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行思录读后感1500字 本书是张曼菱十余年来浸润于“西南联大”的成果。其间,作者走访海峡两岸的西南联大老校友,亲身接触、交谈,拍摄出电视纪录片数部,积累案头笔记、文献等一手材料不计其数,甚至不乏独家所有。作者寻访西南联大老校友,目的在于寻访“西南联大精神”——在中西合璧下,既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有“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的人文精神。 西南联大行思录读后感 我想,每个追求进步的中国青年都会有西南联大的情结吧。 我记得大学的第一个暑假,我和几个高中同学特意去了云南,目的有二:联大旧址和国殇墓园。 到昆明已是下午,小憩后找到旧址时夜已深,我们一行五人从简陋的校舍旁匆匆走过,一直找到国立西南联大纪念碑前,用手机打着光,轻声读着那块“三绝碑”。 “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庾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冀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在这种历史感下读书的他们,在这种历史感下怀旧的我们。 其实那个时候我们不大知道他们的故事,我只是知道些皮毛,知道他们很好。于是我便和几个最要好的同学提了提,好在母亲和同学都很支持。那是至今想来最有情怀最纯粹的一次出游,好在我们仍是最要好的朋友。 辑录数段治学心得于此,籍此勉励自己: 一、学识的通透 他们自己一生都在里面,他们的言行,一切都是带着他所相信的东西,他走进来跟你谈的时候,就好像一个哲学谈话。上课是一种师生之间精神的对话,你不感觉他在灌输什么知识。 这种感觉似乎接近了论语里的问答,我总觉得当一个人把自己真的热爱并且掌握透彻的知识拿出来分享时,是极富魅力的,会有种强大的吸引力让你渴望和他交流。 二、知识的系统化 西南联大很注意学科的系统化,每个学生都要读中国的通史。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这样。教学上是一种纯粹启发的,课程设计都非常系统,每一个文学院的学生一定要念中国通史,这个我们现在没做到,因而丢掉了一个对历史的理解。你做文科,好像没有一个站脚的地方。过去做学问,你一进大学,他给你打一个轮廓,然后往里面填空,你特别有兴趣往里面填,你永远有一个大的框架。而现在,你是专了,有时候很专,但是大的框架不牢靠,容易在做学问时考虑不很周详 这点是我一直缺乏的,但是随着学人传记的不断阅读,关于通史和系统性方面的注重近来已好了许多。下一阶段要在这方面下大力气。 三、发自内心的热忱和内在生命力对自我的提升。 我们那个时候,好像生命的力量去带动你学习,然后启发你去爱这个东西。老师从没有告诉我应该怎么样,老师从来没说。我觉得是这样的。那时候不会出一个高材生低智慧的,不会有的,他是高材的话,他的东西一定很扎实,才华是从他的智慧里出来的。我觉得开发一个学生的智慧,不光是具体的知识,而是一种境界的开发,一种启发你的悟性,你就像有了自己的能量在那儿,不需要从外面找。 这一点我模模糊糊有些意识,这种意识源自前段时间以红楼梦为主题做阅读时,涉猎了大量的关于美学和艺术方面的著作与作品。但是前面这些话进一步提点了我。 其实上述三点我现下已慢慢有些体会,但还远远不够。系统的把握,透彻的掌握,从内在的生命力中生发力量。我想这一切都是可以融会贯通的。 勉行之,是为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17f45a980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c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