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
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理论和活的灵魂,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这一体系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特点:
第一,科学性。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二,独创性。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但不拘泥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已有的结论,是根据中国特殊情况所作出的理论创造。
第三,完整性。它在深入分析中国特殊情况的基础上,系统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领导、道路、前途、步骤及转变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多学科,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基石。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出发,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其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关于中国资产阶级的分析和统一战线的政策;关于中国武装斗争的特点和作用;关于中国共产党本身的建设;关于中国革命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具有很大的探索性和先导性。毛泽东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这方面的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创造性地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丰富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毛泽东规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宗旨和党指挥枪的原则,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强调革命军队要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原则,提出和总结了一整套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和方法。
毛泽东提出了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他提出了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并总结出的十大军事原则。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又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革命武装力量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指导思想。
4.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
毛泽东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提出了许多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重要理论,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提出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大作用,知识分子要同工农相结合,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社会和工作的实践,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思想等。
5.关于党的建设学说。
毛泽东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的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难题。在这一学说中,毛泽东着重强调了从思想上建设党,概括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紧密联系人民群众及自我批评的作风,并把这三大作风作为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提出了“团结—批评—团结”“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等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方针;创造了整风这种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形式;强调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执政党,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第一,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关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毛泽东的这一精辟论述,言简意赅地指出了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实事求是”的实质,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思想保证。
第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中而形成的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之一。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群众路线的又一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在贯彻群众路线的过程中,必须实现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第三,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自力更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根本方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真题点睛
(多项选择题)毛泽东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之所以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因为人民群众()。
A. 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B. 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 任何时候都自觉拥护和支持新事物D. 具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答案】 ABD
【解析】 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故A、B两项正确。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故D项正确。
(单项选择题)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是()。
A. 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B.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C.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D.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演变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答案】 A
【解析】毛泽东思想形成于战争与革命并存的时代。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变成了现实,使俄国的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从而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新时代的开始。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运动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指导思想,就成为时代的基本要求。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毛泽东在1939年12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明确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中国由完全的封建社会变为有了一定程度资本主义成分的半封建社会。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与动力
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根本动力是工人和农民。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中国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农民处于社会最底层,深受压迫,又人数最多,和无产阶级有天然联系;但农民各阶层的革命性是有区别的,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城市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应采取恰当的政策策略,对其又团结又斗争,它既不能充当革命的主力军,更不能是革命的领导力量。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革命。
(六)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在这个新社会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是新中国成立的政治基础。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的基本内容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毛泽东指出:“国体——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一种过渡性质的,但又在一定历史时期必须采取的国家形式。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基本内容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七)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优点和特点之一。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而不是工人罢工、政治改良等其他方式,这是由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决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权利。所以,中国共产党不可能像西方国家无产阶级政党那样成为合法组织,进行合法斗争。这种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走以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道路。“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
革命武装斗争是长期的。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武装斗争不可能一下子就成功。这是因为:首先,中国人民面对的是强大的勾结在一起的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和封建统治者,敌我力量对比的悬殊决定了革命的艰苦性和长期性;其二,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革命从部分地区发展,扩展到全国大部分地区,直至取得全国胜利,武装斗争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八)中国武装斗争实际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中国武装斗争实际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这是因为:
1.农民是中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中国有80%的人口是农民,农民是封建势力的主要掠夺对象和帝国主义者的主要压榨对象,因而,他们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最广大的民主革命派。
2.农民是中国革命军队的主要来源。不同时期的中国人民武装力量——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绝大部分都是穿着军装的农民。
3.中国革命进行的长期武装斗争,主要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游击战争。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主要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广大农民所在的广大农村,是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主要战略基地。帝国主义及其中国的反动同盟者总是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先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积蓄和发展力量,依靠农民,创建并巩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实现,必须要依靠农民,中国革命离开了农民,就不能取得胜利。
