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九年级语文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三篇

副标题:九年级语文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三篇

时间:2024-05-15 09:49: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案#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文档大全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初浅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3)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如一词多义,虚词的作用及通假字现象,“郭、池、委、去、固、域、兵革、亲戚”等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理解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反复练习诵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探疑解疑,在读中走近孟子。
  (3)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解决疑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2)感悟孟子超人的智慧。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重要字词的含义,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章的论述特点
  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基本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运用所学议论文知识分析文章。
  四、教学方法:预习法,诵读法,讨论法,讲读法,体验法,说学法
  (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成语吧!这个成语是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个成语吗?对,是拔苗助长,那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成语出自哪本书?这个成语出自《孟子》一书。其实,有很多我们常见的成语,如成仁取义,出尔反尔,始作俑者等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性活用等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朗读视频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
  路,把握说理方法,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品味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讲淮海战役中民工支前导入:得民心者的天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名 ,字 ,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 、 、 。他是 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 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 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著书立说。 是孟子及其*万章等著,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及句子停顿。
  2.听了课文的朗读,你知道怎么读了吗?关键是读出文章的气势。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学习文言文朗读是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第二步我们该做什么了
  呢?好,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翻译课文,弄懂课文意思。不懂的做上符号,待会可以举手提问。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五、研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六、讨论课文论证的语言:逻辑严密、气势磅礴(对比、排比的运用)
  七、小结:孟子借谈作战取胜的条件来阐明他的政治观念。
  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才能治理好国家,让国家长治久安。
篇三
  1、知识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
  (3)学习古人的论证方法。
  3、德育目标
  (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一、 情景导入
  二、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论证结构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示范朗读带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角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估计时间
  第一板块(认读)
  一、 情景导入
  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中国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
  二、 资料助读(多媒体展示)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000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 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播放本课泛读带。多媒体展示一些字词读音。
  郭(guō) 粟(sù) 亲戚(qīng qi)
  2、复读课文,注意读出语句的停顿。
  3、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赛读课文。(教师评点)
  1、学生分组讨论,作出回答。
  2、学生听讲,思考,究竟是什么方法?
  3、找一名普通话比较标准的学生朗读,其他人听读,了解记忆对孟子的简单介绍。
  4、学生听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字音和不会读的断句。
  5、学生按要求齐读课文。
  6、学生赛读。读得好的,加以鼓励。

九年级语文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三篇.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USP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