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地理历史生物)

时间:2023-10-17 11:17: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初中一年级# #初一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地理 历史 生物)#】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专注程度对学习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集中注意力地听课,才能及时消化吸收老师讲解的内容,从而提高课后写作业的速度和准确率。本篇文章是©文档大全网为您整理的《初一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地理 历史 生物)》,供大家借鉴。



1.初一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地理 历史 生物) 篇一


  天气与气候 

  1.多变的天气: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是易变的;气候是长期的(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是稳定的。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2.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的变化:①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高温度出现在午后2小时左右(14时);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会计算气温日较差) 

  ②气温的年变化: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高,1月低;海洋上8月高,2月低;南半球则相反。(会计算气温年较差) 

  ③五带中,热带气温变化小,温带寒带较大;

  (2)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3)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①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②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③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3.降水与降水的分布

  (1)降水的形式:雨、雪、冰雹 

  (2)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3)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①从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②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③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

  ④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⑤世界降水量丰富的地区是赤道附近;贫乏的地区是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⑥世界降水量丰富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齐;少的地方是阿塔卡马沙漠。 

  4.世界的气候 

  (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热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寒带:寒带气候;

  (2)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部、西岸的气候类型;

  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3)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4)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初一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地理 历史 生物) 篇二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个球体

  证据例举:站得高看得远(登高望远);海上看帆船;月食现象;北极星高度的变化;麦哲伦环球航行;卫星照片。

  2、地球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刘三起义);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陆地1.49占29%,海洋3.61占71%)。

  二、地球仪

  纬线(纬度);经线(经度)。

  形状圆半圆,两条相对应经线组成一个圆。

  长度:1/赤道长,极点短为0,度数越大,纬线越短;2/同纬度的纬线等长等长约为2万千米。

  ①地轴: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叫两极。

  ②赤道:在地球仪表面,与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地方所画的圆圈叫赤道。

  口诀一:南纬S、北纬N,西经W、东经E。

  口诀二:向北增加为北纬,向南增加为南纬,向东增加为东经,向西增加为西经。

  三、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周期:一天。

  2、地球的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

  3、自转的意义:昼夜交替(地球绕着地轴自己转)。

  4、公转的意义:(地球绕着太阳转)。

  a、一年中太阳直射纬度的变化(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b、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夏至日北半球白昼达到一年中长、北极圈内极昼;冬至日北半球白昼达到一年中短,北极圈极夜;南北半球情况相反)。

  c、四季和五带的划分: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寒带(66.5°—90°);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是热带(南北纬23.5°之间);热带与寒带之间是温带(23.5°—66.5°)。

3.初一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地理 历史 生物) 篇三


  夏商西周的更替

  一、我国历第一个国家“家天下”的夏朝

  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

  3、都城:阳城

  4、政权机构:城堡、宫殿、军队、刑法、监狱;

  (一)夏朝成为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原因:

  1、夏朝按地区划分国民(九州);部落按血缘划分人群;

  2、建立了压迫人民的国家机构:军队、刑法、监狱;

  3、“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开始“家天下”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应该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私有制的出现和对立阶级的产生;

  夏灭亡的原因:夏桀暴虐成性、荒*无度、大兴土木、剥削百姓;

  二、商朝的建立

  1、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定都亳;

  2、盘庚迁都:殷公元前1300年;

  3、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

  政治上:是当时世界上大的国家之一。

  经济上: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

  文化上: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三、西周的建立

  1、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

  2、建立者:周武王

  3、都城:镐京(今西安)

  4、西周的政治、经济

  政治:分封制

  农业:农作物品种增多,已有人工灌溉

  手工业:分工较细(百工);原始瓷器制作比较普遍

  建筑业:建筑物上开始使用“瓦”

  四、西周的灭亡及东周建立

  1、西周灭亡时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

  2、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

  五、夏、商、西周三代的灭亡有何相似之处?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1)荒*无度,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2)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政策应该符合人民心愿;用人做到唯才是举,广纳谏言。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初一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地理 历史 生物) 篇四


  商鞅变法

  1、背景:

  ①铁农具和农耕的使用和推广,导致私田出现。

  ②奴隶主改变剥削方式,出租土地,转化为地主。

  2、目的:地主阶级要求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3、时间:公元前356年。

  4、内容:

  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

  ③建立县制。

  5、结果: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富强的封建国家。

  6、影响: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其它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我国的封建社会形成了。

5.初一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地理 历史 生物) 篇五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1、西晋统一南北,三国鼎立局面的结束

  (1)公元263年,魏国灭蜀。

  (2)西晋建立:公元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废魏帝,自称皇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3)西晋统一南北:公元280年,西晋进攻吴国,吴国投降,西晋统一南北。

  (4)西晋灭亡:公元316年,匈奴兵攻入长安,西晋灭亡。

  (5)西晋灭亡的原因:西晋政府不断向内迁各族征收重税,强迫他们当兵、服徭役,甚至掠卖为奴婢。这激起了内迁各族的反抗。

  2、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1)时间:西晋时,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2)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

  (3)内迁的意义(影响):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有利于民族融合,在历产生了重要影响。