(九)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反封建,而反封建的核心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而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凶恶而强大的,而城市工人阶级的力量相对弱小,中国共产党必须领导农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之一。只有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一边。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将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1947年10月,中共中央制定并公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1948年4月,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改革工作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土地改革路线、政策的制定,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和生产积极性,从人力和物力上有力地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
(十)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把革命的退却和革命的进攻有机地结合起来,成功地实现了中国革命战略的伟大转变,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最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是中国革命正确的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进行革命树立了榜样。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
(一)人民军队的性质与宗旨
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规定了红军的性质:“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是服从于无产阶级思想领导,并服务于人民革命斗争和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工具。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宗旨。早在秋收起义时,毛泽东就指出,我们是工农群众的武装,要为工农群众打仗。1928年,他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指出,雇佣军和红军的不同,就在于“红军废除了雇佣制,使士兵感觉不是为他人打仗,而是为自己为人民打仗”。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对党领导的军队的宗旨做了高度概括:我们这个军队“不是为着少数人的或狭隘集团的私利,而是为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着全民族的利益,而结合,而战斗的。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军队区别于中国旧军队的根本标志。
人民军队的宗旨是人民军队的一切行动准则。因此,人民军队不仅要担负打仗的任务,同时还要担负做群众工作和开展生产建设的任务。即它不仅是一支战斗队,同时又是一支工作队、生产队。
(二)人民军队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南昌起义开始,就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党指挥枪的原则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最根本的原则。1927年9月下旬,毛泽东领导的三湾改编,提出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支部建在连上,班排设党小组,连以上设党代表,营、团建立党委,部队由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央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
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在总结党内斗争的历史经验时,明确指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区别于古今中外一切剥削阶级军队的最根本的标志,是革命军队能成为新型人民军队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最根本原理。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首先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军队的指导思想,教育全军,保证党在思想上的领导。其次要依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强有力的政治工作,保证党在政治上的领导。再次要在军队中建立和健全各级党组织,保证党在组织上的领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并实践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
(三)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政治建军是无产阶级治军的根本,是区别于一切旧式军队的主要标志。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人民军队,军人主要来源于广大农村,因而农民意识、流寇主义、极端民主化思想相当严重;旧式军队中起义的旧军人的单纯军事观点和军阀作风、雇佣思想都影响着人民军队的建设和发展。克服和改造人民军队中的各种错误认识和非无产阶级思想,只能通过强有力的革命政治工作。
在实践中,毛泽东把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逐步系统地完善起来,形成了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三个基本原则:官兵一致的原则、军民一致的原则、瓦解敌人和宽待俘虏的原则。这些基本原则是我军独具的光荣传统,也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保证。
为了调动全体指战员的积极性,毛泽东提出在军队中要实行政治、军事和经济三大民主。
政治民主,即不论职务高低,官兵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军事民主,即战时发动士兵讨论作战计划,练兵时官兵互教;经济民主,即经济公开,士兵参与经济管理。
此外,毛泽东还为人民军队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成为一支举世公认的纪律严明的军队。
(四)人民战争的思想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实践中,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结合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实践和革命战争的特点,形成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坚决依靠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建立和发展农村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
毛泽东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所以,人民战争始终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
进行人民战争必须实行正规军、地方军与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是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土地革命战争,毛泽东指出要实现主力红军、地方红军和赤卫队相结合;抗日战争,他主张八路军、新四军与地方军和民兵、自卫队相结合;解放战争时期,他强调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相结合的人民武装力量体制;新中国成立后,他主张人民解放军、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相结合的人民武装力量体制,这些都体现了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
(五)人民军队的战略战术
开展人民战争必须要有正确的战略和战术。毛泽东在观察和分析敌我力量对比时,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事物的本质,从斗争的全局,从发展的观点来确定正确的战略和策略。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现象与本质的辩证观点制定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所谓战略上藐视敌人,就是从整体上、本质上和长远上看,一切*和困难都是纸老虎,貌似强大实则外强中干,我们一定能战胜它。从而树立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思想,而不被敌人的气势汹汹和困难巨大所吓倒,避免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所谓战术上重视敌人,就是在局部问题上,在具体同敌人和困难作斗争时,我们要把它当作真老虎、铁老虎来打,采取谨慎的态度,树立善于斗争、善于胜利的思想,避免犯“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是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的核心。毛泽东把防御和进攻辩证地统一起来,把战略防御适时导向战略进攻,即防攻结合,防中有攻,攻中有防,防是为了转入攻。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上的伟大创造。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重要原则,也是人民军队战役战斗的作战思想和传统的作战方法。毛泽东历来强调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必须采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这在战争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947年12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召开的会议上所做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将人民军队的一整套战略战术概括为“十大军事原则”,即:
(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2)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3)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
(4)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
(5)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
(6)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
(7)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
(8)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
(9)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
(10)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
十大军事原则是根据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的经验,在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后不久提出的,集中地体现了建立在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基础上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是人民解放军彻底打败国民党*的主要方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十大军事原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核心是强调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四、革命统一战线理论
(一)革命统一战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统一战线问题,就是中国革命中无产阶级争取同盟军的问题。毛泽东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
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必要的,这是由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决定的。
第一,中国革命面对的敌人异常强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敌人不但有强大的帝国主义,而且还有顽固的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
