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练习册

时间:2024-01-13 06:51: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下乘(chéng) 岑寂(cén) ..
付梓(zǐ) 锱铢必较(zī zhū) ...
B.没镞(mò zú) 胸襟(jīn) ...
斟酌(zhēn) 咬文嚼字(jiáo) ..
C.蕴藉(jiè) 累积(lěi) ..
憎恶(zēng) 深恶痛疾(jí) ..
D.尺牍(dǔ) 灞桥(bà) ..
剥啄(zhuó) 清沁肺腑(qìn) ..
2.下列词语的书写,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炼字 蛰伏 婵娟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B.滥调 游离 因缘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C.品茗 荒诞 辞藻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D.坐镇 烹饪 针贬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贾岛说他的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他的诗句是千锤百炼而成,非__________。
②度尚让邯郸淳作文刻碑来记述将曹娥改葬于江南岸一事。当时邯郸淳才十三岁,却__________,__________,立石墓侧,时人奇之。
③我没有__________、下笔千言的本领,所以文章写得很慢。每写一文,总要反复修改,以挑剔的眼光面对自己的手稿。
A. 一挥而就 信手拈来 文不加点 倚马可待
B. 倚马可待 文不加点 信手拈来 一挥而就
C. 信手拈来 一挥而就 倚马可待 文不加点
D. 信手拈来 文不加点 一挥而就 倚马可待
二、课文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____)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____)。既是(____)的,(____)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
4.用原文中的词语分别概括“字的直指意义”和“字的联想意义”的特征。
(1)直指意义的特征是:。
(2)联想意义的特征是: 。
5.文中作者把直指的意义比作__________,把联想的意义比作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这句话中加点词语的位置....
是否可以互换?为什么?
7.在文中的括号内依次填补词语,下列最恰当的一组是( )
A.个别 游离 个别 游离
B.个性 游离 个性 游离
C.游离 个性 游离 个别
D.个性 游离 游离 个性
8.文段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前后是否矛盾?请说明理由。
9.本文段的中心是什么?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三、同步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近来时见“又一波雾霾汹涌来袭”“京津冀持续受雾霾困扰”,以及“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霾黄色预警”和“部分地区有重度霾”等报道,雾霾已严重危害到了人民的身体健康。所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已涉及关于如何治理雾霾尤其是霾的问题。
霾和雾有所不同。“雾”是一种自然天象,古人有“薄雾浓云”“雾失楼台”之类吟咏,从诗画的角度看,雾柔美、朦胧而神秘。霾就不同了。虽说也是自古就有的一种天象,却全然无此美感,而且随着人为因素越来越频繁地介入,如今已成了一种污染。现代辞书因此释义为“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浑浊现象”。按当下民间流行的通俗说法,就是PM2.5(细颗粒物)严重超标。
霾习惯上也叫阴霾、灰霾或烟霾,这是霾给人的一种很形象的视觉感受:阴沉沉的,灰蒙蒙的,满天烟尘。近来竟与“雾”组合成“雾霾”而频频见诸报端。词典中不见“雾霾”这个词,只有“霾雾”(如《后汉书·

“霾雾蔽日”)和“风霾”(如《魏书·崔光传》“昨风霾暴兴”),此外还有“尘霾”“沙霾”“黄霾”等。虽然词典中不见“雾霾”一词的身影,但它却在2013年“荣升”为年度热词。
从形式上看,热词“雾霾”是旧词“霾雾”的倒序,但词义的重心却因此起了变化。“霾雾”原是“夹杂有尘霾的雾”,中心词是“雾”;“雾霾”则是“像迷雾一样的霾”,中心词就成了“霾”。
“霾”并非新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屡见,卜辞有“癸卯卜,王占曰,其霾甲辰”和“贞兹雨不霾”之类的记载,可见霾很早就对人们的生活有影响了。前人对霾的认识,从《尔雅》到《康熙字典》乃至上世纪初编成的《中华大字典》,释义几乎是一以贯之的,其中汉刘熙《释名·释天》的释义相对比较全面:“风而雨土曰霾。霾,晦也,言如物尘晦之色也。”“雨”在这里读为yù,作动词“降下”讲,意谓大风扬起的尘土从天而下就是霾。因为空中满是尘土,所以刘熙说霾的天象是“晦”,天色像物体被蒙上了尘土一样昏暗。《晋书·天文志》说:“凡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尘,十日五日以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可见,满天尘土的“霾”,与雾不同,可以持续多日,甚至长达一个月。《元史》也有至元六年(1340)腊月“风霾蔽都城数日”的记载。
“霾”字从结构上说,是“从雨貍声”。义符是“雨”,说明是一种天象无疑。只是为何要叫“霾”?表声的“貍”是否也有什么特殊含义?
《字汇补·雨部》说:“霾,与埋通,瘞(yì,掩埋)也。”“霾”之尘土蔽物,有似掩埋,所以古籍多有借作“埋”的,如《楚辞·国殇》中“霾两轮兮絷四马”之“霾”。“霾”与“埋”是可以互相通用的。“貍”现在的读音是lí,是“狸”的异体字,指一种野猫。原来的读音为mái。原来,表示掩埋义的汉字,最初并非“埋”,而是“貍”。据说,“貍”之有“埋”义,是因为野猫善于藏伏的缘故。后来,又另造“埋”字,于是“貍于草中”就变为“埋于土中”,“埋”也由此替代了“貍”,而成为表掩埋义的规范字。

