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品的人文关怀评析 ——以新疆都市报《新疆人民情倾玉树》为例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强震,新疆媒体对此灾难性事件做出了连续报道,其中一部分消息来自新华社等媒体,一部分消息则来自新疆本地前去灾区的救援信息。 灾害新闻是指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报道,具有很大的新闻价值。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传媒对灾难的报道从传播态度和传播方式到传播内容都缺少“以人为本”的精神。i 如今,很多报道只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睛,“一场不该发生的车祸”,“灾难纯属个人行为”等话语,忽略了新闻中的人文关怀,甚至将个人的感情添加了进去。 更有许多报道将灾难性新闻写成一曲“颂歌”,对官方救援行为进行大篇幅的报道,赞扬,忽略了灾难的本身的新闻性。 如2010年4月21日在新疆都市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新疆人民情倾玉树》。文章将截至20日的新疆对玉树的捐赠情况以及为悼念玉树的各项措施做了报道。是由7篇消息组成的一个稿件。面对地震这样的新闻,更应该体现出人文关怀,而这篇文章七个小标题中只有一个小标题的内容不是捐款,难道捐钱就是唯一的渠道吗?针对这篇稿件,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文不对题 本文分为7个小标题,其中有关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捐款捐物的有5个小标题,一个小标题是有关于影院停映一天的紧急通知,一则是民间赈灾捐款网开通通道的消息。 而本文文章题目为《新疆人民情倾玉树》,如何情倾?文章用它的内容告诉我们,捐款捐物就是情倾玉树。这恐怕并不是我们常说的人文关怀吧。 “人民”给人的第一反映为这篇文章是要写给人民群众的,我们应该想像到的是老百姓热热烈烈的向灾区投入自己的一份爱心,而文章的大重点却放在了政府企业的捐款情况上,形成“轻描淡写灾情+党和政府的关怀+灾区人民的决心”的模式。ii是灾难本身能带给人的警示消失殆尽,无法使人们对灾难带来的伤害形成准确的估计,从而对受灾的人们产生同情以及救助的心理。 文章第一个小标题是新疆首批募捐物资到灾区,其内容详细介绍了自治区科技厅的捐赠情况,将重点放在了科技厅捐赠物资上,这确实事新疆首批物资,但是感觉是在写新疆科技厅的物资第一个到达了灾区,而不是新疆首批募捐物资到达灾区,意思有所扭曲,也失去了本身的新闻价值,在关怀上更是失去了最普通群众的关怀。 二、导语与文章不符 文章的导语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青海玉树县发生的7.1级地震牵动着新疆各族人民的心,捐款、捐物,一声轻轻地问候,一个发自内心的祝福……他们在以各种方式表达着自己对灾区人民的关心与帮助。 导语中强调了新疆各民族人民以各种方式将爱心献给灾区人民,这与题目是紧紧相连的,但是和内容就差得远了。 通读过文章,没有一句普通群众的直接引语,而导语中告诉我们,“新疆各族人民”才是文章的主体,这是不被允许的。文章总体只有捐款,没有别的内容。导语中所体现出温暖的人文关怀在文章中并没有见到。 在现代传播中,人文关怀的实质,就是“通过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主要表现为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权益,把对人性的根本关怀作为最终要义。iii 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本,人才是主体,人的价值、尊严、行为才应该是报道所要体现的。除了导语和题目中出现“新疆人民”四个字,就再也没出现过。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另外,导语中所说的“一声轻轻地问候,一个发自内心的祝福……他们在以各种方式表达着自己对灾区人民的关心与帮助。”也完全没有在内容中出现过。这些也应该是体现新疆人民对灾区人文关怀中的一部分。不仅仅只有捐钱一项。 三,缺少描写当地群众的一部分 文章中唯一一个没有写到捐款的小标题,新疆地震工作队效率极高,首先这个题目中的“极高”是代表这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整篇文字除了提到专家及工作队出色的完成任务,并没有写出“极高”是什么样的概念,在新闻中,“极高”以及“出色的”是不常用的。 文章的结尾写到:“新疆地震应急工作队3人在玉树灾区工作的6天里,目睹了灾区房倒屋塌、群众生活困难的凄凉悲景;感受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有力支持下,灾区干部群众自强不息、奋勇自救的顽强精神;见证了灾区社会秩序稳定、群众生活日益改善、抗震救灾各项工作不断取得胜利的欣喜过程。他们表示,这种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感染着、感动着、激励着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埋头苦干、迎难而上,勇攀防震减灾事业的高峰。”不仅写的太文学化,而且没有具体的内容,缺乏救援队在灾区的感人故事。 这些努力这些工作为灾区老百姓带来了什么福利,有多大的好处,老百姓们真正感动成什么样?这一段最应该写明灾难中的场景老百姓的生活。但不可以过于强调人的灾难。 关注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最能反映最底层百姓在灾难中的表现。就如08年汶川地震时,一个乞讨的老奶奶也将自己的钱捐出,这个镜头就是底层老百姓对事件的关注,更能感染人,真正体现人民群众的人文关怀精神。而政府、企业的捐款早已让人麻木了。 总之,文章的新闻点不够明确,有些用词不具有真实性,缺少普通民众的声音,只有政府部门的声音,但是对事实交代比较清楚。在人文关怀方面,本文没有反应出普通老百姓的心声,对献爱心的形式,局限在捐款捐物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人文关怀”是报道中能体现记者职业素养的一项重要标准。也是媒体进步的标志。在媒体的竞争中,它将成为传媒追求的终极目标。构建起自己的“人文关怀”,不仅是媒体发展任务的重中之重,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键所在。iv 参考文献:《新闻传播》08年十一期,《灾难新闻应体现人文关怀》 中国广播网,《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i 参考文献:《新闻传播》08年十一期,《灾难新闻应体现人文关怀》 ii 摘自《新闻传播》08年十一期,《灾难新闻应体现人文关怀》 iii 摘自中国广播网,《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iv摘自中国广播网,《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新闻08-1 杨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31bf228915f804d2b16c1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