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的由来 春节前后和喜庆的日子,人们常常燃放爆竹表示庆祝。在旧风俗中,有的地方,死了人送葬时也要燃放爆竹。看起来,燃放爆竹是我国民间十分重要的一种风俗习惯。 爆竹也叫“炮竹”、“爆仗”、“炮仗”,平时常叫“鞭炮”,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经》的《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做成火炬,燃烧时,发出噼啪的炸裂声。这就是最早的爆竹,也叫“爆竿”。 燃放爆竹最早是为了驱鬼除邪,祈求全年吉祥、顺利。古书《荆楚岁时记》说:“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山臊”,是传说中藏在深山中的四角怪兽,每隔365天就出山伤害人畜,但它害怕爆炸声和亮光。因此,每到岁暮年首,人们争相燃放爆竹,用来驱赶山臊和恶鬼。《神异经》也记载,人见到山魈(音消,传说中山里的鬼怪)则病。山魈害怕爆竹声,听到后就逃跑。所以人们燃放爆竹来吓跑山魈。除夕夜和初一清晨,人们在庭院中放爆竹,是为了避恶鬼邪神。 唐代发明火药后,据说有个姓李的人,把火药放进了竹筒里,点燃可以发出巨响。人们开始用爆竹筒驱魔。到了宋代,爆竹改为纸制。纸卷起筒来,里面裹着火药制成,名字也改为爆竹。后来有人把许多的小炮仗用药线联结起来,这就是南宋的“一发连百余响不绝”的鞭炮,也就是现在的“百子炮仗”。讲究的鞭用红纸制作,燃放后,红纸屑铺满地面,称为满地红,取个吉利。后来,又有了单响、双响的区别。单响多编成长串的小鞭;双响俗称“高升”,可以飞到天上爆炸。 现在,鞭炮的质量越来越好,色彩由单一的火红色发展到多种颜色。品种有小鞭炮、电光雷、母子雷、射天炮、百头、千头鞭,甚至还有几万头长的鞭炮。鞭炮加 上 变 幻多姿、绚丽多彩的“烟花”,使节日更加热烈、火爆。而且爆竹驱逐邪恶、祈求幸福的含义也始终保留了下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0287740b0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