  3、东晋和十六国

  (1)东晋建立:公元317年,西晋皇族司马睿建立政权,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东晋。

  (2)十六国的形成:西晋末年以来的130多年中,各族统治者先后在黄河流域建立政权。历把北方15个主要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十六国。十六国中期,氐族贵族建立的前秦曾统一北方。

  4、淝水之战:

  (1)过程: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南下进攻东晋,在淝水进行决战,东晋以少胜多,前秦失败。

  (2)前秦失败的原因:

  第一,前秦虽统一了黄河流域,但基础不稳;

  第二,苻坚狂妄自大,一意孤行,战时又临阵惊恐;

  第三,东晋内部团结,计划周密,战术运用得当。

  (3)淝水之战中有的关成语,并反映了什么?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投鞭断流”都源于淝水之战。这些成语反映了前秦皇帝苻坚在淝水之战中由狂妄自大到临阵惊恐的心态,是前秦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6.初一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地理 历史 生物) 篇六


  1、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观察。

  2、生物的特征: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身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②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副处水面换气);

  ③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人出汗,植物的落叶等);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如含羞草对刺激作出反应);

  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如种子萌发、破壳而出幼鳄等生物都能由小长大,到一定阶段开始繁殖下一代);

  ⑥生物都有遗传很变异的特性(如“种豆得豆”是遗传、“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是变异现象);

  ⑦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7.初一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地理 历史 生物) 篇七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1、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类群有: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其中前三种植物生长到一定的时期会产生一种叫做孢子的生殖细胞。因为通过孢子进行繁殖,所以又称为孢子植物(没有种子植物)。

  2、藻类植物大多数生活在水中(如淡水:水绵,衣藻海水:紫菜、海带)。

  (1)形态结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2)营养方式:藻类植物细胞里都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自养。

  (3)繁殖方式:用孢子进行繁殖。

  3、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

  (1)生物圈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2)水生生物的食物来源(如鱼类饵料);

  (3)供食用(如海带紫菜);

  (4)药用。

  4、苔藓植物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的潮湿环境(葫芦藓、地钱、树干苔藓)。

  (1)形态结构: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只起固定植物体作用);

  (2)营养方式:苔藓植物细胞里都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3)繁殖方式:用孢子(生殖细胞)进行繁殖。苔藓植物是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5、蕨类植物多数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如里白、贯众、满江红)。

  (1)形态结构:有根、茎、叶的分化,在这些器官中有专门运输物质的通道——输导组织;

  (2)营养方式:蕨类植物细胞里都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自养;

  (3)繁殖方式:用孢子(生殖细胞)进行繁殖。

  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可供食用,如蕨菜;

  (2)可供药用,如卷柏、贯众等;

  (3)作为绿肥和饲料,如满江红;

  (4)煤的来源。

  6、种子植物的分类:根据子叶数目分为

  (1)双子叶植物:胚里具有两片子叶的植物(叶脉网状),营养都储存在子叶中。如蚕豆、大豆、花生;

  (2)单子叶植物:胚里具有一片子叶的植物(叶脉弧形),营养大部分储存在胚乳中。如水稻、小麦、高粱。

  7、种子的结构:

  (1)种皮:保护作用;

  (2)胚(包含胚芽、胚轴、胚根、子叶)是新植物的幼体,将来能发育成一个植物体;

  (3)只有单子叶植物有胚乳。子叶、胚乳中储藏的营养物质是胚发育成幼苗时养料的来源。

  8、种子和孢子的比较:种子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具有适应环境的结构特点,如果环境过于干燥或寒冷,它可以处于休眠状态。孢子只是一个细胞,只有散落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才能萌发。

  9、种子植物的分类:根据种子外有无果皮包被分为①*子植物(如:松、银杏、苏铁、红豆杉、水杉、圆柏、侧柏)②被子植物。

  10、被子植物成为地球上分布广泛的植物原因:被子植物一般都具有非常发达的输导组织,从而保证了体内水分和营养物质高效率地运输;它们一般都能开花和结果,所结的果实能够保护里面的种子,不少果实还能帮助种子传播。

8.初一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地理 历史 生物) 篇八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

  2、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可以分为两类,非生物因素---是光、温度、水、等

  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3、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3、对照实验: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这类实验只有一个变量。其中在正常条件下进行的实验组叫对照组,另一实验叫实验组

  4、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5、生物适应环境,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环境也影响生物。

9.初一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地理 历史 生物) 篇九


  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

  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大,跨纬度广,东西距离长的一个洲。(注意不是跨经度广的大洲,跨经度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

  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

  4、亚洲之:

  (1)世界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积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世界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陆地低点死海(海拔-415米);

  (3)亚洲流经国家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世界上流经国家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长的河流是尼罗河,世界上流域面积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

  (4)亚洲面积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5)世界大的湖泊:里海(咸水湖);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深和蓄水量大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世界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10.初一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地理 历史 生物) 篇十


  海洋与陆地

  1.海陆分布: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①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②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③洲界: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2.海陆变迁: 

  (1)改变地表的作用有来自内部(地壳运动、火山和地震)和来自外部(流水、风力、海浪和冰川)两种。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a)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b)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3)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MLR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