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之于我们 笔者手握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教师文学作品集,欣然品读的同时,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那就是,文学之于人生,究竟意味着什么?文学之于教师,意味着什么?文学之于语文教师,又意味着什么?2014年10月,丰南区第一中学2014届毕业生李彦炜回母校讲座,给同学们分享了他从模拟考试的380分到高考取得570分的励志故事。而造就他能够成功逆袭的诱因,竟然是一篇书写自己心路历程的文章在学校征文活动中获奖并且被教师推荐到校刊发表。 在他的成长历程中,文学成就了他灵魂的觉醒和命运的转折。不管是李白入世不得,选择豪放狂狷的游历天下、斗酒诗百篇,还是鲁迅弃医从文,选择用文学的匕首和投枪顽强战斗;无论是李清照以个人词文风格的转变折射南宋历史的变迁,还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因母亲的教诲永远忠于内心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文学,之于文学家的人生,就像瑞典皇家学院给莫言的颁奖词中所说,“让他们在茫茫人海中的个体得以升华”。 而文学之于其他人呢,也许它的功用因人而异,但有一点笔者认为是可以共通的,那就是:文学对精神世界的陶冶。那么什么是文学呢?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都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一个有生命意识的人,终归要建设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精神生活,而文学,在对自我与世界的揭示、对人性与命运的摹写、对情感与心灵的面对上,有着无可替代的先天优势。爱文学的人,有能力抵抗寂寞;爱文学的人,应该不会学坏。 那么文学之于教师,文学之于语文教师呢?笔者想,应该是基础,是双翼,是内心世界一汪永不干涸的泉眼,永远给生活和教学以滋养,永远给职业与生命以幸福和成长。本校校长曾经在开展的阅读教育经典活动中,向全体教师推荐著名教育专家陶继新《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这本书,书中关于教师阅读写作尤其语文教师提升文学素养有很精辟的论述,陶继新说,“教师首先应该是文化人,要做文化的拥有者和代言人。” “在我的记忆里,就一直没有和书疏离过。”“以书为伴,以读为乐。”“让读书成为生活的必需,甚至成了审美追求,特别是高品位的阅读,甚至是背诵,几乎没有停止过。”陶继新特别注重对孔子精神的研究,也正是因为数十年不断地对经典作品的广泛涉猎,潜心地钻研,他才具有了温文尔雅的大师一样的儒家风范。这或许就能够称得上是文化人了。著名教育专家、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韩军在他的“新语文教育六大理念”中提到,要守住语文教育“人文”之真、回归语文教育“积累”“诵读”“文字”“生活”之本。没有文学素养的语文教师,是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注重文学经典的阅读和文字写作的语文教师,必定是腹内空空,其课堂也必定是味同嚼蜡、苍白无力。相反,一个饱读诗书、热爱文学的语文教师,必定能出口成章、文笔奇妙,其课堂无论是引经据典还是创设情境,都应能挥洒自如、文采飞扬。 回到这本作品集,有对生活的记录,有对工作的体悟,有对生命的觉察,有对经历的回顾。或散文随笔,或诗歌小说。我们的教师,在工作之余的一份恬淡、清雅,跃然纸上,在生活深处的一份清醒、睿智,浸透在字里行间。读来令人有如晤老友的欣喜,有围炉夜话的暖意。感谢生活,感谢文学。望这份真诚,给人们以激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292103c48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