就“霾”字而言,之所以借“貍”表声,恐怕也是因为“貍”原有的掩埋义,与“雨尘”义相近的缘故吧。
(选自2014年第7期《咬文嚼字》,略有删节)
10.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霾是一种天象,它不仅毫无美感,而且由于人为因素的介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污染。
B.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已涉及关于如何治理雾霾的问题,由此可见,雾霾已严重危害到了人的身体健康。
C. 霾习惯上也叫阴霾、灰霾或烟霾,霾的这些称号与霾给人的视觉感受有很大关系。
D. “雾霾”是个新词,在以前的词典中见不到它。但“雾霾”近来频繁见诸报端,并在2013年成为年度热词。
1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雾与霾虽然同是自然天象,但有所不同,其主要区别就在于雾柔美、朦胧、神秘,而霾没有雾的这种美感。
B. 热词“雾霾”与旧词“霾雾”,虽然只有次序的颠倒,但词义重心却因此起了较大的变化。
C. “霾雾”是“夹杂有尘霾的雾”,中心词是“雾”;“雾霾”则是“像迷雾一样”的霾,中心词成了“霾”。
D. “霾”在甲骨文中就已屡见,卜辞有“癸卯卜,王占曰,其霾甲辰”的记载。这说明“霾”在商代就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了。
1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尔雅》《康熙字典》乃至上世纪初编成的《中华大字典》,它们对“霾”的释义几乎是一样的。
B. 《晋书·艺文志》说:“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这句话意思是说,“霾”尽管持续时间长短不同,但尘土中夹杂着未能湿透衣服的小雨。
C. “霾”是个形声字,义符为“雨”,说明是一种天象,声符为“貍”,说明“霾”的读音。
D. “霾”借“貍”表声,除了取其声音外,也可能是因为“貍”有掩埋义,与“雨尘”义相近的缘故。
四、语言运用
13. 汉字是民族文化的化石,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看下面几个篆体汉字,从例子以外的三个字中任选一个,仿照例子,巧说汉字。要求符合该字的形体特点和基本含义,句式特点和例句基本一致。

明 国 休 掰 苗
[例]国:外城围,内持戈,持戈守疆卫家国。
休:左佳人,右秀木,人依秀木自在休。
14.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留心观察,趣味无穷。请根据语境填空,或写带有“打”字的熟语,或解释熟语含义。要求所填的内容与原材料协调完整。
“打”是一个 “一专多能”的字,其基本意义是“击”,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衍生出许多有趣的意思来。如:从旁帮人说话,叫“打边鼓”;没有固定的居所,四处凑合,叫
(1)“____________”;从中说和,调解纠纷,叫“打圆场”; (2)________________,叫“打草惊蛇”;打击失去威势的人,叫“打死老虎”; (3)____________________,叫“打退堂鼓”;为避免出错而事先忠告,叫“打预防针”;心无集体或大局,只为个人或局部利益打算,叫(4) “____________ ”;形容人或物非常稀少或优秀,很难找得到,叫“打着灯笼没处找”;形容学习、做事断断续续,缺乏恒心,叫(5)“________________ ”。
15.为推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某杂志社开辟了《咬文嚼字》栏目。该栏目以分析、纠正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语言文字使用的错误或不规范现象为主要内容,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请你为这一栏目写一则宣传口号,要求:①能够反映栏目内容;②使用一定的修辞手法,言简意赅,鲜明有力。
8 咬文嚼字
1.D [解析] “牍”读dú。
2.D [解析] 贬—砭。
3. D [解析] 一挥而就:挥,挥动,这里指挥笔;就,成。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绘画非常快。信手拈来:信手,随手;拈,用手指捏取东西。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文不加点: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倚马可待:倚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可以等着完稿。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快。第①句,语境中的“千锤百炼”显然跟“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的意思相对应,故只能选“信手拈来”。第②句,“倚马可待”显然不行,描写现实场景的,还是“文不加点”和“一挥而就”比较好,顺序当然是带有结果性的“一挥而就”放在后面。第③句道理上也可以填“一挥而就”,但“一挥而就”更多用于场景描写。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与后文的“写得很慢”相对,还是选“倚马可待”更好。
4.(1)明显而确实 (2)变化莫测
5.月轮 轮外圆晕,晕外霞光 生动、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的特征,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且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6.[答案] 不可以。“确定”与“控制”之间有着内在逻辑关系,只有确定文字的意义,才能够驾驭、控制文字。
7.C
8.[答案] 不矛盾。联想意义是变化莫测的。如果能使读者通过字面准确体会到、把握到联想的意义,那么字的意蕴自然就丰富;反之,如果不能准确把握住联想的意义,表达有误,就有可能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
9.[答案] 中心是: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比喻论证等。
10. A [解析] “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污染”错,原文是“如今已成了一种污染”,说明霾以前仅仅是自然现象,而并不被人们视为污染。
11. A [解析] “其主要区别”是无中生有,文中无据。两者主要区别应为:霾如今是污染,而雾不是污染。
12. B [解析] “雨”的翻译应为“降下”,这里指尘土降下,而非“下雨”。
13. [答案] (示例)掰:两边手,要分开,双手用力就此掰。苗:下良田,上嫩草,草生沃田育成苗。明:左朝阳,右晓月,日月同辉天地明。
第6 / 7页
14. [答案] (1) 打游击 (2) 事先惊动了对手 (3)做事中途退缩或撒手不干 (4)打小算盘 (5)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15.[答案] 示例一:咬尽天下文章,嚼出个中“字”味。
示例二:语言传承文化,文字回归本源。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练习册.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UL6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