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表现

时间:2022-03-25 06:01: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在我们的精神生活中,存在一种倾向,即自觉的和不自觉地把主体与客观现实之间所发生的问题,尤其是对自己不利的问题,用自己能接受的方式加以解释和处理,而不至于引起更大的痛苦和不安,这就是心理防卫机制。每个人在处理挫折和紧张情绪时,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自我防卫机制,但由于每个人的生活态度及个性特征的不同,所采用的心理防卫方式也有差异。一般来说,自我防卫机制具体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表现一:否认作用

否认作用就是把已发生的痛苦的事加以否定,认为他根本没发生过,以躲避心理上的痛苦。人们常眼不见为净,成语中常用的掩耳盗铃等,就是否认作用的例子。 表现二;退化作用

一个人在碰到困难、遭遇挫折的时候,心理活动退回到较早期的水平,使用较原始而幼稚的方式应付挫折情境,以取得别人的同情与照顾,避免面对现实问题的痛苦,这就是退化作用。如大孩子在爸爸妈妈面前像个小孩子一样撒娇。老人遇到不满时,在佳丽像小孩一样大哭打闹,这些都是退化的表现。 表现三:投影作用

指一个人将自己所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而自己身上却具有的性格特点、观点、欲望或态度转移到别人身上,说是别人具有这种性格恶习或恶念。这样,在无意识中就可减轻自己的内疚,并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安全感。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指投影机制的表现。比如,我们学校的一位学生不喜欢自己的班主任,认为自己的班主任太蛮横无理,他就会认为其他的同学也不喜欢班主任。 表现四:白日梦

指一个人遭受挫折后,陷入一种想象的境界中,以非现实的方式来解脱痛苦和焦虑,在幻想中得到精神满足。例如,一个学习成绩特差的同学,幻想着有一天,自己成为一名三好学生,站在颁奖台上。适度的幻想是创造的源泉,是前进的动力:我们若过分依靠幻想,成天在白日梦中寻求满足,则会影响学习和生活,丧失对现实生活的判断力。 表现五:压抑作用

人在经受挫折后,常常有意无意地将其痛苦去焦虑压抑到无意识衷曲,以致在一般情况下,当事者不能觉察的回忆,从而求得心境的安宁,这种心理作用称为压抑。比如,一个人在初中的时候,受到打击,他克服内心的痛苦与愤闷,不去想这段日子,让它在自己的记忆中消失。 表现六:隔离作用

指个体总是有意无意地想把某些事实能够意识境界中隔离出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例如,有些面临高考的学生,在与卸任交谈时,回避使用落第”“失败等词,以免引起内心的痛苦。

表现七:文饰作用


是指在某些情境下,个人的动机或行为不能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时,为减轻因挫折产生的心理不平衡,维护个人自尊,寻找理由安慰自己,其目的是把自己所作所为解释得合情合理。比如,一位同学看到本班的一位同学在积极主动地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学生,赢得同学们的好评。他却对别人说帮助他人浪费时间,耽搁功课。文饰作用易使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从某种意义讲,也能事人达到暂时的心理平静,避免精神崩溃。 表现八:转移作用

人们对某一对象的情感和愿望无法直接表现时,有时会转移到其他的对象上面去,这样就可减轻精神上的负担,这种自我防卫制称转移作用。比如,一位同学因违反纪律,被老师狠狠的批评了一顿。在路上,他碰见了一条狗,就抡起路边的石头朝狗猛打,来发泄自己的怨气。 表现九:反向作用

人们受挫后,努力压抑自己的情绪,做出有违背自己意愿的情绪的行为。个体对某些自认为不良的动机或行为,为防止其表现,就常反向作用。比如,一位故意炫耀自己想引人注意的人,很可能内心存在着严重的自卑感。

表现十:自居作用(认同作用)

指一个人生活中无法获得成功的满足时,将自己比拟成起他成功的人,或以他人自居,借此在心理上分享他人成果,来消除个人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与痛苦。例如,有人常把自己与在某项事业中获得成功的人物或有名望的集体单位联系在一起,我和***是同学我和***是老乡我和***是同学校毕业的等,借此来达到心理上满足。

自居作用在一定的范围内有助于青少年优良人格的发展。当我们经受挫折后想把自己认同于某位偶像时,他就有模仿其言行、性格的倾向。我们应通过读名人传记等来唤起自己的自居作用。 表现十一:补偿作用

一个人在生理或心理上有某些种缺陷,可能是实际存在的,也可能是想象的。在心理学上,把用某种方法来弥补这种缺陷,以减轻其心理上的不适感,称为弥补作用。比如,有个学生外貌长得一般,但她认为自己长得很丑。于是,她在学习上狠下工夫,取得了好成绩 表现十二:升华作用

意识不能接受或不能容忍,在与社会道德规范或法律相违背的一些本能冲动或欲望不能直接发泄出来,必须改头换面,以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而且人们往往将其加以净化和提高,使之成为某种高尚的追求,以保持内心的安静与平衡,此即升华作用。例如,司马迁凌屈受辱,写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表现十三:理智化

指人们在频频发生的恶劣情境中,有意无意地以一种超然摆脱的态度来减轻痛苦情绪的困扰。比如,天天面临病人痛苦的医生,他不可能对每一个病人都动感情。


每当遭遇挫折时,我们个人的情绪必然会引起剧烈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自己的行为往往是紊乱的、缺乏理智的,因此非常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某些防卫机制的使用,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自尊,并可起到减少焦虑、内疚、敌对等心理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防卫机制是保护自我的工具。但从根本上说,现实存在的问题并真正解决,心理防卫机制只不过是自我欺骗。如果一个人只依赖于心理防卫机制而不去学习更为有效的克服挫折的方法,使心理防卫机制成为个人应付问题的方式,终日在曲解、掩饰或否定的现实中生活,就会使人格发展受到影响,形成病态心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19cd382d4d8d15abe234ea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