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夏至教案:二十四节气夏至:夏至养生习俗

副标题:二十四节气夏至:夏至养生习俗

时间:2023-12-18 22:47: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代对于夏季的养生是很重视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就是说,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嵇康《养生论》对炎炎夏季也有其独到之见,认为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心静自然凉”,就是夏季养生法中的精神调养。《礼记》中也记载了自然界有关夏至节气的一些明显现象:“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这说明这一时节可以开始割鹿角,蝉儿开始鸣叫,半夏、木槿两种植物逐渐繁盛开花。从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夏季是草木茂盛,繁花似锦的季节,天地阴阳之气交合,万物开花结果。这时的养生之道应是晚睡早起,不对白天心生厌烦,使心情平和,使花落瓜熟,使邪气随汗水流走。夏至作为炎热的起始节点,对健康养生是有重要意义的。天气炎热,人们食欲不振,开始消瘦,即所谓的“枯夏”。民间开始偷闲消夏,注意饮食补养。“疰夏”是一种季节性病症,主要因为天气的暑热和体质的虚弱。古人预防疰夏一般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立夏”开始,这一时段的习俗很多,比如上海人就有立夏之日吃茶叶蛋的风俗;第二阶段则从夏天开始,“夏至防疰夏”,各地有一些饮食的风俗,胡朴安在《仪征岁时记》中记载:“夏至节,人家研豌豆粉,拌蔗霜为糕,馈送亲戚,杂以桃杏花红各果品,谓食之不疰夏。”
  “立夏日,吃补食”的民谚,说明夏至补食从立夏就开始了。夏至日照最长,故中国绍兴有“嬉,要嬉夏至日”之俚语。过去,人不分贫富,夏至日皆祭其祖,俗称“做夏至”。除常规供品外,特加一盘蒲丝饼。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有的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北京是“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山东是“冬至饺子夏至面”;广东是“夏至狗,没啶走(无处藏身)”;建德是“立夏日,吃补食,红枣鸡蛋、黄芪鸡”;杭州为了纪念庞涓吃乌饭;江苏则是夏令三鲜少不了:地三鲜是苋菜、蚕豆和杏仁,树三鲜是樱桃、梅子和香椿,水三鲜是海丝、鲋鱼和咸鸭蛋;陕西夏至食粽子,并取菊为灰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在南方,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祭祖后食用或赠送亲友; 夏至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吃过馄饨,为孩童称体重,希望儿童体重增加,更健康。中国有些地区,此日多有未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母亲娘家吃饭,舅家必用苋菜和葫芦做菜,俗话说吃了苋菜,不会发痧,吃了葫芦,腿就有力气。信阳等地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也有到外婆家吃腌腊肉之食俗。醮坨由米磨粉做成,加韭菜等佐料煮食,又名圆糊醮。有谚语:“夏至吃了圆糊醮,踩得石头咕咕叫。”以前,很多农户将醮坨用竹签穿好,插于每丘水田的缺口流水处,并燃香祭祀,以祈丰收。

二十四节气夏至:夏至养生习俗.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LVK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