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的玄学情怀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兰亭序》的玄学情怀 魏晋时期是中国艺术全面自觉之时期,亦是书法全面自觉之时期,是书法从实用性转换为审美性的阶段。晋人书法富有韵致,含蓄委婉,刚柔相济,尽善尽美。古人谈到晋代书法,可谓推崇备至,“晋尚韵”,“晋书神韵潇洒”(粱山献《评书帖》),“晋书如仙”(周星莲《临池管见》),显露出晋代书法一种后人不可企及的高度。在晋人书法中,最能代表“晋人神韵潇洒”的是“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 永和九年,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在风景清雅秀丽的山阴兰亭,王羲之、谢安等41位江左名流举行集会,散诸怀抱,饮酒赋诗。正当众人沉醉在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将当日所做的37首诗汇编成集,以做纪念,这便是《兰亭集》。众人又推王羲之写一篇序,王羲之微醉命笔,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感慨世事,喟叹人生,不禁游目骋怀,浮想联翩,兴到极处,用他平时最喜爱的鼠须笔和蚕茧纸,写下了这篇清逸秀丽、一片生机的《兰亭序》。全文共28行,324字。文中记叙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表现了书家把酒临风的喜悦情绪,抒发了欢乐昂扬的内心激情和对宇宙的感怀以及对生命真谛的领悟。书家以晋人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使文章表里澄澈,一片空明,构成了晶莹的意境。正如唐太宗所说:“尽善尽美,观之不觉其倦,览之莫识其端。”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春游聚会时的复杂心情,以及对人生的矛盾心态。永和九年,在“暮春之初”之良辰,“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之美景中,王羲之和江左名流们以“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之赏心,“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之事来抒发内心“快然自足”的心情。在美好的春景中,他们身心俱醉,流连忘返。于是,书家“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感到人生与自然相契之乐。王羲之在兰亭诗中也道:“仰观碧天际,俯瞰绿水滨。寥朗无崖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赖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表观出“晋人纯净的胸襟和深厚的感觉所启示的宇宙观,新鲜活泼自由自在的心灵领悟这世界,使触着的一切呈露新的灵魂新的生命”(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晋人的文学艺术都浸润着“适我无非新”的哲学精神。但王羲之并没有在这令人心旷神怡的春景之中超越上去,达到物我两忘之境界,而是发出了“当其欣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向之所欣,仰俯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生死亦大矣。’岂不痛哉!”的人生喟叹,表露出生命思考上的矛盾。这个矛盾不仅是王羲之个人的矛盾,也是整个时代的矛盾。(转下页) 《兰亭序》中的思想矛盾其实是魏晋时期玄学思想的具体体现。玄学,是在魏晋时期兴起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潮。它始于正始年间,盛行于东晋时期。玄学,以正始年间何晏、王弼的“以无为本”为第一阶段,以竹林七贤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为第二阶段,以郭象的“独化于玄冥之境”为的终结阶段。魏晋时期因长期战乱,社会极不稳定,曹氏、司马氏相继专权,一般的知识分子不仅报国无门,而且动辄有生命危险。而儒家经典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他们不能不对自己所笃信的儒家思想进行深刻反省,使他们倾向于“玄虚淡泊,与道逍遥”的道家。他们试图用一种新的观点来解释自然、社会或历史现象。简单地说,玄学就是以道家思想重新解释儒家著作,是儒道结合的产物。它不同于儒家思想追求的是仁义道德的崇高,也有别于道家思想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超脱,它追求的是超越世俗的玄远。从艺术趣味上说,玄学像道家一样崇尚“无味”,将淡然无味作为自己审美意识的最高境界。 1 从正始到元康,名教与自然、个体与社会、情感与伦理之间时代性的尖锐冲突,在魏晋士人心中最终都上升为关于生死的心理焦虑和哲学思考,从而形成具有玄学美学内蕴的生命意识与生存悲剧感。他们试图在大自然的清幽雅远之中,借助山水的幽淡玄远,来消释他们包括“生死之大痛”的内在焦虑。他们游放山水,还没有达到物我两忘之境,其行为更多地带有一层标榜自己“具有高尚之志”的情趣。王羲之也不例外,他从庄子那里承续了“生死亦大矣”的生存悲剧感,并力图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春日之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廓大与辽远来消弭这种内在焦虑。但这种内在焦虑在魏晋玄学家那里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调和,魏晋士人种种任诞行状正是这种矛盾人格的体现。如嵇康有时也像是不信礼教,甚至反对礼教,而心里“恐怕倒是相信礼教,当作宝贝”(鲁迅语)。他在写给儿子看的《家诫》里,就要求儿子做个谨慎的人,不要像他那样违背礼教。王羲之是有真性情之人,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信可乐也”的酒后,情感便由欢乐中沉潜下去,长期集于内心深处的时代性的矛盾便不觉涌上心头,对人生的喟叹便一发而不可收,写下了“夫人之相与”至结束的后两段。