第二,中国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并尖锐对立,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却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要战胜强大的*力量,必须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建立并保持革命的统一战线。
第三,由于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不平衡性,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把一切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尽可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夺取革命的彻底胜利。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在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各种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首先,近代中国社会的压迫是民族压迫,这一特点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愿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其次,民族资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因而能够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在革命的锋芒主要是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时候,属于别的帝国主义系统的官僚资产阶级集团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统一战线。
(二)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和原则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统一战线的实践中,形成和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策略、方针和原则。主要有: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利用矛盾、团结多数的原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以及同顽固派的斗争,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起来的原则等。
(三)建立和发展革命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这是建立和巩固统一战线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者和,这是由党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没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任何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能胜利的。
第二,坚持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扩大非劳动人民的联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一是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小资产阶级等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二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也包含特定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地主阶级、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联盟。在这两个联盟中,第一个联盟是在阶级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劳动阶级的联盟,是统一战线的主体,是基本的、主要的联盟。第二个联盟是被剥削者与剥削者之间的联盟,是非基本的、次要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联盟。中国共产党必须正确处理两个联盟的关系。
第三,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所以,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它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即对其革命性的一面,采取联合的政策,对其动摇妥协的一面,进行必要的斗争。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部分大资产阶级也会推行两面政策,也应与其建立一定程度的暂时的联盟,同时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中国革命是在同资产阶级长期的复杂关联中走过来的,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关系,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真题解析
(单项选择题)在革命统一战线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是 ()。
A. 工人阶级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 B. 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
C. 进步势力与中间势力的联盟 D. 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答案】 A
【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中有两个联盟:第一个联盟是工人阶级和农民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第二个联盟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指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也包含特定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地主阶级、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联盟。在这两个联盟中,第一个联盟是基本的、主要的,参加这个联盟的是属于进步势力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数上占绝对优势,政治上具有极强的革命性,是统一战线的基础。
五、人民民主专政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革命经验的基本总结。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中国革命的胜利即将到来,“建立一个怎样的新中国”的问题,便摆在了中国人民的面前。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坚持主张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国家。毛泽东在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概念。随后在同年12月30日的《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更加系统地回答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国家政权的性质、各阶级在这个国家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这个国家的内外政策以及这个国家的发展前途等人民民主专政的一系列根本问题。
毛泽东指出,人民民主专政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一个方面是对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他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这两个方面,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的这一表述,说明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民主和对敌人专政两方面的关系,也表明了我们国家政权的阶级本质和民主性质。
人民民主专政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是民主和专政的辩证统一。民主和专政二者是既区别又联系、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
首先,民主与专政有各自不同的对象和方法,二者不能混淆。民主的对象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他们享有广泛的民主自由权利,是国家的主人;专政的对象只是占人口极少的被*的反动阶级分子。
其次,民主和专政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对人民实行民主是对敌人实行专政的需要,对敌人实行专政也是对人民实行民主的需要。历史经验证明,离开了人民民主,就不能巩固对敌人的专政;离开了对敌人的专政,就保证不了人民民主。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民主和专政的统一。
(二)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1.新民主主义的性质和特点。
新中国诞生前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民主革命时期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和基本理论,实事求是地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基本国情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分析,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矛盾作出了系统的论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
首先,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这是新中国建立后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国情。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全国范围来说,大约是现代化的工业占10%,农业占90%。
其次,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解决了土地问题之后,国内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国内的基本矛盾要求我们对待资产阶级既要联合,又要斗争,对待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既要允许其充分发展,又要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方面。
再次,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带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处于领导地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经过三年经济恢复,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国家经济情况有了根本好转,这样,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就迫切地摆到党和国家面前了。党中央经过一年多的酝酿,1953年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就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的形式把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准备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集中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
(三)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时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农业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政府加快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在个体手工业中也开展了以手工业合作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改造。
个体手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供应城乡人民生产和生活资料的重要经济力量,也是进行货物流通与贸易不可缺少的生产环节。个体手工业者主要依靠手工劳动,既是劳动者又是私有者。他们作为个体经济,经营分散、规模狭小、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十分低下。他们只有通过合作化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才能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为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在具体改造过程中从供销社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始终采取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援助的办法,提高手工业劳动者的社会主义觉悟,引导他们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联合起来。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最终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的,列宁曾经想做而没有做成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实现的。低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方式;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公私合营,它又分个别行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两个阶段,这是国家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企业内部的一种合作。
