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讲稿

时间:2022-04-08 20:59: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粤语,又叫广东话,本地人多称为白话。粤语是全国七大方言之一,也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方言,一种强势的方言。粤语主要通行于广东大部分地区、广西部分地区及港澳。此外,在美加的华人大部分也是使用粤语。据估计,到目前为止,全世界使用粤语的人口已有八千多万。



粤语内部又分为好几种地方话和次方言。广东境内有广府话、四邑话、高阳话、吴化话、连山话等,广西境内有梧州话、南宁话、钦州话、玉林话等。这些次方言有的比较接近,彼此可以交际,如广府话与梧州话、南宁话;也有些差别较大,彼此难以交际,如四邑话与玉林话。



由于广东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而且以经济繁荣港澳地区为后盾,粤语的地位迅速提升,成为一种强势的方言。粤语的强势地位使粤语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外张力。内聚力是指广东人对粤语有强烈的认同感,因此,直到现在,粤语在广东仍是社会上的主要用语。粤语的外张力指粤语的使用范围有不断扩张的趋势,广东客家话和闽南话地区的城镇也开始使用粤语。汕尾市是其中一个典型。在改革开放之前,汕尾市是使用闽南话的,到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使用粤语。



歇后语

歇后语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固定语句,前一部分多用比喻,就好像谜面;后一部分是本意,相当于谜底。通常只讲前一部分,后一部分不言而喻。

歇后语是汉语的精华元素之一,广州话歇后语更带有广州话本身鬼马生动有趣的特点,是汉语歇后语中的精粹部分。



爆笑人名

俗语说:唔怕生坏命,最怕改错名。由于谐音,很多人名用粤语读起上来会产生歧义,收到很搞笑的效果。

不过希望在座各位在笑之余,都要认真想想以后帮自己儿女起什么名,一个不小心改不好,就真的害/她一生了!



粤语的独特词语

在粤语中,有着许多独特的词语,它既不是古越族语和其他少数民族语汇的遗存,也不是古汉语、古代地方语和外来语,而是独创的词语,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水脚——旧时将水陆路费或运费称为“水脚” 食谷种——“谷种”是水稻的种子。“食谷种”即“吃老本”

卖猪仔——被人出卖。源于20世纪初以前,许多贫苦青壮年被迫或被诱骗到国外做苦工,因为一签合同就被迫上船运走,失去人身自由,犹如卖猪仔。现在此词语已泛用,如明明买票搭这台公共汽车,后被“车主”转卖到另一部公共汽车,也称被“卖猪仔”

红毛泥——水泥。广州人称西方人为“红毛”。又如“红毛贼”。因为水泥最初是从西方国家引进,故有此称。

化学——不耐用、不牢靠。过去对初现市场的赛璐珞(硝化纤维塑料)因不经用就坏了。因此,凡对不耐用、不牢靠的东西和事情称为“化学,如有人突然因病逝去,称“啊,化学!

避讳、意头话

——动物的肝脏。因为忌讳“干”字,肝与干同音,所以便起了一个与干相对应的词“润”。如:猪润——猪肝

——舌头。因“舌”与“蚀”广州话同音,不吉。改称相对应的词为“利”,又创方言字“脷”如“猪脷”“牛脷”。现在还引申到人的舌头,也称“脷”。如医生诊病时,叫病人“伸条脷睇睇”


猪红——猪血。猪血可吃,但血却可怕,因此隐去血字,称“红” 通胜——通书。“书”与“输”同音,改用“胜”字。丝与输音近,故将蔬菜中的“丝瓜”改称为“胜瓜” ——空。“空”与“凶”同音,改用“吉”字。“吉屋”即空屋,“吉身”即空身,“得个吉”即一场空,“空手而归”称为“吉手返来”

此外,广州人还有“惜言如金”的习惯,许多词语在普通话中一般双音节的,而在广州话中则缩为单音节。如:

蟹——螃蟹。 蚁——蚂蚁。 眼——眼睛。 纽——纽扣。 相——相片。 明——明白。 睬——理睬。 尘——灰尘。 吓——吓唬。

假如徐志摩是广州人

假如徐志摩是广州人,他那些名篇诸如《再别康桥》《偶然》就不是什么抒情、浪漫经典,而是爆笑名篇。



《再别康桥》 《拜拜剑桥》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我静静鸡散水,

就好似我静静鸡咁过嚟; 我静静鸡yaap手,

D云讲声“系噉先喇,喂” 河边嗰D金柳,

好似个新娘喺黄昏晒太阳; 反映喺水上面个姣样,

在我的心头荡漾。 搞到我个心系度卜卜跳。 (以下数段从略) (以下几段悭番) 但我不能放歌, 但我唔可以唱K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讲拜拜嗰支笛衰咗; 夏虫也为我沉默, 热天的昆虫都为我收声,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剑桥今晚真喺哑咗! 悄悄的我走了, 我静静鸡散水,

正如我悄悄的来, 就好似我静静鸡咁过嚟; 我挥一挥衣袖, 我拍拍箩柚,

不带走一片云彩。 一啲云都冇拎,嫌重得滞

粤语的发展

粤语方言也与汉语一样,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许多旧的词语逐渐消失,新的词语又不断出现,或者被普通话或外语所代替。如旧词“执仔婆”(旧式接生婆)“泡水馆”(卖开水的店铺)“到埠”(抵达)等,这些旧词现在已基本无人说了。新词,如“炒更”(工余兼职)“街坊大姐”(做街道组织工作的妇女)“缩骨遮”(折叠伞)“有冇搞错”(表示不满,或批评人)等。还有从香港传进来的,如:“老细”(老板)“发烧友”(有共同喜好的人)“新潮”(时髦)“巴士”(公共汽车)“士多”(小商店)等。至于新流行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工业、商业的特有名词用广州音转化的就更多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09d332b57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