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知识,经典范文 《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描绘了被蓊蓊郁郁的树木重重围住的荷塘之后,“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了”,并且引用了南朝梁元帝《采莲赋》和南朝乐府《西洲曲》里的句子为证。 面对朱自清引用的诗文所描写的南朝荷塘,人们不禁要问:它有什么作用?暑假读《南史》读《乐府诗集》,方弄清了他的行文动机。 荷塘,向来是古代少女浣纱、采莲、戏耍、谈情示爱之处,也是古代文人目光最关注之地。朱自清先生所写的荷塘题材,正是中国文学史上历代诗文所表现的“热点”。特别是南朝荷塘,仅《乐府诗集》中就有相当数量的诗句予以描述。所以朱自清说,“采莲是江南的旧俗”,“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南朝以下,李白的《渌水曲》、白居易的《采莲曲》、李贺的《塘上行》、杨万里的《小池》无不在描写荷塘,表现荷塘。由此可见,荷塘在中国文人心目中占有相当的位置。 细读历代荷塘诗,笔者发现荷塘之美主要由荷、水、月和少女四种意象构成,它们既具有娇媚亮丽的天然美、图画美成分,又具有含蓄缠绵的生活美、爱情美因子。所以,文人热心荷塘题材是可以理解的。而在南朝荷塘诗中,荷、水、月等要素,常常是通过少女采莲来贯穿,组成系列婉约的画面。如《西洲曲》:“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因此,文学作品中,荷塘已成为具有特定内涵的诗文形象。 那么,朱自清又为何推重南朝文人所钟情的荷塘呢? 原来,南朝时代,由于东晋以来人口大量南移,南方日趋安定。经济长久繁荣,大都市荆州和扬州“跨南楚之富”,“有全吴之沃”。这种背景,使得知识分子从事精神活动有了保障,又加上南朝“时主儒雅,笃好文章”(《南史》),所以社会上“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也就是说南朝有文艺繁荣的土壤。就社会环境而言,南朝儒家礼教束缚较弱,佛学兴盛,各种学说并存,文学不再以取悦帝王为己任,而以自由表现个体追求和情感愉悦为目的。可以说,南朝是一个思想高度开放、个性极度张扬的时代。生活在南朝时代的文人,并没有朱自清时代的政治黑暗和文字管制。当时的苏州、扬州沉浸在“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姓双舞醉芙蓉”的自由情调中。因此,在备受压抑、精神寂寞、“心里颇不宁静”的情况下,朱自清自然由此地的荷塘联想到江南的荷塘,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南朝的荷塘,由自己的身心联想到南朝文人的身心,可以说,朱自清心中的南朝荷塘是一片自由的天地,也是人性自觉时代的象征。 2 经典模板 经典知识,经典范文 而朱自清眼前的荷塘却并不令他“满意”,也不能使他超然。 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把“荷香月色”“重重围住”,尽管塘中的荷那样有风致,水那样脉脉,月那样朦胧,作者也产生了短暂的淡淡的喜悦,但笼罩荷塘的仍旧是丝丝惆怅,淡淡哀愁,就像荷塘四周那密密围着的树。 倘若我们将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与《采莲赋》、《西洲曲》所写的荷塘对比,会发现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少了温柔妩媚的江南少年女子,少了她们轻松自由欢快的采莲生活,少了缠绵曲折的爱情故事。朱自清营造的是孤独、沉闷的荷塘意境。所以,面对南朝荷塘的自由和闲适,自觉和愉悦,热闹和风流,朱自清只有“可惜”和遗憾,最后不得不说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朱自清所写荷塘与南朝相比,不只是内容上的差别,更主要的是时代气候的差别。这种“差别”,或者说“残缺”,使他无法摆脱现实的烦闷,也正是这种“差别”,折射出时代给朱自清的心灵打下的烙印,形成了朱自清荷塘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因此,从这一点来看,《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联想到的南朝荷塘,其实是心目中理想的精神境界,也是我们解读朱自清笔下荷塘的切入点。 编辑短评:作诗的要诀是“功夫在诗外”,以此移用到教学,可以说功夫“在课外”,“在文本之外”。这样的教学就是从精华资料入手,迂回地深入文本之中,获得广阔的探究空间。这虽不能说是惟一的模式,也算是教学要诀之一。本文在此作了良好的示范。作者把自己对文章深刻独到的见解融化在自然流畅的叙述之中,使文章很有可读性。(刘真福) 2 经典模板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2fc7a5ca8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