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给校园留点乡愁 作者:廖双初 来源:《文萃报·周二版》2019年第37期 下乡检查开学工作,来到一所偏远的完小,校长欣喜地告诉我,上面来了一个大项目,他准备拆除那栋旧教学楼,以提升校园品位。我了解了有关情况,并在校园里走了一圈,学校即将开建的校舍并不需要在旧教学楼处落脚,拆不拆那栋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教学楼,无关紧要。我建议校长,要是不碍事的话,能不拆就不拆,你总得要给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子留点念想,留点乡愁吧。 ;在此之前,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表扬过一位校长,那位校长多花了十余万元保住了校园里的一棵古树,让人们可以通过一棵树而想见学校的悠久历史。我也在另外一篇文章里,不点名地批评了一位校长,他在一个暑假里竟砍掉了校园里的多棵参天大树,留下伤痕累累,令人触目而惊。 ;我之所以易滋生这种情绪,仔细想来,乃因为骨子里总有一缕“乡愁”飘忽。这缕“乡愁”不仅于己不散,还不时迁移到了人家身上。 ;回望历史,乡愁从来就是成功人士的深度感触,是达官显贵、财富巨子回眸故里时的一种怀旧感觉,一种心灵的呼唤。“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鄉愁,“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是李清照的乡愁。“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是贺知章的乡愁。“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乡愁。至于“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就更直白了,那是海峡对岸许多人的乡愁,不过由余光中吟诵而已。乡愁是忧伤的,也是温暖的。但乡愁不属于落魄者、失意者,在外漂泊或一事无成的人,他们如果不想客死他乡,迟早得回去,纵使充满“乡愁”,也少了温情和委婉,他们的感触是不会深刻的,更多的是一种悲伤、愁绪。拥有缕缕“乡愁”的人,故乡大多已经回不去了,故乡的风景只能定格在记忆的某个时段,无非默默吟咏而已。 ;我们生活在一个传统积习依然浓厚的国度,乡愁的感觉,估计短时间内不会有大的改变。因此,我不赞成我们的校长随意拆除旧校舍,为的是想保留莘莘学子常回校看看的欲望和冲动,或是兴致勃勃回来了,不至于因为校园面目全非,没有了能勾起岁月沉思的具象,而留下深深遗憾。乡愁,是一种怀想、一种牵挂,它并不就是留恋、守旧,更多的应意味着热爱和责任,它牵扯着我们的根,连通着我们的血脉。多留一点旧时景观,或许更能唤起学子的“乡愁”,唤起他们对母校的热爱与责任,从而促使他们更加关注、关心母校的发展和兴旺。 ;个性化的东西总是无法复制,没了就没了。站在校园角度来看,保留一栋楼,一棵树,一个天井,一条青石板台阶或者走道,都可以,只要它能见证底蕴就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摘自《行走有痕》 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07d59296c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d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