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弃甲曳兵而走
(2)连词,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
(3)连词,表转折:然而不王者/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4)连词,表并列: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2.其
(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则移其民于河东
(2)代词,作定语成分: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无失其时(它们的)
3.之
(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结构助词,的: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
(3)衬音助词,无义:填然鼓之/树之以桑
⑷代词,作宾语成分: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
4.焉
(1)句末语气助词:尽心焉耳矣
(2)代词: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
5.然
(1)指示代词,这样: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
(2)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填然鼓之
6.于
(1)介词,对于:寡人之于国也
(2)介词,表比较,比: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介词,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2.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3.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4.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5.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2、《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两句,指出了“五十者可以衣帛”的前提条件。
3、《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又用“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4、《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含蓄地回答了梁惠王的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的疑问。
5、《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形象地论证民饥而死,民不加多的根源不在荒年,并提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看法。
6、《寡人之于国也》写出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句子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
7、《寡人之于国也》文中对王道的开端描写的句子是: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8、《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设喻举出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
9、孟子从渔业方面进行阐述,并符合当下可持续发展观的两句是: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10、《寡人之于国也》中,能体现孟子注重民众教育,通过认真兴办学校,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句子是: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秋兴八首(其一)》以枫叶凋零、秋气萧瑟寄寓诗人凄苦落寞情怀的诗句是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3、《秋兴八首(其一)》以秋天长江和塞上风云为喻,表现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黯淡的诗句是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4、《秋兴八首(其一)》借捣衣的声音来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是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5、《咏怀古迹》运用悲戚的想象,表现昭君的怨恨之情、思乡之情以及人生悲剧根源的句子是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6、《咏怀古迹》中运用拟人,借山水形象蓄势,用以烘托昭君形象的诗句是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7、《咏怀古迹》借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吐露诗人自己飘零的故园之情的诗句是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8、《咏怀古迹》中凝练地写尽昭君一生悲剧的句子是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1.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2.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3.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4.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5.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正在阅读:
高一语文必修三重点知识点04-27
小学数学教研工作计划模板201805-26
高考倒计时励志短句名言05-15
小学三年级上册英语教案:Unit2Lookatme456课时人教版08-01
2017年儿童元宵猜灯谜及答案大全09-13
一年级学生作文范文【五篇】06-27
分娩过程:剖腹产的孩子真的聪明吗03-31
建筑施工管理人员个人简历:最新施工管理个人简历推荐07-10
我走进了动物王国作文600字08-07
银行招聘面试过程中如何调整紧张情绪?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