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实行“四马分肥”,即分为依法向国家缴纳的所得税、企业公积金、企业奖励金、股东股息红利四部分。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国家采取向资本家支付“定息”的办法,将资本家拥有的私股转为国家所有。
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政策的实现,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历史性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基本上消灭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资产阶级,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是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创举,也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
(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与发展
1.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及其伟大意义。
1956年,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了起来,中国已经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中顺利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
2.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方针。
1954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总目标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和应当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随着全民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到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提出,“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既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出发点和目的。
3.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
毛泽东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在分析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前进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基础上,首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特别是基本矛盾作为一个全面性的问题提了出来,并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并系统分析了它的性质、特点和解决办法。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一原理的提出,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贯彻了唯物史观,坚持了辩证法,科学地说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历史进程及其发展的基本动力。
毛泽东精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质。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的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此,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毛泽东还提出了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和办法。他说,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用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社会矛盾学说。他指出:“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敌我矛盾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政府和群众的矛盾等,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毛泽东还特别指出,在我国,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毛泽东提醒人们注意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转化问题,特别是要正确处理好已经居于主导地位的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这一思想对于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毛泽东全面地分析了各种类型的人民内部矛盾,系统地论述了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的方针政策。他指出:“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他针对人民内部矛盾在具体实践中的不同表现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方针、原则和办法。他指出,要用民主的方法,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作为从政治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解决经济领域中的矛盾,应依据发展生产,统筹安排,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科学文化上的问题,应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与民主党派关系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下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处理民族关系中的矛盾,应采取加强民族团结,实行民族平等,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的方针,要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等。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学说,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六、关于党的建设学说
(一)新民主主义时期党的建设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1935年12月,党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它应该大量吸收工人、雇农入党,形成党内的工人骨干;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论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这就纠正了在党的组织发展问题上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错误。此后,党的队伍不断扩大,并始终保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性质。
2.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把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称为“伟大的工程”。建设这项工程既有有利的条件,又有特殊的困难。
3.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
(1)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党的建设的突出特点。
党的建设有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理论建设、作风建设、执政党廉政建设等方面,但首先要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用无产阶级思想去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从思想上保证共产党组织的纯洁性。
1929年,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中,提出了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
(2)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首次对党的优良作风作了简明概括,他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和自我批评的作风。”这三大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3)注重党的组织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统一,需要由党在组织上的统一来加以巩固。为此,就必须在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结合。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实行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原则。其中,全党服从中央是这一原则的核心。
(二)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
1.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提出“两个务必”。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问题,要求全党在革命胜利后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和攻击。会后第十天,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以“进京赶考”的心态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
2.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1955年9月毛泽东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论断,这是根据新的形势和新的实际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新的理论概括。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方向;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保证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精神动力;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障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顺利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水平,防止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侵蚀;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真题解析
(多项选择题)着重从思想上建党要求()。
A. 从中国实际出发,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
B. 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作用
C. 整风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好形式
D. 对待中外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答案】 ABC
【解析】D项是毛泽东提出的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不属于从思想上建党的要求,故排除。
正在阅读:
2016年事业单位招聘公共基础知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07-23
杜公瞻《咏同心芙蓉》诗词简析08-02
2020山西阳泉研究生考试准考证打印时间:12月14日至23日03-28
秋之晨作文600字11-30
四年级快乐的周末日记400字08-14
妈妈的关爱作文600字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