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校园 立德树人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和谐校园 立德树人 摘要:加强学校德育管理,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是促进学校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前提,也是学校德育工作实现规范化、具体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本文主要对构建和谐校园,保证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德育管理;和谐;德育环境;德育质量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学校德育教育上升为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立德树人”是学校德育教育的终极目标,为学校德育教育指明了方向。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转型、人民群众对教育满意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学校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与党的要求、人民的期望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当代中小学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成长于社会转型期,他们的心理状况、接受能力、欣赏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化。接受信息、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方式、方法、手段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学生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呈现许多新特点。同时期,农村社会形态正在发生着空前的巨变,农村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能否适应时代的要求,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所关注。当前农村中小学学生的主流是好的,他们能做到立志爱国,尊敬长辈,遵纪守法,有理想、讲文明、守信用,接受事物快,思维敏捷,参与意识比以往强,有崇高的理想…… 但是,现实中农村学校德育工作也存在许多新问题与新挑战,如表现为:学生中违规违纪现象的增多,缺乏理想信念,待人接物不讲礼貌,也有不少学生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等问题;大部分家长外出务工而形成留守儿童,致使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偏差,以及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观念不可避免地侵入我国,在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产生一些消极影响社会负面效应的影响,例如,学生把“高富帅”、“白富美”作为偶像、沉迷于“白马王子与灰姑娘”式的韩剧、任性自负、唯我独尊、我的眼里只有我等,因而农村学校德育教育现状的实效性不能令人满意。为学校如何针对新时期、新情况、新特点,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德育教育方法,提高学校德育教育质量提供了新的课题与思考。 只有建设和谐的学校德育环境,才能切实提高学校德育教育质量,从理论上讲,所谓“和谐的学校德育环境”就是能使学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德育环境,也是良性运行、和谐发展的德育环境,它是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和谐社会下的学校德育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和谐开放性 和谐社会本身倡导和谐下的开放与发展,这就决定了和谐社会下的学校德育环境不论在对大学生道德行为影响的渗透上,还是在发展的时空无限性上都要始终保持动态开放性。德育环境本身通过寓教于境的间接教育方式向德育对象开放,通过有形的、无形的综合教育,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渗透德育内容,促进了德育教育向道德自觉的转化。 二、和谐规范性 “无规矩何成方圆”、“有条”则“不紊”,社会就会井然有序。因此,学校德育环境要具有一个规范的制度环境,以保证学校德育环境的自身和谐,实现和谐发展。它主要包括学校德育的管理体系、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等,这种和谐规范性不仅保证了教师思想、道德、心理品质等内容的视角及学生道德品质知识的掌握,还保证了校园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和谐优化性 学校德育环境的和谐优化形式是指德育环境系统能够在人工干预最小的情况下高效地分配资源,提高有效性,不断优化自身的内部环境及自身与外部环境的和谐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自身的和谐,以不断融入这个和谐社会。另外,学校德育环境是全球化下多种思维高度激发的“发酵器”,大量的意见在其中碰撞、协同,学校德育环境只有发挥和谐优化性才可以通过自由化及人工结合逐步递归,为形成健康、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做出贡献。 四、生态和谐性 在和谐社会下,学校德育环境要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巩固真正的和谐,学校德育环境从“生态德育”出发,在“生态平衡”氛围中达到了自然——学生——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从自然生态观的角度讲,学校德育环境,在建设中突出自然环境的教育品位,将学生的活动与整个自然、社会生态平衡系统放在一起考虑,坚持以“绿色带人气”的德育环境理念,努力创建“和谐的绿色校园”。 把握当前社会和学校德育环境和对象的变化及要求,探索并构建和谐德育教育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现代德育科学理论和高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全面推进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形成“和谐的学校德育环境”,切实加强和提高学校德育教育质量十分重要,然而,现阶段农村德育教育不能和“建设和谐的学校德育环境”相适应,存在问题应该这样纠正: 1.德育工作虽然主要是灌输教育为主,但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德育离不开灌输,但灌输一旦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就只能算是一味地灌输,就难以实现我们的德育目标。我们的德育往往是重课堂教学,教师是演讲者,学生是听众。在这种教育方式下,使其很多学生在教师面前是“很听话”,而回到家里却成了“听他话”。在现代社会中,道德现象呈现开放性、民主性和多样性特征,这种离开学生主动参与的德育灌输必将陷入困境:(1)被动接受教育,教师告诉学生多少,学生接受多少,一旦离开教师,学生就丧失自律能力,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2)离开教师等于离开了监督力,缺乏自制力;(3)学生在情感上对德育内容缺乏共鸣,教师讲教师,我做我的,以至就出现了我们常说的“左耳进右耳出”、“今天说了明天又忘记”的现象。因此,必须引用德育的开放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德育教育。 2.与时俱进,改变观念,更新内容。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基础上,树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德育观念,少形式主义,增强德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确定德育的内容和整体规划。要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科学地规划初中阶段各年级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要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的学生,有区别地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使学校德育工作做到目的性强。学校德育工作还要注重创新,在德育整体教育上有所突破。在教育思想上体现求真务实,做做一个诚实的人;在教育要求上既有科学性,又有可操作性;在教育内容上从小到大,由此及彼,相互渗透;在教育方式上抓住主渠道,凸现主环节。才能使学生学做一个有健康的体魄、有健康的心理、有规范的行为、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普通学生;学做一个爱自己、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的有爱心之人;学做一个明是非、知廉耻、重操守、守信义、讲气节、有骨气的人;学做一个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342db31b4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