑弘羊生前死后却被当成“言利小人”和“聚敛之臣”的典型饱受非议。《汉书》不为其立传;苏辙谓其“法术不正”、“民受其病”;苏轼说得更为尖刻:“自汉以来,学者耻言商鞅,桑弘羊”,“言之则污口舌,书之则污简牍”,还把《史记》论及商鞅和桑弘羊之功作为太史公“二大罪”。甚至在生前,桑弘羊就受到“烹弘羊,天乃雨”的诅咒,当时久旱不雨,反对者指责桑弘羊所行苛政招致上天示警求武帝对他严惩。

  ——选编自《桑弘羊:成就汉武伟业的理财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桑弘羊的经济思想。(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桑弘羊备受诟病与訾议的原因。(7分)

高三年级历史月考模拟试题.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LOx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