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历史全国卷1|2017年甘肃高考历史专项练习试题(一)

副标题:2017年甘肃高考历史专项练习试题(一)

时间:2023-10-30 02:04: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选择题

1.(2016·运城调研)“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古者不忍以刑穷天下之民也,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其有不善之萌莫不自化于闺之内。”材料表明(  )

A.统治者应减轻刑法实行开明统治

B.家庭教育有利于社会稳定

C.宗法制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D.君主专制难以治理好国家

【试题解析】题干意思是:“君主治理天下,不能一人独治,独治会用严苛的刑法,而君民共治则会达到士大夫心中的上古之法,人民不会用刑法约束。古者不以刑法穷天下之民也,是因为一家之中有父兄治之,一族之间有宗子治之,不善行为在家族之中化解。”由此可见,材料强调众治思想以及宗法制在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材料不符。

【答案】C

2.鲁桓公共有四子,嫡长子姬同后继位为鲁庄公;庶子有庆父、叔牙、季友三人。鲁庄公死后,三个庶子联手控制朝政,被称作“鲁三桓”。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

A.嫡长子继承制名存实亡

B.宗法制受到严重挑战

C.世卿世禄制度始终盛行

D.庶子辅助嫡长子管理朝政

【试题解析】结合材料“嫡长子姬同后继位为鲁庄公”可知继续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三个庶子联手控制朝政”可知该行为打破了宗法制的严格等级关系,故B项正确;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错误;结合材料可知是庶子控制朝政而不是辅助管理朝政,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6·邯郸模拟)《礼记·曲礼》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云:“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这表明“礼”的核心作用是(  )

A.明辨血缘亲疏关系    B.规范社会秩序

C.区分尊卑等级关系 D.维系统治秩序

【试题解析】本题需综合各项信息后进行概括归纳。“定亲疏”“明是非”“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分别对应A、B、C三项,但综合而论,都是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故D项为选项。

【答案】D

4.(2016·中山质检)有学者认为:“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在该学者看来,这个时代应该是(  )

A.国家安定,民生改善

B.文化繁荣,经济昌盛

C.国家统一,中央集权

D.国家强盛,疆域广阔

【试题解析】本题关键信息是“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秦始皇时实行*,故不能说“民生改善”,故A项错误;秦实行“焚书坑儒”,故B项错误;中国历封建时代的第一个盛世出现在汉代,故D项错误;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故C项正确。

【答案】C

5.(2016·天津南开区三模)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该段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C.“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D.“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试题解析】从材料关键词“‘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中“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分封制,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材料关键词“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分封制按照宗法制的原则维系着,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统治者“共主”周王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是从秦朝推行郡县制开始的,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6.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里主要强调(  )

A.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

B.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

C.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

D.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

【试题解析】“中国传统”“中国文化”是指相对于四夷的中原文明,该学者强调,分封制度对中原文明的向外传播和影响力的扩大发挥了重要作用,故C项正确;分封制不仅仅扩大了西周文化的作用,还包括“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对西周统治、中华民族融合的作用,故B、D两项错误。

【答案】C

7.(2016·淮安模拟)2015年中国百家姓排名前十的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姓氏作为血缘河流的主要标志,溯流而上,往往可以追寻到自己的根祖,追访到自己的故乡。回顾历史,远古姓与氏不同,姓从原始村落或部族名称而来,氏是同姓氏族散居产生的符号。氏以别贵贱,姓以别婚姻。春秋至秦朝,氏与姓已难分辨。造成姓氏不分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平等意识的形成

B.长期战乱打破民族地域界限

C.贵族政治的逐渐没落

D.宗法观念随社会变迁而消亡

【试题解析】依据所学及材料可知,由于贵族政治没落造成姓氏不分,故“氏以别贵贱”失去了现实意义。分析选项,A、B、D三项明显错误,C项符合题意。宗法分封制时代以姓定血源,以氏分贵贱,贵族一般都有氏,女子称姓,男子称氏。战国中期的法家商鞅,又叫做卫鞅、公孙鞅,那是由于商鞅原系卫国公室的子孙,卫是武王弟康叔封地,故商鞅姓姬。氏与名可以联称,但姓往往不与名联称,是后来氏最终演化成姓,并取代原先姓的重要原因。

【答案】C

8.(2016·泸州诊断)下表是周王室分封情况一览表,对该表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周王室同姓分封占主导地位

B.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

C.周王室的同姓亲族封地富庶

D.分封对象具有多样性

【试题解析】表中显示晋、卫、鲁和燕在封国中占有一半多的席位,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家天下制度从夏朝开始,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表中显示晋、卫和鲁的封地都位于当时主要的农业区,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表中分封的对象有王室子弟、功臣和商代后裔可知,分封对象呈现多样性,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B

9.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又因“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征月”。从中体现了(  )

A.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加强

B.历法是为封建政府服务

C.向社会宣扬君权神授观

D.封建皇权至高无上

【试题解析】解读题意,“正月”因与秦始皇的名字同音,而改为“征月”,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下的避讳制度,故D项正确;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项错误;B项不是题干的主旨,可排除;君权神授最早由汉代董仲舒提出,故C项错误。

【答案】D

10.(2016·张掖诊断)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试题解析】从题干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可以看出九卿作为国家行政机构也负责皇室事务,这就实际上使政府机构也成为皇家的内侍机构,这体现了化国为家的特点,目的就是突出皇权至上,故B项正确;A、D两项是古代政体的现象而非本质,错误;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答案】B

11.(2016·北京顺义区模拟)据史书记载,官员□□□□“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文中□□□□处缺失的官员身份应是(  )

A.御史大夫 B.刑部尚书

C.平章政事 D.军机大臣

【试题解析】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与材料中“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相符合,故A项正确;刑部尚书是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不负责“肃正朝列”,平章政事是商议国家大事的官员,军机大臣是清朝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官员,均与题意不符,故B、C、D三项错误。

【答案】A

12.(2016·滨州一模)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之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  )

A.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都维护了地主阶级统治

C.都曾顺应了历史潮流

D.都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政治特点的认识,可用排除法。秦以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而非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A项错误;秦以前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故B项错误;先秦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项错误。

【答案】C

【试题解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一胫(小腿)之大几如要(腰),一指(手指)之大几如股(大腿),平居不可屈伸”“失之不治,必为痼疾”可知反映的是西汉的王国问题。应选B。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别子(嫡长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

——《礼记·大传》

(1)根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10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该制度对维护周天子权威有何积极作用。(10分)

(2)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政治联系具有向心力,有利于加强周天子的权威,有利于西周王朝的长治久安。

2.(2016·河南十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摘自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

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

材料二 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摘编自《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

材料三 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

——摘自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产生的主要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10分)(不得照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12分)

2017年甘肃高考历史专项练习试题(一).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2a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