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家庭教育新方法-迎接人工智能时代!家庭教育咋升级

副标题:迎接人工智能时代!家庭教育咋升级

时间:2024-02-29 21:15: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育# 导语】孩子不了解掌握科技会不会被未来淘汰?人工智能时代最有价值、最值得培养学习的技能是什么?人工智能时代即将来临,家庭教育该如何升级,才能让孩子更好地适应未来——


  如今的互联网2.0时代,已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未来人工智能3.0时代,或将再次变革我们的生活。


  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我国将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科学课。国务院也于近日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在中小学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


  人工智能已悄然改变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也将影响到他们的思维模式、人际关系、知识结构、职业规划……未来尚未到来,家长该如何提前准备,让孩子具备应对未来的素养和能力?


  家长反应


  记者采访发现,面对被热议的人工智能,家长们持有不同的态度。


  @焦虑派家长


  李先生:听说未来80%的工作被机器人做了,很担心孩子以后不好就业,找不到工作怎么办?要不要提早做好职业规划?可我们又不知道怎么规划啊。


  @行动派家长


  刘女士:我已经给孩子报了机器人课了,让他学点儿编程,掌握一些相关知识总是好的。


  @淡定派家长


  杜先生:我觉得无所谓,不管面对什么时代,都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孩子学习好身体好思维灵活,必定能应对未来。


  正确理解和合理运用“人工智能”


  国务院印发相关文件、中小学开设相关课程,这些都是政府部门为了现在的孩子们在将来更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所做出的重要举措。作为家长,可以从这些方面思考家庭教育的应对。


  首先,正确理解“人工智能”,做孩子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指路人。


  人工智能是什么、将要怎么发展、人工智能时代会给我们带来何种改变等等问题,我们在互联网、杂志报刊上并不少见。家长就必须先去了解、去学习,而后客观地讲给孩子听,让他们从主观上能够接受新鲜事物,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带孩子参观科技展览、参加科学论坛活动、查阅相关资料等等做法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科学认知。


  其次,理性对待“人工智能”,不可忽略“人”的重要性。


  目前大量的研究中明确指出,在“语言”“创造力”“情感”等等方面,人工智能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或永远)无法取代人类。所以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也不分夸大人工智能的作用,甚至倒向人工智能威胁论。我们要清晰认识到“人”的重要性,科技是由人类创造,文明也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告诉孩子只要正视改变与发展、不断努力提升个人的核心素养,就不用怕在将来的社会被淘汰。


  再次,合理运用“人工智能”,引导孩子利用“人工智能”为学习生活服务。


  网页搜索引擎、语音人像识别、自动驾驶等等技术领域都离不开人工智能的影子。学会利用人工智能,让它为学习生活服务,是让孩子提前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到来的有效途径。低年龄段的孩子可以从人工智能玩具入手,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尝试着学习编程语言、设计开发配套硬件等。


  总之,家长要充实自己、理性面对、正确引导,相信孩子未来一定能够绽放出光芒!


  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人类的就业、社会、生活方式都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在这场革命面前,人类产生恐惧是一种很自然的反应。


  那么面临这场巨变,我们又该何去何从?我认为,的答案就在于回归人类的本真。


  其实仔细思考就会发现,机器之所以能够抢掉人类的饭碗,就是因为机器在这项工作上更擅长而已。所以,与其担心工作会被机器取代,还不如认真思考什么才是人类真正最应该做的工作。


  站在这个立场上思考教育,也自然得到这样的答案:与其刻意地培养小孩某一方面的能力来应付未来的不确定性,还不如让他从小就懂得捕获、培养、表达什么是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什么是自己最擅长的。让人更好地表达人性,让机器更好地替代那些本该由机器做的事情。


  计算机给那些充满好奇心的孩童一个可能的探索空间,让他们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探索世界。对科学探索不敏感的小朋友可能更擅长用艺术创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兴趣,而不是学习编程序。我们应该回归到教育的本源,让人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尽可能地放大自己的长处。


  人文素养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根本


  从新闻中的AlphaGo,到人人可骑的共享单车,人工智能不再只是一个话题,而是会改变,甚至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最常被家长问及:“孩子是不是需要学习编程?”我的答案是“需要”。学习编程其实是在学习一门语言,就像是学习英语、德语、阿拉伯语一样,通过语言的学习我们可以理解使用不同语言人群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从而丰富自己的思维和理解能力。比如,在程序语言中delay(延迟、暂停、等待)是经常甚至是必须被用到的,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是在不能忍受,而又不得不delay中度过的。如果有了学习程序语言的经验也许就可以对现实生活多一份理解。


  不论社会发展到哪个阶段,只要有人在,就要有“情”在,如果没有了情,那就是纯粹的机器了。


  面对技术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变革,人文素养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根本。文学艺术承载着人类的文明,文学艺术教育不仅可以发展在智能社会中作为人类尤为重要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孩子对自我和对他人生活的理解。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给现代社会提出了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就业。未来的工作都被机器人做了,人的就业该怎么办?二是教育。现在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就业导向的。未来的就业岗位没有了,教育该怎么办?


  在研究通识教育起源的过程中,我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所遇到的教育问题竟和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类似。那时,人们被分为自由民和奴隶。这两类人所接受的教育是不同的。作为统治者的自由人接受的是“理智的”教育,思考与追求美好的人生,没有任何实用色彩,其目的是“培养出一个对于自身、对于自身在社会和宇宙中的位置都有着全面理解的完整的人”。而作为被统治者的奴隶恰好相反,他们接受的不是教育而是“实用的”训练,通过专门化职业化的训练而具备某种实用性的技能,可以为自由人提供仆佣性质的服务。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和进步,奴隶已经在人类社会基本消失了,但教育中的这两大对立却始终存在。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人工智能时代,其实机器人的作用和古希腊的奴隶是一样的,所有的人都变成了自由民。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教育将彻底挣脱职业的束缚,实现“理智的教育”呢?


  这也正是今天要强调通识教育的根本原因。通识教育要凝聚学生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识,帮助学生建立起中国人的价值观,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使他们的人生变得更有趣味,更为丰富。无论人工智能发展到什么程度,这些仍然是教育的核心。


迎接人工智能时代!家庭教育咋升级.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YcX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