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改的最新|基层医改需要沟通、理解和支持

副标题:基层医改需要沟通、理解和支持

时间:2023-08-21 01:21: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5年以来的基层医改,成效显著。但是任何改革都不可近乎完美,医改过程中需要解决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是必然。基于对医改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安徽省实行的县域医疗共同体(下文简称“医共体”)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下文简称“签约服务”),这两项医改措施是心系百姓的民生工程。

  这项民生工程,对医生、对居民来说都是新鲜事物,出现新情况是正常的。目前,在执行医改工作中,大多数人埋头苦干,但也有少数人有畏难情绪,觉得困难大,难以搞好,甚至有怨言。笔者本职工作是一名最基层的医生,近年来担任一些社会职务,前期又陪同省卫计委领导检查一些地方医改成果时与领导有交流,参与了安徽省社区卫生协会的一些工作,深有体会。由此对医改的不理解渐渐变得理解并支持。

  医改政策是属于顶层设计,考虑的是全方面的、范围广的、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有的人却更多地注重本人或者本单位的利益,对顶层设计的医改方案不理解。所以笔者认为医改需要上下沟通,需要基层的理解和支持,需要基层与上级之间多沟通、去理解医改设计的目的,对服务、利益、责任、发展的“四位一体”形成共识,才能去支持医改,这样效果会倍增。

  下面我就“医共体”和“签约服务”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希望大家对医改能更深理解,更加配合和支持医改的实施,让医改政策惠及民生。

  “医共体”的设计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基础有目标

  我省首创“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的模式在一些试点地区已经实行了一年多了。2015年起,首批15个县启动试点;2016年试点县增至40个,至2017年全省县域“医共体”试点将扩展至66个。从平时监测和现在取得的成绩看,成效非常明显。

  “医共体”的基本做法: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双向选择、互尊意愿、互惠互利为原则,整合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资源,建立起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协同发展机制,推进分级诊疗、加强医防融合,为县域内居民提供连续、协同的“预防—治疗—康复”服务,从而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在县域医共体内,通过按人头总额预付、结合临床路径按病种付费等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所以“医共体”首先是逐步紧密型的关系,范围在县域以内,服务目标明确,利益能够共享,具有可操作性。最终能在保障病人健康前提下限度降低费用。这对医改和减少老百姓负担都是非常有益的。

  目前一些实行“医共体”的地方之所以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在我认为恰恰因为是对“医共体”的认识、重视、落实没有做到位,“医共体”的效应没有体现出来,或者因为担心在“医共体”实行过程中可能短期内会触动自己的利益不愿意配合,因此在有些人或者单位看来“医共体”不好做。“医共体”需要县、乡、村共同配合才能完成,各方都有“任务清单”。如果县级医院把乡镇卫生院当成自己的分院,把卫生院医生按照自己医院医生管理,建立医务人员能上能下的机制,增强卫生院的技术力量,那么自然县级医院和卫生院利益就有共享一面。老百姓对卫生院的信誉度也会大大增强,这对当前防范大医院虹吸基层业务骨干、虹吸病人、削弱卫生院基础功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基本医疗能力增强,基本公共卫生工作做得扎实,起到双重“守门人”的作用,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较高质量的服务,也减轻了县级医院的负担。

  对于村级医疗机构来说,如果“医共”体达到效果了,村级医疗机构就要承担首诊任务,村医就相当于医疗的前沿“哨兵”,做好公卫工作同时首诊患者,对有必要的患者给予及时转诊(后文将要谈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就是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在村级医疗机构首诊后就能享受后续的一系列的诊疗服务和专家预约等大医院的服务,让居民形成了在基层首诊的习惯,自然不缺患者。

  县域医供体,对各方是机遇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需要县级医院真正起到“龙头”作用,承担更多责任,也需要卫生院(室)积极跟进,提高服务能力,干好应尽的工作。同时,需要各级卫生计生委的设计者与基层多沟通,基层需要多学习、多理解,只有沟通并理解后,各方就会对以“医共体”达成共识,充满信心,并全力支持,改革的阻力就会减少,县强、乡活、村稳的医改目标就会实现。

医学教育网推荐:2017年执业医师考试课程 火爆报名中!点击免费试听课程>>


基层医改需要沟通、理解和支持.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a2m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