道出玄学以世俗的利欲生活而不能超脱寡欲无求的老庄道家,对世俗利欲的追求使玄学家不能超脱对生死的参悟而恋生恶死,死亡的焦虑是玄学家的共同心态,“固知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正是这一心态的体现。他们想以非道家的思想而过上道家生活。 王羲之亦具有明显的玄学人格。他性格耿直,倜傥不群,不拘礼法,超尘脱俗。崇尚人性之真,只求兴之所至,心之所愿,心调意适,性情自得。王隐《晋书》中说:王羲之有风操。郗虞卿闻王氏诸子皆俊,令使选婿。诸子皆饰容以待客,羲之独袒腹东床,啮胡饼,神色自若。使具以告。虞卿曰:“此真吾子婿也!”问是谁?果是逸少,乃妻之。东床袒腹把王羲之不饰容、不矜持,任性所之本色真实的玄学人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被人们传为美谈。这种玄学人格使作品具有了明显的玄学意味。《兰亭序》正是这样的作品。 《兰亭序》之结体各尽字之真 态。全文324字,结字极尽变化,无一雷同。序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各具姿态,各具个性,各具有独特的风韵。重字尚有“事”、“为”、“所”、“欣”、“仰”、“其”、“畅”等都别出心裁,自成妙构,各尽字之真态。变化是艺术的生命,也是对行书的要求,王羲之在《笔势论》中说:若作一纸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兰亭序》据字遣形,曲尽其态表现出一种自然的美。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创造出一个生命的形象,筋、骨、血、肉各得其所,并赋予各自的禀性精神、风仪,坐、卧、行、走,如群贤毕现,正如卫夫人在《笔阵图》中所说:“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为妙矣。”体现了晋人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和追求。 《兰亭序》之笔法遒劲妍美,充满生命之活力。晋人发现了自然山水之妙,对宇宙一往情深,他们的书法与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书无定法,莫非自然之谓法”(姚孟起《字学忆参》)。王羲之在《说点章》里曾用自然之美来论笔法:“夫若点皆磊磊似大石之当衙,或如蹲鸱,或如蝌蚪,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鹗口,尖如鼠屎。”论“戈”法则应“落竿峨峨,如长松之倚溪谷,似欲倒也,复似百钧之弩初张”。“每作一字,须用数种笔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曲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杆,或下细若针芒;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从这些论述可反映王羲之对卫夫人“通灵感物”的继承和超越。从天地万物中觅取法则,书臻妙境便返回自然。《兰亭序》的笔画之美则正反映了晋人这一思想,体现了晋人师从自然,不滞于物。赵孟兆页 说“用笔千古不易”,而《兰亭序》则是用笔之典范。一点一画,意态纵横,遒媚劲健的用笔美流贯于每一细部,线条寓于张力,反映出试图超越死亡对生命的一种渴求,是内在生命紧张的一种体现。 2 《兰亭序》字字珠玑,各具情态,而通篇章法又气脉相贯,浑然一体,体现了多样性统一的审美法则。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自如,所以为神品也。”解缙在《春雨杂述》中说:“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兰亭序》终篇结构,首尾相应,上下画之间,笔意顾盼,前后行之间,行气连贯;结体偃仰起伏,似欹反正;句式整齐变化,若断还连,所以在布局上达到了上下承接,左右照应,浑然天成。它像一首优美抒情的曲子,是那样地完整、精妙、和谐,令人赏心悦目,悠然神往,体现了晋人率性自如、从心所欲、率真自然的性格。 《兰亭序》之笔法、结体和章法体现了晋人精神解放的自由之美。“晋人神韵潇洒,不滞于物”,这优美的自由的心灵找到了一种最适宜表现它自己的艺术,这就是书法中的行草。行草艺术纯系一片神机,无法而有法,全在于下笔时点化自如,一点一拂皆有情趣,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如庖丁之中肯綮,神行于虚。这是一种超妙的艺术,只有在萧散超脱的晋人那里,才能看到这种心手相师、登峰造极的艺术境界。“魏晋书法的特色,是能尽各字的真态”(宗白华《艺境》)。晋人的精神解放使书法从汉代美学政治伦理功用之中解脱出来,开始欣赏和注重书法自身那特有的超现实超功利的中和之美、形式之美、表意之美。西晋陆机推动了这一转变,他的代表作《平复帖》书写的是章草,却不带明显的汉隶遗意。秃毫枯锋,信笔而行,笔法圆润,结体疏淡,率性无拘,随意自然。而王羲之则以自己富于革新的精神完成了这一转变,开创了平和、恬淡、含蓄、蕴藉的书风。 《兰亭序》所体现出的中和之美是一种情与理、感性与理性、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之美,这正是力图使名教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的玄学思想在书法美学上的一种折射和体验,是晋人本我崇神的玄学人格美在书法美学中的一种折射。王羲之在作《兰亭序》时意本不在书法,这恰恰使他达到了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把他自身的潇洒风度和高逸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因物赋物,纯任自然,天机流宕,变化从心,轻松自如,不着意于笔墨而神在意行。 《兰亭序》为中国书法创下万古不变之楷则,创造了古典美的极致。所以,古往今来书界对《兰亭序》评价极高。“《兰亭序》,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摹写或失之肥瘦,亦自成妍,要各存之以心,会其妙处耳”(黄庭坚《山谷题跋》)。“(《兰亭序》)为后世学书人立极”(包世臣《艺舟双楫》)。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有三宝——《兰亭序》、《文心雕龙》、《红楼梦》,他更是把《兰亭序》列为三宝之首。《兰亭序》亦为中国书法写下了最辉煌的一笔。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0010e61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