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赠刘景文》说课稿(部编版) 一、说教材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诗,写于元祐五年作者任杭州知州之时。作者通过歌咏初冬时的景物,勉励刘景文要抓住人生的大好时光,积极向上,不断进取。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会写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擎、残"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写作这首诗的动机,要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写作背景,将诗人在诗中描写的秋末冬初的画面转化为内在的情感,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难点:这首诗中,秋末冬初的时节与诗题中刘景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较难感受,因为这高于三年级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 这幅图上画的是哪一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看出来的?(秋天的景色,一片片的红叶告诉我们这是秋天的景色) 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的荷叶已经枯萎,岸边开满了菊花) 2、这幅图画就是诗人苏轼当年看到的景色,于是他写了一首诗送给他的朋友—刘景文。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⑴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刘 菊 残 君 橙 橘 首 枝 记 ⑵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小组合作,交流识记方法) ⑶ 学习书写刘、首、枝、记: ① 认真观察范字。 ② 分析字形。 ③ 指导书写: 刘:左右结构,“文”的第四笔改成“点”。 枝、记:左右结构,注意要写得“左窄右宽”。 首:下半部是“自”。 ④ 学生描红、临写。 2、自由读古诗,在诗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 3、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⑴ 每人读一遍古诗。 ⑵ 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一起讨论。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诗,说说你懂了什么?读懂了那句就说那句。 学生甲:第一句的意思是说荷花已经凋谢了。 连擎雨的荷叶都枯萎了。课件演示“擎雨盖”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乙:第二句的意思是说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不怕寒冷。 学生丙:第三句的意思是说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 学生丁:第四句的意思是一年最好的景致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全班一起解答: 尽:没有了,在诗中指荷花凋谢了。 残:是说菊花已经开败了。 君须记:你一定要记住。 3、读给你的伙伴听。 4、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诗人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秋末的美丽图画,并用优美的诗句描写了秋末时节美丽的景色,我们应该怎样读呢? 自由读,指名读。 2、说说你喜欢那句,并试着背下来。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五、启发思考 你认为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是那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季节的喜爱。(写、画、讲等形式均可) 五、说板书设计 赠刘景文 荷尽 菊残 乐观向上 橘绿 橙黄 六、说教学反思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在本次教学中,我借助音乐、图片,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当然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在本节课中,由于学生从未接触过这首诗,初读时疙疙瘩瘩,我就在生字教学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虽然学生较为扎实地掌握了这些生字,读通了课文。但是积累拓展的环节就显得匆忙,学生书写生字的时间也没有了。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优化设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3c9d6ffce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cf.html